2018年1月20日 星期六

佛道教的烧库钱

佛道教的烧库钱

庫官和庫吏放在庫箱上,而庫箱貼上封條,先祭拜一番。(圗:李永球)
庫官和庫箱置于鐵板上焚化,子孫們手牽手,長子以酒滴在地上繞個圈子,防止野鬼來搶去。(圗:李永球)
庫錢,是一種陰間較重要的冥幣。燒庫錢的歷史悠久,早在唐朝就見到記載。而我國華人傳統喪事,尤其閩潮人一定有燒庫錢之俗。
台灣蕭登福教授研究,佛道兩教都有燒庫錢的經典。不過是道教先有,佛教則抄襲道教的。道教兩部經是《太上老君說五斗金章受生經》及《靈寶天尊說祿庫受生經》,佛教的是《佛說壽生經》。“受生”也寫作“壽生”。受生錢,即指吾人受生投胎時,曾向天曹地府府庫預借受生錢,出生後須依數償還,才能免除病苦災難。(蕭登福著《道教與民俗》)
所以,燒庫錢就是為逝者償還他向地府借的受生錢,借多少就還多少。根據經典所載,如子(鼠)年出生的人欠錢1萬3千貫,屬第一庫,曹官姓李……。目前坊間售賣的庫錢只是數十張折成一疊,就代表1萬張了。所以有些欠錢26萬貫不等,燒起來並不多!
蕭教授指出,上述受生經撰于唐朝,當時還有“寄庫”習俗,就是世人活著時,就為自己死後生活打算,先預燒紙錢,托寄在陰曹地府中,好讓自己死後享用。然而上述道經乃是假托太上老君及靈寶天尊所說,佛教的《佛說壽生經》也是假托阿難和佛的問答,俱是杜撰之經。《佛說壽生經》內容說生人積欠壽生錢不還,致使冥間府庫空虛,所以前來求索,陽世眾生若能繳納壽生錢,自可免除被惡人竊算等等災難。該經云︰“不折壽生錢,後世多注貧賤”、“今生早燒壽生錢,三世富貴”說明燒紙錢必須先折摺,而且須焚化,方能入冥間“納入庫中,庫官收付”。(同上)
蕭登福教授謂,紙錢的使用,可追溯至六朝,到唐代時,則已成為君臣上下的普遍風俗。而且受生錢的由來是受到唐初藏川《佛說閻羅王授記四眾預修生七往生淨土經》的影響,該經云︰“延僧建福,應其齋日,下食兩盤紙錢,喂飼新亡之人”,如此修齋薦拔,則可以免除亡魂在十王殿中受苦……。顯示當時已用紙錢祈祭的情況。(同上)
由上可見,唐代佛教已經吸收民間習俗,以紙錢祭拜亡魂,甚至焚燒紙錢。然而,時下的改革派佛教徒,卻說佛教是不燒紙錢的,顯得自相矛盾!
本邦佛道教的燒庫錢習俗,調查如下︰
燒庫錢儀式由僧道主持,先根據逝者的生年,查出其所欠庫錢多少(現在不再計算庫錢多少),然後將庫錢裝在紙糊的“庫箱”裡,紙糊的庫官則擺在庫箱之上,把這些放在一片鐵板上焚燒,子孫們手牽手“圍圈”,長子以白酒滴在地上繞成圈子,與燒紙屋如出一轍,意為不讓野鬼來搶走這些東西。庫錢焚化後的紙灰,必須收拾起來,以紅紙包裹。處理紙灰的方法有三項︰1、交地府:即將之放在棺材上一起埋葬(火葬則一起焚化,應該解釋為交火府);2、交水府:把紙灰裝進甕裡或木板上,放到海河裡去;3、交風府:在焚燒庫錢時,在旁以扇子大力煽風,把紙灰煽走不存。
據燒庫錢的含義來說,我們這一世所以會貧窮病苦,是因為我們欠下庫錢未還之故,如果還清了,就會免除病苦災難,人也會榮華富貴起來。當然這是毫無科學道理!從人文精神的角度來看,燒庫錢意味著“欠債還錢”!倘若我們懂得理財,把一切債務處理好,信譽就會良好,問題就容易解決,那麼病苦災難則減少,當然貧窮也遠離我們了。
我們燒庫錢還清先人前世債務,讓他們死後的生活變得美好。這意味著如果我們今天還清債務,就在今世,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幸福美好,老祖宗通過民俗來教育我們啊。科學已經證明,通過遊戲等活動可以治病和學習教育。同樣的,通過民俗活動,也可以治療心理疾病和學習處世做人的道理啊!這是長期投入民俗工作才發現的,我稱之為“民俗教育”!
《星洲廣場·田野行腳》.图文:李永球。(31/12/2006年)

巴士上的真情

巴士上的真情

无车阶级的人,当然得靠走路,搭巴士、公共交通工具出门。而我虽然不是无车阶级,但是“车”也不是四个轮的马西里。两个轮的脚车,给我踏到又破又烂,经常都不锁放在路边也不会被偷,可见是多么地破烂啊!
有这辆脚车踏,我已经感到谢天谢地了!因为世界上没有脚车的人,还有着几亿人啊!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精神虽然有点阿Q,但是像我这样洒脱的人生,生活是悠闲自在的,不是吗?可是这辆烂脚车,最近被人偷去了。偷者应该不是偷脚车,其所偷的,可谓是废铁。废铁有价嘛!
由于出远门都靠巴士,长期乘坐巴士,自然在车上阅历各种事理人情。大城市的巴士上,只见人们匆匆忙忙上下车,几乎每个人都是紧绷着脸,冷酷无笑容,如果向他们问路的话,虽然也会获得回应,但是一般上他们会有防备之心,似乎戒备外人的进一步越过其防线!对他们而言,外人多数不可靠,必须具有防人之心,小心为妙!
小市镇的巴士上就不一样了。一般上乘客都是认识的,同一个乡村嘛!一上车大家就滔滔不绝,东家长,西家短地说个没完没了……。即使大家互不认识,人们也会亲切地与陌生人交谈。所谓一见如故,就是最佳的形容词了。乡下人热情友善,对于陌生人会报以亲切感,他们的生活朴素,较少奸诈欺骗,所以容易相信人。
乡下人的住家经常不闭户,邻居走街串巷,访家探户,就如到自己的家一样。不像城市人的门户深锁,怕陌生人就如怕鬼一样。我作田野工作时,在城市与乡下的感觉就不一样。乡下人之热情,往往令人深为感动。有时找的人也不认识,我走进他的家,那个人也不在,其女儿也不怕陌生人,甚至马上摇个电话给父亲,让我们直接谈起话来。
小市镇的巴士也是一样,给人的感觉就是热情亲切。我在台湾自助旅游时,住在台北淡水乡下地区,那是友人廖经伟君特地请求房东先生租出一间房给我。本来房东不答应,因为租给我半个月,将错过大学新生租房的时机,将会导致一个学期没有收入。后来,却慷慨免费让我住下了,真的万分感谢!就在那里,我经常乘坐地铁上台北市,但要到地铁站,得乘搭巴士去。巴士有两种,一种是在大路边乘搭的公共巴士;一种是地铁巴士,班次不多,却深入乡下许多小巷去。后者以老人家最喜欢,我乘搭过几次,发现那些司机与乘客关系融洽,司机谈笑风生,引起大家的欢笑不绝!
他们之间以台语交谈,台语也就是我们的福建话,我当然听得懂,也跟着大笑起来……。他们不知道我是外国人,也当我是自己人,大家不分彼此地交谈。最后一天,我拎着两个大行李乘坐地铁巴士到地铁站,然后又乘地铁到巴士站,再乘巴士赴飞机场。当我提了行李下车,那位巴士以台语问我:“少年的,看来你是要出国哦?”我以福建话告诉他:“不是出国啦,是回国,我不是台湾人,是马来西亚人!”一番话,却令他愣了一下!
我喜欢小市镇,也喜欢小市镇的巴士。
《光明日报·光明论坛·侃侃集》。文:李永球。(2006.12.29)

闽南语的新营养元素

闽南语的新营养元素

一般上,人们都认为香港粤语流传面广,而其他方言在这方面则不及。就如我们媒体上的语言文字,多多少少都会用上香港粤语词汇,而其他方言呢,只有靠边站的份。这是当然无可否认,而香港粤语的盛行,主要是香港电影的影响。
这种情况已经不是绝对。近几年,我们的媒体开始用上闽南话的词汇,比较正确的说法,应该是采用台湾话(台湾的闽南话)才对,此现象也是从台湾兴起。
下面列举数个广为人们采用的台湾话(闽南话)词汇:
透透——有彻底;一直到底之意思。“走透透”之意思,就是彻底走遍;“吃透透”则为吃尽美食之义;“玩透透”即是玩遍一切事物。本邦福建话(闽南话)有用之。
呛声——义即放话;放声骂人。
三不五时——时常;经常;有时候的意思。台湾施寄青著《看神听鬼》里,此话用上多次,在35页中有这样的描述:“我第一天来时,不知他为何不断搓手指,不断打嗝,三不五时又低头闭目。后来才知这是通灵现象。”本邦福建话有用之。
趴趴走——华语(普通话)的趴比喻:1、胸腹朝下卧倒:趴在地上射击。2、身体向前靠在物体上;伏:趴在桌子上画图。而“趴趴走”的意思与上述没关系,它是个闽南语词,义为到处乱跑;四处走动。闽南语音pa pa zao,这里它被写成“趴趴走”,pa pa 写作趴趴,是谐音字。
好康头—— 好的事情;途径;门路。原字为“好空头”。本来“空头”多作贬义用,但也可作褒义词。如:“我介绍你一个赚钱的空头”、“有空头的时候,我才通知你”。“好空头”也可简化为“好空”,所以也有“歹空(坏的事情)”的词汇。台湾话多数简化为“好康”,倒是变化得传神。在台湾,经常可见“好康”这个词汇出现在广告上。在《看神听鬼》(页63)里也有“好康道相报”这句话,义即好的事情(东西),大家要相报哦。本邦福建话有用之,且影响及马来语。闽南语的“空”就是“洞”,故马来话以lubang(洞)来翻译“空头”。《马来语大词典》(页761)收录这个民间俗语词,义为机会。ada lubang(有空头),就是有机会、有门路、有机可乘。
铁齿——固执;顽固。本邦福建话有用之。
抓狂——勃然大怒;生气到有点失去理智。
强强滚——比喻热得爆炸!比如:台湾大选强强滚!强强滚原义是比喻沸腾;热气腾腾,人声鼎沸。强强原字是“ 沯沯 ”,这是生僻字。改作谐音华语的“强强”,无论在读音,还是字义方面都非常的妙!本邦福建话以前有用之,近年已少人说。
老神在在——比喻老经验遇事情沉着不慌。本邦作家小黑在<与文莱苏丹握手>描述:“最得意的是我们马来西亚和印尼的作家,见惯葫芦不稀奇,只套上一袭峇迪,就可以老神在在,轻装上路。”(《南洋商报•商余》2006年12月14日)本邦福建话多用“在在”而已。
活跳跳——比喻新鲜;还活着。如:这尾鱼活跳跳。本邦已少用。
碎碎念——唠唠叨叨。闽南音she she liam。以“碎碎”取代she she,使人望字生义,连想到唠叨不休的意思。本邦少人用。
在地——本地,当地。如:在地文化。本邦少人用。
综合言之,台湾人给古老的闽南语注射新的营养元素,把闽南话的生僻字或方言字,改为谐华语音的字,而且兼顾词义,的确使到闽南话活起来且跟进时代,令人容易吸收明白,大大地增加了华语的词汇。毕竟华语并非十全十美,它还得从方言吸取更多的养分,才会更加完美充实!
《光明日报·光明论坛·侃侃集》。文:李永球。(2006.12.22)

白铁无辜铸佞臣

白铁无辜铸佞臣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中国杭州岳飞墓的对联,道出青山因为埋葬了忠臣岳飞,因此流芳百世;白铁则很无辜,这样倒霉,因为铸成万古臭名的佞臣秦桧,而跟着遗臭万年!
一座纪念碑,竟引起一场激烈的争执,实在出乎意料!反对者说,抗日军就是共产党,而共产党在我国杀害人们,无恶不作,不可原谅!共产党仿佛成了过街老鼠,仿佛就是铸成佞臣的白铁……。
在拙作《日本手》里,我肯定了共产党对于抗日及抗英的贡献,但并不认同他们在我国独立后与我国政府的对抗,也不表示认同他们的理念和制度!
抗日军的确是属于马共领导的组织,领先对日本的入侵及对后来英殖民政府作出抵抗的,就是马共领导的武装部队,最先提出独立自治的,也是他们。当年他们为了驱逐入侵者,付出抛头颅撒热血的代价,为国捐躯,光荣牺牲!在日据时代,抗日军与英政府联合抗日,结果在战后获得英政府颁赐勋章,这显示他们的奉献和功劳均获得肯定!然而,后来他们从抗日转变为抗英,功劳马上被否定,即刻被英殖民政府宣布为恐怖组织!
而今,抗日的历史还是不被肯定,甚至被贬为恐怖组织。就如白铁本来是被肯定其价值的,不过因为铸成秦桧这个佞臣,这种白铁就一辈子倒霉了,永世不得超生!
其实抗日军和抗英军均为抵抗外来的侵略者,否定他们岂不是否定我国的反殖民历史吗?他们为国捐躯后的一缕忠魂,倘若在地下有知,或许会大叹“功德做在草”(福建谚语:功夫白做血白流),或许会怒吼:“干脆支持日本算了,肯定会有享用不尽的荣华富贵”!
今天,日军入侵我国所干下的奸淫烧杀暴行,不见得被人谴责。反而抗日组织为国牺牲的功劳,一直受到否定及批评。原因错综复杂,人们难于说明!
百年前,英殖民政府入侵我国,曾受到我国人民的反抗,这些人物在今天已经获得公认是我国抗英英雄,他们的功劳获得肯定,到处可见到历史纪念碑和博物馆在告诉我们新一代,述说昔年抗英英雄的英勇事迹啊。同样的,抗日纪念碑的建立,在情在理都绝对可以被接受。对于历史的阐释,民间可以拥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如此才能显出百花齐放的民主社会嘛!只许官家放火,只允许一种声音,实在不合情,不合理!
记得杭州岳王庙有一副对联云:“王业竟偏安,叹息北征将士;精忠独报国,伤心南渡君臣。”读来令人感慨万分!
我闲来无事,对上述对联作些修改,在此班门弄斧一番:“王业竟偏安,叹息驱日抗英将士;精忠独报国,痛心抹功销史官臣。”
《光明日报·光明论坛·侃侃集》。文:李永球。(2007.1.5)

公祭仪式漫谈

公祭仪式漫谈

馬華公會去年12月公祭創會元老敦陳禎祿,從報章報導的新聞及圖片中發現,公祭儀式有一些問題,本人快人快語,不說出來實在對不起敦陳對于華社的巨大貢獻!
敦陳是華人傳統信仰者(結合儒、釋、道等民間傳統信仰),傳統禮儀講求“祭之以禮”。我見到敦陳後裔獻上鮮花而已,由于敦陳的兒子修信生前已受洗為基督徒,其後裔應也是基督徒,所以他們不再祭祀祖先,一律以花追思。可是敦陳不是基督徒,不祭以傳統禮儀,實在說不過去!
華人基督徒一般都不祭拜祖先,也不持香跪拜逝世的長輩。一些信徒抬高自己的宗教信仰,把祭拜先人貶為迷信愚昧!因此與親友之間往往引起民俗文化的沖突,甚至搞到關系破裂。只因為宗教習俗的不同,親人齟齬不和,實在令人遺憾。他們視這些習俗為宗教儀式,其實那是儒家的傳統習俗,與宗教毫無關系!因為他們的堅持,所以民俗沖突在這些基督徒身上頻頻發生,層出不窮,鬧得大家都不愉快!
友人尤君是從事殯儀行業的,其子信仰了基督教,從此不再持香跪拜祖先。他十分不滿,每逢喪禮上有外國來的洋媳婦、洋女婿,只要是信仰基督教的,他都會問他們為何可以持香跪拜逝者呢?那些洋人回答說,這是傳統習俗,而且他們尊重逝世的先人。他向我表示,原來不持香跪拜的只是華人基督徒。
馬華在公祭儀式上,除了有鮮花,也有上香點燭、讀祭文及行鞠躬禮。然而香爐卻擺在地上,敦陳的石供桌上給鮮花擺滿了。我認為香爐擺在地上是缺乏道理的,因為只有祭拜路邊的“好兄弟”才是如此。香爐應該擺在供桌上才對。整個公祭沒有祭品,傳統上必須有祭品(可以簡單買幾樣水果、糕、餅干、牲品),而且必須有酒,主祭者還得行“祼(guan,將酒灌在地上)禮”,這在古老的《周禮》皆有記載。傳統祭文讀到最後,有“伏維尚饗”之語,就是叫先人來饗用這些祭品啊!對于祭文,我不反對祭文改為白話的,可是連其格式也改掉,就變成了悼文,不再是祭文了!最後我認為應該燒一些金銀紙帛,然後以酒滴在燒處外圍繞成一個圈子。這是“民俗教育”,意思是提醒馬華同志們必須顧好我們的金銀紙帛(財產及權力),不要讓孤魂野鬼(外人)搶去啊!除了敦陳的公祭,也發現族魂林連玉的公祭儀式欠缺傳統元素!幾年前在甲必丹葉亞來的公祭儀式上,反而看到許多傳統的東西,現場尚有潮州大鑼鼓演奏,氛圍分外感人!
祭祀是我們的傳統習俗,不是宗教儀式,可是有些人說不可祭酒,不可祭葷品,這些都是無聊之言。在祭孔儀式上,有羊、豬等牲祭,有祭酒,有燒紙帛。孔子不曾說過“不殺生”,然而某個佛教組織卻歪曲孔子的“仁”為不殺生,實在荒唐!他們為了自己的宗教目的,竟口說妄語,實在罪過!“仁”的意思,應該解讀為“仁愛”不濫殺無辜!
無論你信仰什麼宗教,只要你的先人是華人傳統信仰者,你就得以“禮”祭祀,不得行以自己的宗教儀式,這是尊重。連先人也不尊重,顯得極端專制;連先人也不跪拜,顯得數典忘祖!
《星洲日报·文化空间·田野行脚》文:李永球。(2007.01.07)

民俗传统的幛

民俗传统的幛

太平的輓幛,在福建人喪禮中僅存的唯一一面,由女婿贈送。(圗:李永球)
马六甲的輓幛。(圗:李永球)
幛(福建人叫做“軸彩”)和民俗傳統脫離不了關系,在民間紅白事裡頭,一定少不了它,無論是壽、婚、升官、榮封、學成、升職、新廈入伙、新店開張等紅事,就賀以喜幛或慶幛(喜和慶須分清楚);若是喪事的白事,則用輓幛。幛是布料做的,如果采用木板,則叫做“匾”,也有鏡匾、紙匾等等;刊登在報章,就是“廣告/啟事(分賀詞、輓詞)”了。它們的作用,具有祝福、鼓勵、嘉勉、肯定及表彰、贊頌、哀悼的意義。
幛的內容,分為上款、中款、下款。上款通常寫上被人家祝賀(或輓)的對象︰如某先生某小姐結婚志喜、某人新店開張志慶、某先生千古等等;中款則為四個賀詞(輓詞)大字,如同對聯的橫披;下款是賀者(輓者)的自稱︰如某某敬贈、表弟某敬賀、侄兒某敬奠等等。文字采直寫的叫做“直幛”,橫寫(上下款直寫,中款橫寫)稱“橫幛”。除了幛,有的是采用“聯”(對聯),也有幛聯並用。
幛是傳統民俗的賀輓之物,以前很常見,現在愈來愈少見。在婚禮上消失了,在新店開張消失了,在壽誕消失了,在升官、榮封、升職消失了……在喪禮也少見了。衰微的原因,主要是人們認為送幛沒什麼用途,不如送紅包、帛金來得好,主家收到錢後可以用在需要方面。在開張、榮封方面,人們喜愛以刊登廣告方式,一方面廣為人知,一方面對方也會感到高興和光榮!
目前僅輓幛還在民間廣為人們采用,在檳城、馬六甲、新山等地都有。檳城某些議員在所屬的選區內逢人家辦喪事,一定贈送輓幛一面。只要區內有人逝世,輓幛商就送上門,下款寫著議員的名字敬輓,喪家也感到很風光。唯獨太平,輓幛可謂消失得蹤影難覓,現在僅福建人的喪禮,還可以見到唯一一面的挽幛,那是女婿送的。因為出殯後歸虞,傳統上必須安靈供奉逝者,那就以女婿送的這一面輓幛用來供奉,好比神主牌一樣,輓幛成為靈魂的歸宿處,直到除靈為止。然而最近福建人的喪禮也開始少見了,可能是佛化喪禮影響之故。
輓幛在喪事過後就收起,若是好的布料,可以用來裁衣,劣等布料則用來抹地洗車。倘若收到太多,實在難于處理。所以有人認為給帛金(現金)更好,起碼喪家可以靈活處理在需要方面。近數十年來,西風壓倒東風,人們漸漸以花籃敬賀人家開張等及敬輓逝者,可是花籃更加不好處理,擺滿現場阻礙地方,最後只有完全丟棄。就如在太平,人們紛紛以花籃取代輓幛,最後這些花籃只有丟棄在冢山上。花籃和輓幛,起碼後者還有一塊布料可用。
新加坡的慶幛,祝賀新店開張,已是稀有民俗品種! (圗:李永球)
在新加坡這個現代大都會,除了輓幛,新店開張還有人贈送慶幛(也有人送花籃)。當我看到這些賀幛時,實在感到興奮,這個大都會竟然還保留著這個民俗遺產,在我國反而被淘汰了!因為華人的文化自卑感,總覺得自己的東西比人家來得落伍老土,西方民俗放的屁也比咱們古老傳統來得香啊!
在做民俗田野工作時,發現人們紛紛以浪費金錢為理由,批評傳統民俗的不是。如今,花籃非傳統民俗之物,而且是真正無益又浪費的東西,那些批評者,請問你們有何高見?
《星洲日报·文化空间·田野行脚》。图文:李永球。(2007.1.14)

大家来参加团体组织

大家来参加团体组织

社会上具有各种各样的组织活动,华社就有血缘、地缘、业缘、神缘(宗教组织)、校缘(校友等组织)组织。此外,尚有慈善组织、国际组织、艺术组织、文化组织等等。
参与这些组织者,在报章或公共场所亮相的机会多,自然就成为社会闻人。有些人参与的组织多,多到十根手指头加上十根脚趾头都数不完,一个月开会的日子有二十多天,多到忙得不可开交。这种人倘若又是组织里的领导的话,那么肯定不会有什么大活动计划,理事们如果不识趣,提议搞东搞西,当然会被拒绝,他真的很忙,对他而言,活动愈少愈好。
一个不以为然的现象,时下在各地处处冒现,那就是卡拉OK歌唱赛!单单一个太平小小的地方,每年相信有数十场卡拉OK比赛在进行。其实那是某些私人公司向华社一些组织建议,然后由组织出钱,公司则负责比赛工作。大家分工合作,倒也合作愉快!问题是当歌唱赛过于泛滥时,这种比赛则显得意义不大,况且来来去去几乎都是这一伙人在比赛。反而艺术歌曲的比赛愈来愈少见,以前太平两年还有一场,现在已经完全没有了!为什么会出现两级化呢?原因是艺术歌唱赛不容易搞,事事都得亲力亲为,不像卡拉OK全部给人包办。
所以,有某个组织邀我入会时,我说若参与的话,一定反对他们搞卡拉OK赛。因为彼此的价值观不同,最后,他们唯有悻悻而去……。
组织里的“蛇”是最多的!一些人参与组织,因为看到组织里的钱财,竟起觊觎之心,千方百计想办法得到;或向外募捐时,通通进入自己的口袋;或购物定货时,要求“甘仙(佣金)”等等,令人不齿。甚至连神明的钱或死人的钱(给丧家的帛金或福利金)也“吃”掉,真的是人神共愤!这种人倒可不少,认识的几个人都是靠这些罪恶勾当过活。一般他们向外募捐后,就向组织报少数,余款私吞。
还有就是霸着领导交椅不走。某位组织领导人向我表示,他其实是不想当会长的,是大家一直选要他,他推辞不了才被逼做下去。那天他说过之后,当开票后他又当选,只见脸上露出喜不自禁的笑容,简直自现其丑!我只当了一届理事就离开,至今已经十年了,他还在当该组织的会长。当你不想当的时候,就写信辞职吧,世界上不曾有“强逼会长”这回事!
最后要谈的是鲜为人知的“勋衔”一事。每年各州统治者的圣诞寿辰之日,社会上好些有功人士则受封赐各种勋衔,这当然是可喜可贺之事啊!
然而,与一班国际慈善组织的朋友喝茶时,三杯落肚后,终于吐出真言。原来他们正在谈论明年统治者的圣诞赐封名单,想方设法推荐理事们受封。本来国际慈善组织是从事慈善活动,帮助社会上不幸的一群。无可否认的,这些慈善工作他们非常落力去干,可是背后的目的竟是以此“邀功请赏”!只见A君说,他去年当会长,要求今年封一个XXX;B君道已经两届了,怎么还轮不到他呢?C君谓,十年前有了初级勋衔,今年要更高的……。
我十八岁参与华社组织,在2000年时完全辞退,现在是无事一心清!
《光明日报·光明论坛·侃侃集》。文:李永球。(2007.1.12)

人死后的小殓仪式

人死后的小殓仪式

小殮禮設立帷幕,把尸體圍遮起來,可以避免嚇到人家,幕前的孝子不停地燒紙錢。(圗:李永球)
人一旦死亡,傳統上會有小殮及大殮之禮。所謂小殮,就是屍體放入棺材之前的儀式,大殮則是收屍入棺的儀式。
以前的人一旦逝世,馬上就在其頭邊供奉“頭邊飯”一碗,上面有煮熟的肉,以及一盞“頭邊燈”。頭邊燈之油稱爲“刺油”(閩南話的刺,含有死人屍體之義),一般都禁忌碰之,民間認爲此油可以令人失去好人緣,人見人討厭。也有巫師取去念咒做成“絕緣油”。頭邊飯祭拜後倒掉。(專訪溫碹華,1991年4月16日,太平) 這些習俗已經罕見。
《儀禮•士喪禮第十二》云:“奠脯醢,醴酒。升自阼階,奠於屍東。帷堂。”(用乾肉、肉醬和醴酒祭祀死者。從阼階上堂,將祭物放置在屍體之東。在堂上用帷幕圍隔屍體。)【1】;《禮記•檀弓下第四》:“始死,脯醢之奠”(剛死的時候,用肉脯、肉醬供奉他)【2】。這是古代人剛死不久的祭祀。
頭邊燈也叫“引魂燈”、“指路燈”等,《中國風俗辭典》(252頁)云:“……在死人頭前或腳後所點的油燈名……俗信陰曹地府內漆黑一片,死者的亡靈要借助於燈光才能看清道路。李家瑞《北平風俗類征》引《民社北平指南》:‘停屍於床,……床前燃燈,曰‘引魂燈’。’……”
家裡供奉的神明祖先神位,要遮蓋起來。然後就給死者屍體簡單洗淨及穿上壽衣,那是擔心時間拖久後遺體會僵硬。
穿好壽衣後,就在大廳旁設立屍床,把遺體擺在床上,在床的四周設立帷幕。閩南話就叫做“爻(há)九重”(圍上九層布),就是用整匹“文搭布”(閩南話。白粗布)在木架上下圍繞九層。大殮後撤去,然後這些文搭布就用來裁成孝衣,出殯七天後穿上它,穿這種孝服者不得進入廟宇。(專訪溫鑽華,同上)現在的九重布都是向殯儀商租用,孝服也是買現成貨,早就不再見到這種孝服。
在南馬麻坡海南人的喪禮小殮上,遺體不是放在屍床,而是地上草席上,大廳神位以米篩遮蓋。大門處懸掛一大塊白帷幕。
《禮記•檀弓上第三》:“曾子曰:‘屍未設飾,故帷堂,小殮而撤帷。’”(曾子說:“還未曾對屍體進行沐浴、加衣等等修飾穿戴工作,所以堂上要設上帷帳,直到小殮完畢才撤去帷帳。”)【3】。可見帷幕的歷史至少有兩千餘年。其實設立帷幕可以避免屍體嚇到人家。
在帷幕前擺設靈桌,供奉着逝者肖像、香爐、一對白蠟燭、一碗飯(腳尾飯,上有一個煮熟的鴨蛋及插上一雙筷子,)及一盞燈(腳尾燈,即頭邊燈取到靈桌來供奉。現在已經少見)。孝眷們在靈前不停燒紙錢於陶缽內,稱爲“燒腳尾紙”,給逝者前往陰間時買路吃(買食物)及買路過,買通關係用的。(專訪溫鑽華,同上)我們都把陰間當作陽間來辦,這正反映陽間社會處處關節,都可以金錢買通的現象。不要譏笑陰間鬼差貪污吃錢,我們陽間不也是如此嗎?同樣的,在我們陽間裡設使不付過路費,你別想上高速公路行駛。
林明義主編《台灣冠婚葬祭家禮全書》(173頁)云:“……也要燒銀紙,稱之爲‘燒銀紙’,因爲亡魂在往陰間的途中要越山渡橋,需要一些旅費,所以要燒銀紙,還要放一香爐,時常燒香點蠟燭,來照亮前往陰間的道路。”
然後,家眷們穿上孝服(也有在大殮後才穿孝服的),並向親友報喪,發訃告。迨翌日大殮,遺體才收入棺材內。
為什麼要行小殮禮守屍一夜呢?其實是考慮到醫學上“假死”現象的可能性出現。偶爾會在報章看到“假死”的新聞,當孝眷們在忙着處理喪事之際,死者突然又活過來,嚇得人們魂飛魄散,個個面無人色!
古人守屍通常是三天,古代生活方式落後,三天才入殮有其用意。《禮記•問喪第三十五》云:“……三日而後殮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孝子之心亦益衰矣;家室之計,衣服之具,亦可以成矣;親戚之遠者,亦可以至矣。是故聖人爲之斷決,以三日爲之禮制也。”(所以說死了三天才入殮,是爲了等待親人的復活。三天還不活,也就不會活了,孝子盼望亡親復活的心意也就更爲減弱了;家中辦喪事的計劃,衣服方面的准備,也可以完成了;而遠方的親屬也可以趕到了。所以聖人就爲此決定以三日入殮作爲喪禮中的一項制度。)。【4】
根據古人的做法,人一死先更衣及裝飾帷幕,小殮後撤去,用衣布把遺體包裹然後移到堂中,等待大殮。現今的方式是將裝飾帷幕及小殮兩個儀式合成一起進行。不僅如此,守屍三天也被簡化成一天。可見民俗是跟着生活環境而演變,現在所有物品都可以買到現成貨,而且繁忙的商業社會也不允許停喪多日,因此自然而然就會産生簡化現象。
傳統有死人不可進屋之習俗。那些在醫院,在外地死亡的人,其遺體都不允許進屋擺放在大廳辦喪事。而有些孝子又想給長輩遺體進入大廳,辦起喪事才顯得體面。在這種情況之下,傳統上可以把死者遺體先當作活人處理。首先,在大門上掛上紅彩布,並給家中神明點上紅蠟燭及香,死者得從後門進入(如果家無後門,就從前面進入,頭先腳後),腳先頭後進入大廳後,並餵以紅棗龍眼茶。整個儀式以喜慶方式迎接逝者回家,當作活人來處理。大約半枝香的時間才吹熄蠟燭,取下紅彩布,遮蓋神明祖先神位,才宣告他已死亡,再以喪事辦理之。(專訪溫鑽華,同上、周亞林,1996年3月5日,太平)
近數十年有佛教人士說,人死後的八小時內不可觸碰遺體,這將令死者感到痛,因此形成小殮儀式及捐獻器官極大的不方便。這個觀念在佛教界已分成兩派的說法,另一派則否定此說,認為死後可以觸碰遺體馬上進行器官捐獻手術。
人死後八小時不可觸碰遺體之說,未見佛經記載,顯然是近數十年來才有的說法,卻被人們奉為圭臬,到處宣傳,以至引起一些小衝突,誠然令人遺憾!我認同可以觸碰的說法,因為人死後整個神經系統完全停止作用,哪來的痛?

星洲日報《星洲廣場•文化空間》【田野行腳】專欄,圖文:李永球。2007年1月21日
修訂於2008年10月12日 
【1】  彭林注譯《儀禮》,324頁。
【2】  王文錦譯解《禮記譯解》上,129-130頁。
【3】  同注【2】,98頁。
【4】  同注【2】下,852頁。

谁能帮助她?

谁能帮助她?

上个月,友人J小姐来电说,她姐姐的一位朋友R小姐,被自己的亲哥哥强奸近两年了,天天活在万分痛苦中,问我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她?
原来,R小姐患有轻微弱智,小学六年纪毕业后,没上中学就闲居在家料理家务。其家位于小甘榜里,父亲已经退休,上有一位长兄当劳工,一位弟弟刚上中学,母亲多年前离家出走,至今音讯全文。家中主要的经济来源,还是靠哥哥一人承担。而她则处理家务事情,虽然是穷人家,但是知足常乐,倒也其乐融融!
她为人胆小,不曾独自一人外出过,到附近的大市镇去做身份证,还是父亲带领她去的,面对大地方的人们,她竟然感到害怕,表现得十分腼腆。即使在今天,她还是不敢也不懂得自己一个人搭巴士到任何一个地方去。胆小又软弱的人,正是最好欺负的对象。在十八岁那一年,有一天,其禽兽哥哥见到渐渐发育成熟的她,竟然色心大起,接着兽性大作,就把她给强奸了……
从此以后,哥哥不断强暴她,若不服从,就施以暴力。这种暗无天日的生活,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令她处在痛苦的深渊中。
其父亲发现哥哥的兽行后,担心其哥哥坐牢没人赡养,竟不敢报警,只是骂了一句“你是不是禽兽?”也不支持她去报警。哥哥更加可恶,频频警告不可报警,不然会对她不客气。弱智加上胆小,只有暗自流泪!更悲惨的是,她因此怀上哥哥的兽种,肚子渐渐大起来,其哥哥还是不放过,继续蹂躏她。直到有一天,她被强奸而流产,被父亲送到医院去,为了不使医务人员知道她是被强奸的,其父亲竟然骗说她已经结婚!回到家,那禽兽哥哥还是继续干下人神共愤的兽行,身体因为流产而衰弱,需要休息调养的她,继续遭受蹂躏。天啊!他还是人吗?他还当妹妹是人吗?她简直是他发泄性欲的工具!只要是人,听到这里,都要掉下悲哀同情的眼泪!
甘榜里头,大家都同情她的悲惨遭遇,对于其哥哥的兽行,皆人所不齿!
我们想帮助她,劝她报警。可是善良的她却不忍心哥哥坐牢,不忍心没人赡养父亲。我们欲帮助她脱离这种苦海,安排她离家出外工作,可是她不舍得离开父亲,担心没人照顾父亲起居生活,也没胆量在外自己独立生活,更不敢面对外面社会的陌生人。
我们也寻求政党及警官的协助,他们表示当事人如果不愿意或不合作的话,实在很难帮到她。而今,兽行继续在其身上不断发生,泪水继续在其心中不停滴答!一个弱智兼软弱无能的女人,当然无法抗拒一个粗暴男人的暴力对付。难道就让她永远过着这样的恐怖生活?难道真的没人可以帮到她吗?
《光明日报·光明论坛·侃侃集》。文:李永球。(2007.1.19)

魂身及魂身轿

魂身及魂身轿

魂身祭。前面持幡者为“忏童”,后面的魂身坐在椅子上。(圗:李永球)
在祭拜中的马六甲纸轿夫,比太平的大很多。(圗:李永球)
孝眷们抬着魂身轿,此为橙色轿,代表逝者是女性。(圗:李永球)
在北马福建潮州人的丧礼出殡队伍上,会看到一顶纸糊的轿子,由孝眷们抬着游街,那就是魂身轿,里面坐着“魂身”。
魂身,就是纸糊的偶像,分男女性别,从它们的服饰一看就可知。丧礼上,魂身由僧道(或点主官)点眼开光后,逝者的灵魂就归宿在此,经过超度念经完毕,出殡下葬后,则将之焚化。如果是返主仪式,魂身坐在魂身轿里游街,待下葬后才点眼,接着抬回家里进行做大功德(法事),结束后焚化。
与魂身有关系的纸糊品,有“忏童”(也称“接引童”)及轿夫。忏童是接引逝者前往西方去的,而轿夫则是给他抬轿的。魂身轿分颜色,男性的轿是蓝色的,女性的轿为黄色(或橙色、红色)。那是取自天(父)青地(母)黄的颜色。
魂身点眼(点主)的仪式,以前大型功德的返主仪式,须请秀才或举人主持,现在则为拥有勋衔者担任。至于小型的,一般由僧道包办即行。僧道祭魂身的仪式是点燃七盏灯,再超度念经打开五色线的“结”绑在香炉上,这个环节叫做“解厄(也称“解结”)”。
此外,尚有“饲轿夫”仪式。纸做的轿夫,则由“土工(殡仪工人)”负责饲喂。祭品为三枝香、一对红烛、酒、茶、饭、菜肴、红龟、发粿。土工以筷子夹起祭品,做样子饲轿夫们吃,口念“四句”,如:“饲你们吃酒,扛轿不倘相搝(抬轿不可互相拉扯)”、“饲你们吃肉,扛轿不倘相打(抬轿不可打架)”……;又念:“吃菜,给你子孙齐齐平安又无代(子孙平安无事)”、“吃红龟,给你子孙买园丘(子孙购买园圃)”……,子孙们大声回应“好”;“头家就头家命,苦力就苦力命”……。这些四句,除了给子孙们一个祝福外,也鼓励他们努力打拼,购买产业,将来就可以过着幸福的生活。另一方面,也劝告轿夫(虚指,其实是指人的本性),工作要认真,不可推卸责任。工作倘若低微,就认命吧,不然就打拼成为头家(老板),就不需要去做抬轿的职业了。整个仪式充满“民俗教育”,而“轿夫”因懒惰抬轿而拉拉扯扯,推卸责任,不正是人们有着的通病吗?
忏童和轿夫,最后与魂身一起放进魂身轿子里焚烧。
魂身轿在中国福建和台湾,被称为“魂轿”。刘浩然著《闽南侨乡风情录》:“魂轿:用以引魂的纸轿,出殡时一并抬上山去,有时上面还安放死者的遗像……”
魂身被当作逝者的替身,在点眼时由孝眷(长子)下跪背负着,然后安放在上有逝者穿过的衣服的交椅上,被供奉及超度,直到法事结束为止。可见魂身是尊贵的纸偶。福建人有句骂人的话:“你是纸糊的啊!碰一下也不行?”或“干那(好像)魂身同样,什么也不能做!”都是骂人如同魂身一般,触碰不得或是软弱无能之辈!
大体上说,魂身属于佛道教之物。其实儒家把先人当作“神(非宗教性质的神)”来祭祀,魂身点眼后,先人的灵魂就归宿在里面,就成了“神”,我们得以恭敬之心来祭祀啊!
《星洲日报·文化空间·田野行脚》。图文:李永球。(2007.1.28)

情·理·法

情·理·法

朋友的儿子性情暴躁,为人鲁莽,经常惹事生非,搞到友人一个头两个大,苦不堪言!终于有一天出了大事,其子以利器刺伤了人,被警方通缉。其子逃离家门一段日子后,又回到了家。如此到处躲藏当然不是办法,友人于是找人帮忙解决,最后当然大家都知道,所谓“有钱可使鬼推磨”,这件事就这样解决了。到了今天,其子依然是其子,性情依然暴躁鲁莽,因为他有一位好爸爸,他更知道“有钱可使鬼推磨”这句名言。既然如此,有什么东西好怕的!
王妇女的儿子从事非法万字票行业,当被人告密几次被捉时,都以金钱解决事情。可是金钱不是万能,有一次警方打算把她的儿子遣送到乡下地方两年,她为了不使儿子从此有个案底,名字存档在警局的黑名单里,所以代子顶罪,世间最伟大的母爱应该就是这样吧。可是她的母爱用错地方了,其子不会因此而改邪归正,倒是继续收取非法万字票行业,到了今天还是深陷其中。因为这种钱容易赚,她本身也不反对。
一般上,我们华人社会在亲人触犯刑事案时,为了不使亲人罪名成立,不让亲人坐牢去,通常都会通过感情及金钱来解决问题。
因此,情、理、法三个排列方式。人家外国是法(法律)、理(道理、理由)、情(亲情、感情)。而我们却是感情放在第一,其次才是道理,最后是法律。
所以,华人社会是较其他民族来得复杂。当亲友有事情时,都会拜托我们帮忙处理。倘若不帮的话,就得罪了他。他会因此到处去批评你的毫无人情,一点很容易处理的小事也不肯帮忙,就好像人家欠他似的。他们完全不管什么是法律,也不把法律看在眼里,只以为一切可以通过感情来处理问题。因为认识一些官大人,官大人因为感情而帮助他们,当然解决问题需要“研究、研究”的东西,就是有钱可使鬼推磨了。
所以,每当亲人因为白粉、打架、欺骗、威胁、绑票等刑事案件而被捉,人们都会以感情加金钱来解决事情。他们没有考虑到他犯的是刑事案,是危害人类及社会的不好事情,应该让他接受法律的制裁,应该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才是啊!
就如上述的友人的儿子,他的刑事案被父亲以金钱解决了。他并不因此收敛,还是依然如故,口出狂言,要打要杀的。花钱消灾其实反而害了他,不会使到他改过自新。设使让他自己负起责任,为这件刑事案而坐监牢。或许他因此受到教训,在监牢里会忏悔,因而改过自新,出狱后不再如此鲁莽,狂妄的态度有所收敛!
为什么人家会是法、理、情?为什么我们会是情、理、法?为什么我们不使亲人坐牢改过?为什么我们不让亲人名字存档在黑名单?请问这样做是对的吗?
《光明日报·光明论坛·侃侃集》。文:李永球。(2007.2.2)

584是什么来的?

584是什么来的?

在《觀世音千字圖》的“584”號,就是豬八戒。它已成為北馬人罵人好色或色狼的特有詞匯!
狗年已到尾聲,接著降臨的是眾所周知的大肥豬!趁著豬年即將蒞臨之際,就與大家談一個北馬特有的詞匯——“584”!
倘若你有北馬朋友,相信一定聽他們講過584這個詞匯。什麼是584?對于非北馬的華人來說肯定一頭霧水,甚至莫名其妙?而北馬人聽到則會發出會心一笑!
這個詞匯大概出現在上世紀50年代,而且是福建人最先采用,也是福建人講得最多。
584的由來,乃當時英殖民政府允許賭博業合法化,賭業公司每周開彩幾次,讓人們賭百字(100組號碼),甚至千字(1千組號碼),以及後來的萬字(1萬組號碼)。公開賭博字彩,導致華人瘋狂下注,以求發財富貴。當時,北馬有人出版一種供賭百字、千字(後來也有萬字)參考的《大伯公千字圖》(簡稱《大》)及《觀世音千字圖》(簡稱《觀》),號碼從000到999共一千組數字,每組數目字都有一個圖案。賭徒若夢到、遇到、看到或想到要下賭某樣東西或事情,就根據千字圖的號碼來下注。比如《大》裡︰支票是139、車禍是281、小便是695、賣燒肉734……。
584呢?在《觀》里就是豬八戒!看過小說《西游記》者,肯定知道豬八戒好色的本性,見到女人,即使是妖女也色心大動,忘了宗教戒律。所以,584就是指好色或色狼。比如︰他真正584(他很好色);這個人584,連人的某也不放過(這個人好色,連人家的妻子也不放過);584來了(色狼來了);那個584,小姨四、五個(那個色狼,小妾四五個)……。
福建(閩南)話裡頭對好色或好色者的形容,計有︰痴哥(伯)、豬哥(神)、五枝須、白鼻哥等等。所謂“豬哥”,就是不閹的公豬,專用來配種。這種豬哥十分好色,見到“走水(春期)”的母豬,就興奮得趴上去拼死地“干活”,大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干勁。因為豬哥是少數具有生育能力的雄豬,傳宗接代的任務就靠它們來完成,其他的太監豬,只有眼巴巴的份,都銀樣蠟槍頭了,不靠豬哥傳宗接代靠誰呢?
福建話是非常生活化的語言,以豬哥形容人類的好色則十分之貼切。台灣方面有供奉“狩狩爺”的風俗,它就是豬八戒(豬哥神),尤其妓女最愛祭拜,祈求生意興隆。可見豬八戒(豬哥神)是與好色(色狼)畫上等號的。北馬福建人特別精靈,在語言方面的表現最為傳神突出,584就是其一。以它形容好色,起碼比粵語的“咸濕”斯文多了,後者指的是帶咸味道的淫水,尤其指男性性交時分泌出的潤滑液體,其味是咸的,正所謂又咸又濕啊!
除了584,北馬福建話借了《大》裡的多個號碼成為北馬特有詞匯,諸如︰720(性交)、592(眼鏡蛇,指貪婪者、順手牽羊)、789(接吻)、219(結婚)、120(死人)、677(嫖妓)等等。有時候,這些詞匯被當作隱語來用。
當你聽到北馬人講了一大堆的數字號碼時,請不要誤會他們在打算買什麼字彩。就如我今天寫了一大堆的數字號碼,也不是在出什麼“正字”,請別誤會哦!
《星洲日报·文化空间·田野行脚》。图文:李永球。(2007.02.04)

新年的涨价风

新年的涨价风

农历新年将到,游人将回家,北马的大街小巷将又是车水马龙,很是热闹。游客一多,饮食业、小贩、咖啡店等等都会生意兴隆,赚到钱满橱柜。商贩们笑哈哈,多么希望天天都是新年,日日皆是如此。
一个每年都会发生的问题,就是饮食业的涨价风在新年期间又起,惹得人们叫苦连天,气冲牛斗!一些人认为若是起价一点点,倒是可以接受。另一些人则不以为然,以为好比“打抢”,涨得离谱。的而且确,有的商贩起价高达50%或以上,叫人吃过后小便也会痛!要是起价几角钱的话,一般上人们都不会计较!
新年前后,物品供不应求,华人商贩都会起价来赚取更高的利润。所以有些饮食业、鸡鸭、糕粿、鱼虾、猪肉、理发业、的士、高级餐厅、长途巴士、酒店等都会趁机起价。可是当供过于求,未见得商贩会减价抛售。
对于涨价,消费者大骂毫无商业道德。可是商贩们却说工人要求数倍的工资,东西也起价。其实,当大家不买或少买时,他们就涨不了这么多。以前我们的农业社会,大家不舍得消费,连拜天公的糕粿,也是自己做的,那时的糕粿很便宜,涨也涨不起来啊!可是,今天的商业社会,大家为了方便,不再自己做了,全部都用买,结果是愈买愈贵,大家都苦不堪言!当一个社会从农业进入商业时,凡是靠个体手艺或手工的产品,肯定会愈来愈值钱,以手工制造出来的货品会愈来愈贵。
当我们大骂商贩没道德起价时,其实是商业社会的必然现象,我们不可能走回农业社会了。我们叫人修理水龙头,现在是连工包料一起算。将来我们进入更加发达的先进社会时,不再是这样了。他们将是算时间,一小时收若干钱,过后每个半小时又是多少钱,更换的东西另外算钱。
或许大家以为那些商贩都是没知识的一群,人家国际专业的商家才不会如此的。一些大酒店的营业方式,其实也是这般的。它们会在周末及旺季涨价,甚至每天打电话到其他酒店去问是否客满?若是的话,马上换上另一个涨价的价格表。它们采取供不应求时涨价,供过于求时不涨价的方针。奇怪怎么不见人们批评没道理呢?或许人家是聘请专业人士管理,大家都可以接受吧,或许它们的涨价方式大家都可以接受吧,或许大家都不知道这是涨价的价格吧,或许它们的涨价在人们不知不觉中……。现在有些作法是采取旺季时按照原价收费,平时则为降价的收费。其实还不是一样吗?只是把朝三暮四换成暮四朝三而已,但是这么一说,人们都很高兴,觉得有理。可见这是商场高招啊!
当供过于求时,货物会降价;当供不应求时,货物会涨价;这似乎是商业的道理。问题是民间商贩们的漫天开价,真的叫人受不了!
或许商贩们应该向商业大集团看齐,当供不应求时,你可以涨价,但是每一样只涨不超过20%。这样一来避免离谱的涨风,大家皆大欢喜矣!
《光明日报·光明论坛·侃侃集》。文:李永球。(2007.2.9)

过年前的种种习俗

过年前的种种习俗

鄰居劉太太每年大掃除,一定堅持采用傳統青竹筅帚。(圗:李永球)
祭品上的紅色剪紙,都是手工剪出來糊上去的。(圗:李永球)
古時候,農歷十二月廿四日送神(灶君)後,才可以大掃除。現在則因為時間環境關系,整個十二月均可以,通常以休息日的禮拜天最多人家大掃除。古時候大掃除的工具,是自己做的筅帚。一般都是砍伐本地的一種小竹子,砍下一大把綁在一根長棍子上端,就以它來掃除屋子上的灰塵及蜘蛛絲,或采用“椰葉骨”(一種馬來同胞的清潔工具)。
現在的清潔工具又方便且耐用,皆是塑料制作的長柄筅帚,每一間商店都有售賣。
“添碗筷”是傳統家庭每到年底必須有的風俗。所謂添碗筷,就是購買新的碗碟和筷子。數目必須是雙數,避忌單數。添購碗筷表示家裡人丁旺盛,年年增添人口(生小孩)。傳統觀念希望家裡人口增加,不希望有人亡故,所以就得添購碗筷,先來個好彩頭!
以前的竹筷容易壞及生黑霉斑,瓷器碗碟也易打破,因此一年添購一次還可以。現在的塑料產品,可以使用幾年都不壞。但傳統習俗還是得添碗筷,即使只買它一對碗也行。
以前的人家,都有貼春聯和門簽的習慣。門簽是貼在門上或窗口上的紅色紙張,有的是噴上金色的紅紙,有的是鏨刻鏤空文字圖案的紅紙,有的是印上福祿壽等文字圖案的紅紙。春聯和門簽與古代的桃符有關系,現在愈來愈少見。還有就是剪紙藝術,以前家家戶戶都是自己剪紙(紅紙),然後糊在祭品上。而今多數采用工廠生產的印刷或鏨刻品,失去了藝術味道。其實,教導年輕後輩剪紙藝術,讓他們自己剪紙並貼在祭品上,同時教育並啟發他們認識傳統民俗的藝術,代代傳承,可謂意義深遠。
傳統的器具,逐漸給現代社會的工業品所取代,的確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習慣。人們貪圖方便簡易的心態,使到傳統器具大量消失,這個情況將會持續下去……
新年前家家戶戶都會張燈結彩。以前的燈是姓氏堂號的桶型大燈,可以長年懸掛,也可以折收起來新年才掛上。現在都以塑料紅燈為多,也有紅布宮燈。彩布呢?分為門彩及桌彩。門彩一般繡有四個吉祥文字,如︰福星高照、榮華富貴、金玉滿堂等等,再襯繡八仙、文臣武將、龍鳳花草等圖案。桌彩則以龍、麒麟、獅子、福祿壽三星等等。通常門彩結在大門之上,桌彩則結在大廳的神桌前端。它們是雙胞胎民俗兄弟,如今則是桌彩比門彩更少見。至于守喪3年(24個月)的人家是不能結彩,也不能張燈、貼門簽紅春聯及分派紅包。
大廳的神桌系上美麗桌彩。(圗:李永球)
由于門彩繡有八仙等道教造像,以致信仰基督教的華人不能接受它,所以他們有張燈,卻不結彩!也有少數新興佛教分子不能接受八仙彩布。其實八仙、龍鳳、三星、麒麟等造像,都是我們的吉祥圖騰,為廣大的民間所接受,當約定俗成為圖騰時,就不當作道教的神仙或偶像來看待。設使以為傳統圖騰都是邪魔,那也可以定做繡有自己宗教風格的彩布,因為過年不結彩的話,表示那家人在守喪啊!
極端的思想,造成極端的行為。友人T小姐信仰基督教後,到極樂寺旅游拍照,照片洗出來時,就以剪刀剪掉背後的青石龍柱,只剩下個人全身照而已。當一個人缺乏包容心,不能包容傳統的民俗文化,他就會有憎恨心,而作出人們不能接受的極端行為來!
《星洲日报·文化空间·田野行脚》。图文:李永球。(2007.02.11)

我国民俗里的猪

我国民俗里的猪

今天正是丁亥豬年正月初一,先給讀者們賀年,恭喜恭喜,恭喜大家豬年進步,新正如意,健康平安,恭喜興旺!
跟狗年拜拜了,迎來的是“豬大哥”!每當新舊交替之際,都會見到有關生肖的文章,一般都是參考書本上的資料。而我寫的文章,諸位請放心,從不抄襲人家的東西(倘若抄襲多數都注明出處),均是深入民間調查所得,這是拙文與人家最大的不同之處。
我國的豬共有幾種呢?我的調查共有5種:1、咸芭豬;2、菜園豬;3、牛奶豬;4、農場豬;5、山豬。
所謂咸芭豬,就是沿海漁村所飼養的豬,主要喂以“臭魚”(不能賣錢的魚、蝦等海里動物),以及餿物、香蕉樹干、沙莪(sagu)、番薯藤等植物。菜園豬則喂以香蕉樹干、沙莪、胖菜(一種水上植物。閩南話)、芋菜、番薯藤、木薯、米糠及餿物等。牛奶豬純喂以牛奶,因為一般母豬擁有12粒奶頭(少數有14粒奶頭),若豬崽超過12只,多出的就得另外喂以牛奶。或者奶汁不夠,即使是生下12只,也得抱1或2只喂牛奶。有些人把牛奶豬養在家中,豬是聰明的動物,善解人意,牛奶豬懂得撒嬌,喜歡依偎人體,喜歡人家的撫摸,討人喜愛。農場豬當然喂以工廠生產的飼料。至于山豬,就是在深山中覓食的野豬。
上述各種豬,以咸芭豬最可口,豬肉香甜軟滑,因為吃的是“臭魚”。次為菜園豬,也因為有各種食物而使到肉味香美。牛奶豬的肉則有一股牛奶味,大打折扣。山豬是野生的,有著其獨特的美味。至于農場豬是最差的,單單一種飼料,所以肉硬缺香。
還有一種叫做“豬哥”(福建語),那是不閹的公豬,專用來配種。由于沒閹,豬哥肉臭含一股“豬哥顯”(福建話,豬哥羶味),令人作嘔!一般都做“肉鬆”用。
古早時有一種行業叫“牽豬哥”,就是牽著豬哥去給人家的母豬配種。豬哥非常好色又聰明,將它牽出門就顯得興致勃勃,知道是配種去了。到了地方,馬上跨上母豬身上搶攻激戰,不到興奮關頭,決不罷休!所以,福建話有“牽豬哥趁暢(牽豬哥者得到爽)”之諺語。民間也把陪新郎去娶新娘,比喻做“牽豬哥”(含貶義,或開玩笑語)。
以前福建籍的養豬人家,每年都會挑選一頭“天公豬”,它必須是閹割的公豬。選中了就在其額頭上書上紅色的“王”字,天公誕那天殺了,先“獻生”(整頭生豬及整盆豬血)祭拜,然後砍下豬頭豬尾煮熟再祭之。民間對于嬰兒體弱多病者,多取個賤名以求健康長命。豬多生賤養,是人們喜愛取的賤名對象,尤其閩潮人小名“豬”的可不少,“牛奶豬”也是其一。
養豬人家禁忌多,最忌諱的是生養小豬崽的一個月內讓外人觀看,不然豬崽會因此死亡,尤其生肖屬虎的人更是大禁忌!養豬人都相信這個禁忌,有位養豬朋友到企業管理的大型養豬廠參觀,發現那里的獸醫也有此禁忌,他本以為只是華人民間才有的。後來獸醫告訴他說,因為豬崽抵抗力不強,外人帶來的細菌會導致它們死亡,所以避免觀看,如果要看的話,最好穿上殺菌消毒衣服。
我們華人就是缺乏這種科學研究精神,才有迷信的禁忌!
《星洲日报·文化空间·田野行脚》。文:李永球。(2007.02.18)

陈仁庆与人物顺口溜

陈仁庆与人物顺口溜

2006年将结束,2007年届临之际,却传来槟城前州警长拿督陈仁庆逝世的消息。一位前州警长的逝世,本来也不是什么大新闻,可是陈氏的特点,在于槟城民间有一首福建话的人物顺口溜,他就是顺口溜里的人物之一,而且是最后一位逝世者。
这首《人物顺口溜》,网罗了60及70年代的华族风云人物编成。当时的叱咤人物颇多,有趣的却以陈姓居多,于是乎一首以陈姓风云人物组成的顺口溜,在北马民间被有心人催生了:
喝起喝落——陈修信
要捉要放——陈仁庆
哭爸哭母——陈同同
脱衣脱裤——陈惠珍(一作脱上脱下)
(以上是槟城版的,这首顺口溜传到太平,又被人们加多4名人物)
反东反西——陈志勤
出钱出力——陈六使
海底海王——陈番城(以前被讹译作陈坤宪)
山顶山王——陈 平
顺口溜的意思是说,当时贵为财政部长的陈修信,金融股市全在其掌控之中,只要他大喝一声,它们都会因此大起大落,所以是“喝起喝落——陈修信”。“要捉要放——陈仁庆”则是指当时槟城的州警长陈氏,对于歹徒的捉与放,全在其权力之上,他随时可以捉一个人,也可以马上放走一个人。
“哭爸哭母——陈同同”,那是形容民间艺人陈同同在当时的“丽的呼声”及马来亚电台讲古唱闽南歌仔戏,声音沙哑,又经常连唱带哭的,真是悲哀极了!至于陈惠珍,她是当时著名的脱衣舞后,当时社会比现在开放多了,陈惠珍带领了脱衣舞团巡回全国,引起轰动,“脱衣脱裤——陈惠珍” ,说明她可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啊!
身为反对党领袖的陈志勤,在当时的国会里,当然是什么东西都反对的,以“反东反西——陈志勤”来描述之,可谓贴切。“出钱出力——陈六使”,是指陈六使这个人物。他是新加坡富商,热心于华文教育活动,1953年倡议创办中国海外首座华文大学——南洋大学,当上理事会主席,并慷慨捐赠500万元,后为维护南大创办宗旨,而于1963年被新国政府褫夺公民权。当时马新还未分家。
“海底海王——陈番城”及“山顶山王——陈平”,有趣的是两位都是王。陈番城是犯了刑事案而被警方通缉,在霹雳州沿海流亡廿余年,并在海上称王,向沿海商家收取保护费为生,警方多次围剿都被他逃脱,因此民间尊称为“海王”,他也是洪门会的重要领袖。陈平则为马来亚共产党的总书记,原名王文华,日据时代就参与马来亚抗日军,后来领导抗英军反抗英殖民统治,我国独立后,继续在山中领导反政府武装游击队。直到1989年12月2日,方与我国政府签署和平协议。目前,陈平是顺口溜里唯一活着的人物!
《光明日报·光明论坛·侃侃集》。文:李永球。(2007.2.16)

有钱最好!

有钱最好!

近日观赏了《凤凰台•冷暖人生》电视节目,看后百感交集,觉得应该在这里与大家分享观后感。
节目主持人访问一位操淫业的女人小红,其坎坷的一生在荧屏里慢慢从头说起。原来当年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大起飞,外国人蜂拥而来,淫业随着开放而蓬勃,很多年轻少女从乡下地方蜂拥到南方大城市从事不需本钱的行业,只要陪男人睡觉,钞票就滚滚而来。这些少女把钱汇回乡下,乐坏了父母,盖新房、坐新车,家里生活也富裕起来,父母家人也显得光荣,到处炫耀,羡慕死邻居乡人了!
小红在这种环境下,萌生起南下卖淫的念头。一个人缺乏胆量,于是招军买马,找了嫂嫂及四位好友共6个人,其丈夫和哥哥不仅不反对,父母家人甚至鼓励她们去卖淫,好赚多多钱回来光宗耀祖,炫耀炫耀一番啊!
90年代中,年轻貌美的她们到了南方城市,便愉快地当上妓女,果然一天可以赚上数百元到千多元,不久即给家里汇一大笔钱过去,家人高兴极了。小红说,家乡人不笑你卖淫,只会笑你赚不到钱。在这种观念下,她们四川女人自乡下往外当妓女的倒可不少。
小红最不幸的,是不久染上毒品。不仅她而已,连南下找她的哥哥、丈夫也跟着吸毒起来。他们吸的毒品又毒又贵,丈夫和哥哥不久便因此死亡。其4位姐妹同伴也逐一染上毒品,3个也死了。他们逝世的年龄都很年轻。当染上毒品时,所赚的钱都不够吸毒花费。所以就走上歧途,开始是在街上偷人家的东西,最后是“仙人跳”。由她勾引男人倒酒店,然后其堂弟破门而入,大骂男人勾引其“妻子”,再勒索一笔钱。
最后,小红被送入劳改所两年。出所那天,她满怀兴奋地想着赶快回家见母亲及孩子。谁料到,她被告知已经患上爱滋病。真是晴天霹雳!马上令她堕入死亡境界里。她曾想到寻死,也想到报复,再把爱滋病传染给其他人。可是她发觉不应当这样做,应该给自己的儿子积些德。从操旧业的她不想害人,都会叫客人穿上安全套。想到自己日子不多了,她勇敢站到荧幕前说出惨痛遭遇,希望大家引以为鉴。说到伤心处,小红泪眼纵横,本来活泼可爱的她,现在却是双眼呆滞无神,看来其病可不轻!
纵容或逼迫妻子卖淫赚钱养家的例子我国也有,都是吃软饭的男人所为,令人鄙视。
中国自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迅速,科技更是日新月异,本来人民的生活和教育应该跟着提高才对,大家爱钱也应该爱得有理才是。卖淫在传统社会是被人鄙视的,即使有人卖淫,也是偷偷摸摸不敢招摇,因为那会令人感到羞耻。可是小红的家人不但不反对,而且都赞同及鼓励,实在令人遗憾!当一个社会堕落到这个地步时,实在是病入膏肓了!
小红后来遇到一位从良的姐妹,在当巴士售票员,月薪才500元。小红很羡慕她。她渴望拥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即使钱不多也不重要,然而一失足成千古恨……。
《光明日报·光明论坛·侃侃集》。文:李永球。(2007.2.23)——(完结篇)

番与唐的故事

番与唐的故事

我們華人吃豬肉,是從頭吃到尾巴絕不浪費。除了不能吃的毛及豬蹄外,豬身上的所有一切都取來吃,如血、內臟、豬腦等,連骨頭也熬湯來喝。這種吃法是因為當時的社會窮苦,也說明我們善于烹調,連最難于下咽的東西也有法子把它弄成美味佳肴。豬腸就是其一,將它洗干淨後,再以香料長時間鹵煮,本來無味又韌的豬腸就成為香噴噴的美食了。
許雲樵編《南洋華語俚俗辭典》一書,收錄“豬番”這個潮州詞匯,義為豬腸。書解說因為“腸”與“唐”(中國)字同音,“豬唐”犯忌,故以相對之“番”字代之。
本邦的閩潮人的確是把“腸”叫做“番”的,如“大腸”稱為“大番”,“小腸”叫做“小番”。閩南語的“腸”字分文白異讀,白讀dng,與“唐”(dng,本邦多指華人或中國)諧音,于是成為避諱,取相對的“番”代之。所謂“中土外番”,閩南人自稱“唐人”,相對的,所有外國人通通都是“番人”了。
福建人有個三保太監鄭和與鱷魚的傳說,就是“番和唐”的故事。相傳昔時中國鱷魚為患,三保公鄭和決定把它們騙到南洋去,于是乘著下西洋時對它們說,南洋物產富饒,很多東西吃的,你們跟我去吧,肯定好吃好住。鱷魚聽了心動,但是擔心三保公騙它們,于是問那裡有什麼東西可吃?鄭和說可以吃“番”,它們又問如果番吃不夠怎麼辦?鄭和說番吃不夠可以吃“腸”啊!鱷魚們聽了覺得有理,便尾隨鄭和的船隊,一大群浩浩蕩蕩地南下。一過了“七洲洋”(西沙群島之海面),鄭和以一根竹竿插在海中,向鱷魚們說,從此你們不可越過這裡回到中國,設使要回的話,必須以鍋作船,以蚊帳為帆才可以回去。3歲小孩都知道,鍋這麼小,哪裡可以作船用?蚊帳這麼多孔洞,豈可為帆呢?
從此以後,鱷魚在中國絕跡。來到東南亞的鱷魚,除了吃番人,最後連華人也吃。為什麼呢?原來三保公故意騙鱷魚到南洋吃“腸”,他先說出腸的避諱語“番”,後來又騙說“番”吃不夠就吃“腸”。其實他所謂“番和腸”,都是指腸子啊。而鱷魚們誤聽作“番”(番人)吃不夠可以吃“唐”(華人)。一場美麗的誤會殃及池魚,都是鄭和之錯!
當然,這是一個無稽傳說而已。故事的背後強調種族平等主義,鱷魚才不去分別番人和唐人或土著非土著,只要是人它都會平等對待哦,不相信我的話,跳下去鱷魚潭試試看吧!像鱷魚般的平等對待人類精神,社會才會公平,我們得學習及弘揚鱷魚精神啊!
漢和唐是中國兩個最興盛的朝代,有趣的是,中國北方人受漢朝的影響大,所以自稱為漢(族)人,而南方的閩粵諸省則受到唐朝的巨大影響,所以皆自稱唐人。
我國的華裔都自稱為“唐人”,可是馬來語稱呼我們卻是Orang Cina(中國人),稱華文為Bahasa Cina(中國語文)、華文學校為Sekolah Cina(中國學校)……。然而,“中國”是個敏感字眼,如幾年前就有人建議剔除“南中國海”及馬六甲的Bukit Cina(三保山)的“中國”名稱。可是在我們的華語或方言裡,都不用“中國”這個字眼,如︰Orang Cina,我們稱為華人或唐人;Sekolah Cina,則為華文學校或唐人學堂等。
我們早就不是中國人,而是不存在的“唐朝”人後裔,我們已經落地生根,與東南亞土著一樣毫無分別。要我們承認為中國人,除非以鍋為船,以蚊帳為帆,讓我們乘坐回到中國去的那一天到來!
《星洲日报·文化空间·田野行脚》。文:李永球。(2007.02.25)

明糖‧貢糖‧鴨頷

明糖‧貢糖‧鴨頷

左起︰明糖、貢糖、鴨頷。明糖是軟的,貢糖為硬的,鴨頷則為明糖包貢糖,軟中含硬。
吃,大家都會吧,可是很多我們吃下去的東西,都說不出其名稱來。今天,就介紹閩潮人的3種小糕餅:
明糖,分潮州和福建兩種。前者成分為面粉、麥芽膏、食油、白糖,首先以面粉摻水搓成面團“洗漿”,即以水沖洗後,取出面筋,剩下的水拿去煮,再加上上述各種材料煮成稠狀,將之倒在一個鐵盤裡,撒上芝麻即行。後者則不用面粉,而是太白粉,加多一樣花生,做法大同小異。由于成分不同,潮州明糖的口感是QQ(軟而韌),福建明糖的口感則是非常的韌,如同嚼橡膠一般。
傳說明糖是鄭成功的部隊發明的,他們在福建抵抗清兵,身上總是帶著明糖,肚子餓了就吃。因為抗清,就把這種食品稱作“明糖”,以示堅毅抗清,不忘復明!
貢糖,成分是白糖、麥芽膏和花生。先將白糖及麥芽膏煮成稠狀,放入炒熟去皮的花生,取出後趁未冷卻時,以木槌敲打,一直槌打到花生及糖細碎均勻,才將較黏的部分做成外皮,包裹散碎的部分即成。
劉子民的《尋根攬勝漳州府》云︰“白水貢糖產于白水鎮,相傳是明代貢品……一向被視為佐茶珍品”。這是傳說而已,貢糖的得名,不是因為它是進貢的物品,而是在制作時“槌打”的動作,這種槌打的動作閩南語就叫做“貢”,故稱貢糖。
鴨頷,潮州名產甜品。它分內外兩部分,裡面的是貢糖,外面的是明糖。換句話說,就是明糖與貢糖“結婚”就對了。明糖是軟的,貢糖是硬(脆)的,一軟一硬,一陰一陽,而且是明糖包裹貢糖,以軟包硬。為什麼不是硬包軟呢?硬包軟的話將會使到鴨頷破碎脫落,所以采取以軟包硬是對的,因為柔能克剛嘛!談到柔能克剛,這是道家的哲學,老子說水是柔弱的,卻無堅不摧,滴水可以穿石。男人是陽剛,女人是柔弱的,既然柔能克剛,為什麼女人卻是打不過男人呢?論體質體力,女人根本不是男人的對手。經過深入了解發現,原來所謂的柔能克剛,指的是“性”!
一個女人,天天可以跟無數的男人發生性關系。一個男人一天大戰10個女人,已經是“男人之王”,多數男人幾個回合就舉白旗,更甭說天天如此!
所以明糖與貢糖結婚,其實就是性交。鴨頷采用柔能克剛,證明女人在性方面強過男人,此為道教貴柔守雌主陰的體現。糕餅與性有密切關系,不是嗎?軟弱的明糖包裹著硬體的貢糖,這不是性行為嗎?還有,福建人的炸棗,很像男人的陽具;紅圓似男人的睪丸;紅桃像女人的陰戶;手鐲(doughnut)也像陰戶;馬花炸形似陰戶;倒臥型的壽桃類似陰戶,站立型的壽桃似女人的乳房;包子也像乳房啊。
明糖是軟的,為陰;貢糖是硬的,為陽;鴨頷是軟中含硬,為陰陽交合也!民間糕餅竟然蘊涵著陰陽哲學道理,只是不被人發現而已!
《星洲日报·文化空间·田野行脚》。李永球(2007年3月4日)

大家拱手贺年!

大家拱手贺年!

首相跟大家拱手拜年。(图片:星洲日报)
新年期間,從報章上看到多位政治領袖拱手向華裔賀年。這些人物中,有些拱手姿勢正確,有的卻不對。拱手姿勢正確的有︰首相阿都拉、馬華總會長黃家定、交通部長陳廣才、人力資源部長馮鎮安等人,他們都是右手在內,左手在外合抱拱手。姿勢不正確的計有︰工程部長三美維魯、高教部長慕斯達化,他們是雙手十指交叉合抱。
國家能源公司刊登的賀年廣告,由10名各族員工站在梯級上,大家合抱雙手在胸前,以非常正確的姿勢,即左手抱右手的“拱手”給我們賀年來了。相信是經過專家教導的,所以姿勢完全正確。
拱手是中華傳統交際禮儀之一,《禮記‧曲禮上》載︰“遭先生于道,趨而進,正立拱手。”又《論語‧微子》︰“子路拱而立。”拱手是古人最普通,最常用的禮節,亦是當代華人見面或答謝時仍在施行的一種禮節。施禮者右手在內,左手在外,兩手合抱于胸前。(余雲華著《拱手‧鞠躬‧跪拜》)
拱手是中華古代傳統禮節,流傳至今已經有3千年。不過,大概兩千年前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後,我們又有了合掌禮節,那是拜佛及向僧侶行禮所行的禮儀。到了清末民初,西方的握手禮節傳到中國並盛行起來,大家紛紛采握手而棄拱手,于是拱手逐漸式微。
我認識的朋友很多都不知道拱手是華人的禮節,甚至他們都不曾行過拱手禮,可見我們的文化消失得快,西風果然壓倒了東風!所以人們在祭祖拜神方面,都行“合掌”姿勢。還有一些職業道士在本身的宗教法事上,也用佛教的“合掌”,顯得不倫不類,合掌可是印度的交際禮儀啊!在電影《秦俑》裡,戲裡秦代的人物也是合掌祭拜,令人噴飯!秦代的時候哪來的“合掌”禮呢?可見華人對于自己民俗文化的無知。
印度文化的影響是較中華文化來得巨大,印度的合掌禮節經印度教和佛教傳播東亞和東南亞諸國,馬來同胞等民族以合掌為禮,就是受印度文化的影響。
拱手也是道教徒采用的交際禮儀,他們見面時會互相拱手,不同的是,其手勢是雙手拇指交叉掐“子”及“午”訣。這造成一些信仰友教的華人不接受拱手,以為是道教禮節,真是美麗的誤會。事實上拱手存在已經3千年,那時道教連影子也見不到。道教是在誕生後才吸取這個禮節。不僅拱手而已,幾乎所有中華民俗文化都給道教廣收接納,欲了解中華文化,就得先了解道教,它可是我們最傳統、最原始的“根源”!
拱手是我們的民族文化,合掌源自印度佛教,握手則來自西方,三種交際禮儀都為中華文化所接受。我們愛護自己的拱手,也不排擠外來的合掌及握手。問題是,時下局勢卻是握手及合掌後來居上,拱手嚴重式微,目前只在新年期間才可以見到。如果連祭拜祖先和中華天地神明,或古代電影制作皆不懂得“拱手”之禮,而是合掌膜拜,則不禁令人有“華夏失禮,求諸四夷”之感嘆矣!
請大家多多拱手,這樣才活得像華人嘛!
《星洲日报·文化空间·田野行脚》文:李永球。(2007.03.11)

脏话,请骂得有道!

脏话,请骂得有道!

70歲的黃君被次子“問候”一句髒話︰“×你老母的××”,他已年邁無法教訓兒子,只有痛心地訴苦,認為這是報應,因為年輕時自己也曾以這句髒話罵自己的母親!
認識一些愛罵髒話的青少年,只見他們之間相互問候對方的母親,我×你老母,你×我老母,×來×去……!聞者莫不搖頭興嘆!這是華人的青少年嗎?怎麼這樣無禮無恥?
在向老輩人士調查時,發現他們那個時代,絕不允許自己的母親當面被人家罵,要是的話,就會與他理論斗爭。根據他們的說法,母親的尊嚴不容許被人家污辱;其次,是我得罪你,不是我母親,要就罵我,罵我母親缺乏道理!所以,當時的人多罵“干你老兄”,因為是你得罪我,我罵你這位老兄合情合理,絕對不罵對方的母親。被罵者也認為是自己得罪人家,你罵我這個老兄十分有道理,自然接受。
因為罵人母親而挨打之事在以前常有,60餘歲的吳君在孩童時代以髒話罵人母親,結果鄰居婦人投訴其母親,並捏其面頰,母親見狀怒火中燒,跟著捏另一邊面頰,結果兩邊面頰都烏青淤血。從此至今,他就不敢再罵髒話。對于罵人母親的懲罰,早期的幫會罰以紅包三元六角,這在以前是個不小的數目,果然收到不錯的效果。
新加坡電影《小孩不笨》裡,有位人物開口閉口均是福建話“你老兄”在罵人,其實這就是“干你老兄”的隱諱式髒話,即把前面的“干”字隱諱不講。福建話的“干”是髒話,相當于華語的“肏”。在電影、公眾場所或女性在場時,基于禮貌,就隱諱之。
除了“你老兄”,我國尚有一句通俗的髒話“去荷蘭”,也屬于隱諱式髒話。前者屬“隱前”式,後者則為“隱後”式。
所謂“去荷蘭”,其實就是“去給人”的意思。福建話的“給人”諧音“荷蘭”,有心人就為髒話“去給人干”編出“去荷蘭干”的隱諱語,再隱去“干”字,整句髒話的味道馬上大大減少,在大庭廣眾講出也無傷大雅。這句髒話的意思是指被人家錯誤指導,導致遭遇十分淒慘。比如︰他指點我買下A公司股票,說什麼這個月將大起,豈料卻跌至谷底,真的給他帶去“荷蘭”!這句髒話影響極大,華人所有方言無不受影響而吸收之。
“你老兄”,“去荷蘭”,一個隱前,一個隱後,相映成趣!
我經常勸戒青少年不要當面污辱人家的母親,因為對方的母親沒有得罪你呀,並建議他們改以“×你老兄”,因為是對方得罪你,以此罵他非常有理。我也不當面罵人家的母親,人家的母親必須尊重。俗話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同樣的,髒話,也請罵得有道!
認識的朋友中,包括一些斯文者及女性,在沖動生氣時也會罵上幾句髒話。這是一種發泄,一般人都會有這種沖動。髒話代代相傳,成為語言民俗現象,永遠都消除不了!
我不是什麼文人雅士,從小學到中學都協助家裡的小販行業,那時候的我像小販多過像學生,初中三畢業後就到建築場所當工人,後來為了從事田野工作,又再協助家裡的小販行業,一直以來都是浸沉在低下層階級裡頭。那個環境是髒話的傳染區,所以別的我不會,罵髒話,我在行!尤其是在心中有了魚肉百姓的不平事,那時候,髒話如火噴發出胸膛!
《星洲日报·文化空间·田野行脚》。文:李永球。(2007.03.18)

花豆薄烧粿粽香

花豆薄烧粿粽香








太平花龟。(圗:李永球)
豆水、豆花。(圗:李永球)
三不五時帶領外地朋友參觀太平名勝古跡,觀賞之餘,當然少不了品嘗太平道地美食。一般上,外地朋友會問太平有什麼美食特產?根據多年的經驗,終於找出幾樣被公認的,我為之編成一句詩“花豆薄燒粿粽香”(排名不分先後)!
    花,指花龜,請參看上一篇的傳説介紹。它於1983年在太平被創造出來後,馬上風靡,成為外地游客喜愛的土產小食品。事實上,花龜乃楊吉良(Yeoh Kiat Leong1946-1994)創造出來,始祖楊吉良祖籍福建閩南,在太平古打區長大,於華聯中學高中二畢業,極為興趣化學,有意前往台灣深造,無奈父親不答應,他也有意從軍從警,父親更是不應允。於是任職於太平電石廠,八十年代初因健康原因,辭職出來創業,在太平露天小販市集裡擺攤賣糕粿,為了學習做糕粿,親身深入研究,初期研究失敗浪費了許多原料,最後成功創新,創造出花龜等造型新穎的糕粿,尤其花龜乃太平市特有的著名土產。當時糕粿販是將糕粿直接擺在攤子販賣,往往受到灰塵及蒼蠅等的玷髒,他是最先把糕粿以塑料袋包裝起來,一包包販賣的第一人,講究衛生清潔,其生意因此特別好。他逝世後,其夫人杜蓮葉繼承其糕粿生意迄今。
豆,指豆水(豆漿)及豆花(豆腐腦)。著名的豆水攤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左右,在太平戲院街小販市集裡售卖,攤主魏松漢(1926-2011)先生,祖籍潮州揭陽。七歲時父親逝世,十二歲時母親逝世,遺下他和大姊及小弟,十八歲時南渡馬來亞辛勤謀生,最後在太平戲院街擺攤當小販。他煮出來的豆水和豆花特別香濃潤滑,每天的光顧者雲集排滿攤前,生意非常興隆,共聘有六名工人在攤子工作。稅收局為了調查其興旺的營業額,特地派人到攤子坐著計算。曾有某大集團開出優厚的條件,欲與他合作生産包裝豆水,由於他們將會添加防腐劑,魏松漢在道義上無法接受而取消合作。他也熱心華文教育,1969年特為獨立大學義賣。1986年他於戲院街開啓“太平豆水茶室”,目前由其女婿李創業接手經營。
薄,指薄餅。薄餅是閩南小食。太平大千茶室的薄餅馳名馬新各地,幾乎無人不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外地遊人到太平一定要吃上薄餅才甘願回去。薄餅的攤主林木松(1907-2003)先生,從中國潮州潮陽南來,大約上世紀三十年代,他即以扁擔沿街叫賣薄餅,後來於大千茶室旁邊樹下經營,由於沒有執照經常面對執法官員的干擾,幸虧獲得一位印裔地牛(市議會衛生官)發出營業執照,方得繼續在此做生意,最後市議會不允許街邊小販經營,才直接搬進大千茶室裡。他逝世後,其子明光繼續在太平豆水店售賣出名的薄餅迄今,父子經營已近八十年之久。他表示,兒女對此不感興趣,當他不做了,就將薄餅小販生意結束了。

    燒,指燒肉(豬肉)。有幾家太平燒肉的確可口,可不是每一家哦。燒肉是太平美食,還是一班來自柔佛導游協會中文組的導游朋友相告,他們說嘗過多處,覺得太平的特别好,香味極佳,故投下燒肉神聖一票。

太平鱼丸粿條。(圗:李永球)
娘惹粿。(圗:李永球)
粿,指魚丸粿條、豆芽粿條和糕粿。前二者乃潮州小食。太平綜合公市(通稱菜市,或叫拉律峇東樓下)裡有四攤魚丸粿條及幾攤豆芽粿條,經營者祖籍多數為潮州揭陽。
    魚丸粿條為太平僅有,始祖為已故黃亞序(1901-1988),潮州揭陽人,1928年南渡太平當伐木工人,不久後改做小販,挑攤子在太平大安茶室 前擺賣魚丸粿條湯,一碗售價1分錢。三十年代,路邊小販被集中於綜合公市經營,他在這時候才改變,除了煮魚丸粿條湯外,也炒魚丸粿條。價格是炒的一碟5 分,煮湯一碗3分。這些都是他自創的,魚丸粿條的佐料是叉燒、魚丸、魚餅、菜心、赤肉,曾經一陣子有加放蟹肉及小蝦。目前的售價,以其子黃瑞慶賣的最便宜,即炒的RM2.50,煮湯RM2.20(註:2007年的價格)
    黃亞序創出魚丸粿條後,其弟也南來協助並開分攤,目前全世界的四攤全集中於此處,經營者都是第二代的堂兄弟們。打包炒魚丸粿條,包裹是採用一種大葉 子,民間閩潮語俗稱為“大葉婆”(tua-hioh-po)或“肉葉”(bah-hioh),也就是“simpoh”葉子。它擁有一股大自然的葉子味道,份外芬芳。旅居外地的太平人每當想念魚丸粿條,就要求回太平的友人代為炒幾包給他,通常指定要 大葉婆包裹的,人們就是喜歡這種味道。有些太平人一回到太平,第一件事情就是吃魚丸粿條。
    至於豆芽粿條,在綜合公市裡潮州人炒的,別有一番風味,佐料為豆芽、韭菜、蚶及蛋。以前是坐在矮凳子上炒的,那是因為昔時是挑著攤子到處販賣之故。

太平的糕粿聞名遐邇,除了娘惹粿馳名外,還有菜頭(蘿卜)粿等等,都是遊人的心愛。菜頭粿經油炸後,沾甜辣醬吃,很棒啊!

香饼(马蹄酥)。(圗:李永球)

粽,即閩南的肉粽。太平的“三六九”肉粽馳名遐邇,首位東主施依河與甘媄媄夫婦,原為福建福州閩侯人,上世紀初南渡本邦,胼手胝足打拼,先於霹靂瓜拉古樓開啟咖啡店,隨後遷居太平經營咖啡店,最後於三十年代開辦“三六九”茶室。肉粽由甘媄媄最先做起,初期只是少量生產。1975年,甘媄媄的兒子施則寶之妻舅在怡保的“中央”咖啡店,要求代售三六九肉粽,於是開始銷往怡保,同時銷往吉隆坡同鄉經營的“新海景”咖啡店。當時怡保錫礦業發達,礦主每於“清溝”時,就買下許多的肉粽請工人吃,工人也獲得休假數天。所以特別暢銷。三六九肉粽在怡保一炮而紅,當時的價格,一粒售價是11角。
甘媄媄逝世後,由兒子施則寶繼承肉粽事業,1983年三六九咖啡店結束營業,便將肉粽生意轉移到位於甘榜謀緣善鄰花園裡的住家繼續營業。
 如今生意由則寶的兒子施金發在延續,同樣除了在住家售賣外,也在太平百齡咖啡店、怡保中央咖啡店和吉隆坡新海景咖啡店寄賣。
 金發說,一切原料漲價,如今肉粽的售價是6·20令吉,不久後將會提高至6·50令吉。他說,近年的生意不好做,現在也做不多了。他們製作的是閩南肉粽,成分為糯米、蝦米、豬肉、香菇、栗子、鹹蛋。芳香的傳統肉粽味道,內餡豐富飽滿。使到三六九肉粽繼續流芳下去,迄今不衰。他們一直低調地做肉粽,不曾打過什麽廣告,均是靠著口碑而馳名。曾經有電視臺美食節目欲做採訪等等,都被他們一一拒絕了。
    香,指香餅。香餅原名馬蹄酥,形似馬蹄。相傳是明朝萬歷年間,福建同安人馬開山所創,為閩南馳名糕餅,馬蹄酥又香又脆,人們給它起了一個雅號“食香餅”,清代詩人方珪讚美它:“乍經而起還留蹟,不踏花歸亦自香”。(林其泉著《八閩山水的民俗與旅游》73頁,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1月)
馬蹄酥以麵粉、奶油(以前用豬油)做皮,麥芽為餡,包裹成半圓形,貼在火爐壁內烘烤。太平的馬蹄酥被叫做香餅,其實在檳城、南馬等地,香餅可不是馬蹄酥哦,那是兩種不一樣的餅乾。
百年前,太平“德發”餅家的香餅名馳遠近,接著是“新利發”、“永珍”等餅家。目前太平有十餘家在生產,經銷全馬及新、泰等國。遊人來到太平,總會買一些回去做伴手禮送親人。

本篇原名<花豆薄燒粿粿香>《星洲日報·文化空間·田野行腳》2007325日。<肉粽·花龜·薄餅>《星洲日報·文化空間·田野行腳》20151213日。兩篇合成本篇。
修訂於20156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