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0日 星期六

大殮事奉逝者

大殮事奉逝者

逝者穿传统寿衣,盖上“水被”,然后放入许多的金银纸钱及往生钱、衣物等随葬品。
孝眷们正在抬动长辈遗体入棺
含殮:福建人多給逝者口含珍珠,客家人則為含錢幣。現在含殮儀式已經少見。(專訪周亞林,2007年1月1日,太平)含殮源自古代的“飯含” 。《周禮•地官司徒第二》云:“喪紀,共飯米、熬毂。”(遇有喪事,便供給死者飯含的生米以及置於棺旁的熬毂)【1】;《儀禮•士喪禮第十二》:“主人左扱米,實於右,三;實一貝。左、中亦如之。又實米,唯盈。”(喪主左手用角匙從敦中取米,放入死者口內右側,放三次,再放入一枚貝。在死者口內的中間和左側放米、貝也是如此。最後再往口內放米,直至放滿。)【2】;《禮記•檀弓下第四》曰:“飯用米、貝,弗忍虛也。不以食道,用美焉爾。”(往嘴裡填米放貝,這是不忍讓死去的親人口內空虛。不用熟食填放,由於用自然天成之物更爲美好。)【3】
打狗餠:以一小木枝串過多塊餅乾,讓逝者在往陰間的路上時,遇到兇惡的野狗時,可以丟下這些餅乾給它們吃,野狗顧着吃餅乾時,逝者就借機上路。此爲客粵之俗。(專訪廖銘安,2006年5月31日,馬六甲;周亞林,同上)
板內轎:紙糊製的小轎子,在屍體前焚化後,紙灰裝進一個紅色小布袋裡,放進棺內,讓逝者乘着升天。而今已經淘汰了板內轎之俗。(專訪周亞林,同上;林炳耀,2004年2月22日,馬六甲)
引錢幡:白布三碼,一分銅錢一百廿枚。土工收取六十枚,另六十枚由土工擺成一個真人大小具有五官四肢的人形圖案在白布上,再取一小塊白布包裹一枚銅錢,以此沾上藍靛,每取下人形圖案上的一枚銅錢,就印上一個藍靛銅錢印在白布上,當取完銅錢,白布上就顯出一個銅錢印製而成的藍靛人形圖案了。再將上下兩端多餘的白布剪下並撕裂成細長條狀供孝眷們綁手腕用,此人形圖案的引錢幡就覆蓋在遺體上。在擺銅錢時有個口訣,根據口訣就能以六十枚銅錢擺出人形圖案來,可是已經沒人懂得此口訣了。引錢幡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被淘汰,如今沒人再採用。(專訪周亞林,2009年8月9日,太平)
古代中國的喪葬習俗有以玉器擺出五官圖案並縫在絹布上,再覆蓋在逝者的臉上,後來甚至發展到金縷玉衣將遺體密封起來。竊以爲引錢幡就是此古俗的遺風,經過近三千年的輾轉,玉器變成藍靛錢幣印,可謂變化巨大。可惜就在數十年前雲消霧散,今人不見古時月,總是叫人遺憾啊!
釘棺:一切完畢後,就行釘棺儀式。以前先由肖龍男孩(或成人)以繫紅布的斧頭釘一下,再由“土公”(殯儀工人)釘完,他得念出許多好話。釘棺後還得“打桶”,那是以“淺土”(閩南音。一種從植物提煉出來的棕色粉)、“淺油”(閩南音。一種漆油)、漆、加上白灰一起煮成的“黏料”,用以塗在棺木銜接處的縫,可避免棺木漏出屍味和屍汁。以前沒有塑料袋子,棺底只鋪上綿紙,打桶就可以防止棺木洩漏氣味和液體。(專訪周亞林,2007年1月1日,太平)如今的棺木有着塑料袋墊底不會洩漏,打桶之俗經已煙消雲散。
整個大殮儀式都得由土公念出吉祥好話,他宛如婚禮上的送嫁娘,是喪禮的主持人。
大殮儀式過後,尚有以下習俗:
分手尾錢:逝者遺下的錢,一般只是在錢包或身邊的少數錢款,這時候要分發給全體孝眷們。以前的孝眷得以白布條把分得的銅錢貫穿,繫在手腕上。(專訪溫鑽華,2006年9月12日,太平)
叫飯:大殮以後,出殯以前,孝眷們每天早上都得捧上一盆水,附上毛巾牙刷等物給逝者洗臉,然後捧上早餐給逝者享用,接着午餐、晚餐也得捧上,最後是宵夜,叫逝者來享用後就去睡覺。宛如生前一樣服侍之。(專訪周亞林,同上)
綜觀整個大殮儀式,其實就是儒家的一個“孝”字。《中庸•第十九章》:“事死如事生”(侍奉死者如同他在世時一樣)【4】;《論語•先進第十一》:“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還沒有侍奉活人,又怎能侍奉鬼神呢?)【5】。儒家思想強調生前孝,死後祀,生前都不懂得侍奉長輩,死後又怎麼會懂得如生前般“侍奉”來辦理喪禮及祭祀禮呢?
台灣徐福全教授在《台灣民間傳統孝服制度研究》(767頁)謂:“……所以他(孔子)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孔子的這種看法調和了活的子孫與死亡的祖先的關係,使得活的子孫擁有人類的尊嚴,也使得死去的祖先能‘死而不亡’地活在子孫的心中;因此慎終追遠、祖先崇拜便成為中國文化的特色之一。”
所以,大殮儀式的沐浴、辭生、叫飯,都是儒家的民俗文化,就是事奉逝者如生前一般的對待之,為逝者洗臉沐浴,事奉三餐。那些不孝者,不曾事奉長輩者,在長輩逝世後,在沐浴、辭生及叫飯時,如果他有良心的話,應該會掉下不孝的眼淚。因為儒家最注重孝道,生前不奉養長輩,死後在“辭生”時,殯儀工人代說“您(逝者)飼我們(孝眷)大,我們飼您老”,那些不孝者聽到此話,應該反省自己沒有奉養長輩的不孝行為,良心發現者肯定會懺悔,會內疚。
倘若他是孝子,在這儀式時,他就會心安理得,因為養生送死他都做到了。
在檳城,有一部份佛教出家人排斥大殮沐浴及辭生儀式,並認為這些是道教的東西。因爲他們偏見和排斥,不了解我們的喪禮均是儒家傳統禮俗,與佛道沒關係。所以就這樣的,這些習俗被他們無知地革除了。

星洲日報《星洲廣場•文化空間》【田野行腳】專欄,圖文:李永球。2007年12月2日
修訂於2009年9月12日

【1】  錢玄、錢興奇、王華寶、謝秉洪注譯《周禮》,162-163頁。
【2】  彭林注釋《儀禮》,332-333頁。
【3】  王文錦譯解《禮記譯解》上,119-120頁。
【4】  王國軒、張燕嬰、藍旭、萬麗華譯《四書》,124-125頁。
【5】  同注【4】,50-51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