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30日 星期六

九皇大帝是什麼神?

 


                  九皇大帝是什麼神?        李桃李(李永球)

 

                                                              前言

 

        泰國普吉內杼斗母宮、馬來西亞太平斗姥宮與吉隆坡著名宮廟安邦南天宮,胥是主祀九皇大帝的宮廟。九皇大帝是甚麼神?三處宮廟各有迥異的闡釋。

         内杼斗母宮謂,九皇是中國古時候傳説中的九個人物一一伏羲、神農、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舜及夏禹;太平斗姥宮則認為是北斗九星;安邦南天宫指出系九個反清復明的義士與明皇后裔。個人收集的資料顯示,九皇大帝的傳說共有六個,流傳最廣的是九個劫富濟貧海盜,以及上述的九個人物(伏羲、神農……)與九個反清復明義士,此外,尚有明末魯王、鄭成功及狗母之說。

         本文所要探討的,還有兩個人們議論不休並息息相關的問題:一、中國有否持九皇素信仰? 二、中國有供奉九皇大帝之宮廟嗎?

 

                                                         中國的九皇素信仰

 

         先談中國的持九皇素信仰。

         從明代中葉的《諸神聖誕日玉匣記》中,就可證明中國是有持九皇素的信仰。該書云:“初一至初九日,北斗九皇降世之辰,世人齋戒此九日,勝常日,有無量功德。”更遠的,可以上溯至唐朝或更早。王家佑著《道教論稿》云:四川舊俗每年於九月普辦‘九皇會’,屆時不售葷食,全市插三角黃旗素食……姚安(在雲南省)風俗:六月朔曰(初一)至六日禮南斗祈福;九月朔曰至九日禮北斗祈福。九月禮斗與四川’九皇素’齋期相同。可見自秦至唐(公元前221907),在秦、蜀禮斗的信仰都很盛行。

         在《台灣通史》裡,説明了閩台亦是九皇素盛行之地區。“自(九月)朔日起,人家多持齋,曰九皇齋,泉籍為尚(按:福建泉州籍人最崇尚〉。”

         清《帝京歲時紀勝》:“九月各道院立壇禮斗’名曰九皇會,自八月晦日(最後一天)齋戒,至重陽,為斗母誕辰,獻供演戲,燃燈祭拜者甚盛。”上述情況與我國現在的九皇誕可謂大同小異。諸如齋戒九天,献供演戲,燃燈(北斗九星燈)祭拜。

         有千餘年的持素禮斗信仰,在中國的流傅頗廣,道佛兩教皆有,除了北斗,亦崇南斗。根據《中華全國風俗俗志》所載,有禮斗之俗的計有雲南、廣東、北京、江蘇之武進縣及浙江之杭州。其中武進和杭州的紀錄較詳,武進:“重陽節自初一至初九,設壇拜斗,有六七處,善男信女多有購香斗,入壇焚化者,亦極一時之盛”。杭州:“六月朔日至初六,多有在廟宇禮懺。供奉斗姥,燃黃色燭,俗稱拜斗,一般迷信者於此六日中茹素持齋,戒殺生物,俗稱吃斗素”。

         上述文獻證明,中國祭祀北斗九皇及吃九皇素的習俗已逾千年。

                                      

                                                       九皇大帝是什幺神?

 

         根據《諸神聖誕日玉匣記》所説,九月初一至初九,是北斗九星降世之辰,世人能齋戒此九日……。照此説來,東南亞吃九皇素的信仰,與書中所言吻合,九皇大帝也就是北斗九星。

         李叔還編《道教大辭典》‘九皇’條曰:“道家以北斗七宮(七星)合左輔右弼,計為九宮星君,稱為九皇也。一天樞宮貪狼星君,二天璇宫巨門星君,三天璣宫祿存星君,四天權宮文曲星君,五天衡宫廉貞星君,六開陽宮武曲星君,七瑤光宮破軍星君,又有洞明宮外輔星君,隠光宮內弼星君,共為九宮,稱為北斗九皇也。”

         道藏的《北斗九皇隱諱經》也列出九皇的名號姓諱;《玉淸無上靈寶自然北斗本生真經》則説,北斗九星由斗姥所生,斗姥原為龍漢時國王周御的妃,名紫光夫人。夫人於蓮池脱服澡盥,忽有所感,蓮花九朵化生九子,長子為天皇大帝,次子為紫微大帝,其它為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七星。

         古人很崇拜北斗星《史記•天官書》:“璇璣玉衡,以齊七政。”《晉書•天文志》:“北斗七星在太微北,樞為天,璇為地,璣為人,權為時,玉衡為音, 開陽為律,瑤光為星。”《春秋運斗樞》云:“北斗有七星,天子有七政也。”這在在闡明北斗七星之尊貴。北斗究竟是七星還九星?其實北斗原有九星,後來有二顆漸隱沒,肉眼難見。這種説法在英阔學者李約瑟的著作《中國科學技術史》第四卷“天文學” 一百八十頁中略提及,該書引《星經》所載的一種古老傳説,即北斗原來不是七星而是九星,不過其中兩 顆後來已經看不到了。

         道教承襲了北斗尊貴之説,更強調“南斗注生、北斗注死”。認為凡人受胎,皆從南斗過北斗,所有祈求,皆向北斗。《搜神記》裡的管輅向北斗星君求壽至九十歲。三國時,孫權就為病危的呂蒙,延道士作醮向北斗乞命。《三國演義》中,有孔明祈禳北斗,求增壽一紀之情節。還有明《庚巳編》記載一個老人 患病,一天晚上夢一白髯老人向他説:“誦北斗經可以愈病益壽。”夢醒後他不信,某日請教道士,其説法與夢境吻合,他悟而持誦,日必三過,病全好了,且年近八十歲,齒髮如少壯,每日誦經不輟,在在闡明北斗具有消災延壽之力量。

         道教的五斗經——《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太上玄靈北斗本命長生妙經》、《太上説南斗六司延壽度人妙經》、《太上説東斗主算護命妙經》、《太上説西斗記名護身妙經》及《太上説中斗大魁保命妙經》,其內容彼此相關,五斗中最尊北斗,上述幾個故事內容無不向北斗求壽除病,北斗具有延長壽命之説可見一斑。北斗司生司死,結人元神,故名本命,眾生時時朝禮,身命長存。故勸修者於本命生辰及諸齋日,依枓儀朝拜,自可消除罪業,福壽臻身。

         綜合而言,九皇大帝乃是古代大自然信仰的星宿崇拜,持九皇素可以消災解厄,消除病苦,從而達到長生延壽之目的。更實際的説,祂與九個傳説人物——伏義、神農…… 或九個烈士與明皇后裔完全風馬牛不相及。

 

                                                           中國的九皇大帝宮廟

 

         星辰崇拜屬大自然崇拜,早在黃帝時代,中國就有了四時、寒暑、日月、星辰、水旱等六宗之祀。古人很崇拜北斗星,夏代的曆法《夏小正》是運用北斗紀曆的。到了商、秦二代,南北二斗就受尊崇,立祠奉祀了。《史記•封禪書》云:“秦始皇廿六年(公元前 221年),立南斗北斗祠於雍。”這是最早的崇祀北斗記載。

         中國的道教宮觀常建斗姥(或斗姆、斗母)室、斗姥殿、斗姥閣。斗姥為北斗眾星之母,其神像一般為三目四首,左右各出四臂,且常以六十 甲子本命星君、十二星君同祀奉。十二星君即斗姥之九子(北斗九星)和三台星君,“斗”字從十從二,合十二數也,北斗九星加上三台星,為北斗組星。三台分上台、中台、下台。上台虛精開德星君,中台六淳司空星君,下台曲生司祿星君。三台星為北斗華蓋星,疊為三級,以覆斗魁。《北斗本命延生經》曰:“三台虛精,六淳曲生,生我養我,護我身形。”

         上述指出中國的斗姥宮,主祀斗姥元君,北斗九星、 三台星或六十甲子本命星(太歲)等反為配祀。今曰 的山東省泰山尚存有斗姥宮,原供斗姥及十二星君像。

         至於將九皇信仰傳播國外的福建省,也有供奉九皇之記載。建於晉朝太康年間的泉州元妙觀,除了祀有南北二斗星君,一塊立於咸豐六年(1856年)的《元妙觀建戲棚碑文》云:“……於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癸卯秋,元妙觀重新吿成。諸紙料鋪虔誠醵金敬塑北斗九星君(九皇大帝)全身寶座,仍塑北斗星君副像,天上聖母(媽祖)寶像,為值年正東輪請供奉。 每逄重九(九月初九)各號鳩資在觀中慶祝聖誕已 歷有年矣。……”

         這段記載言明北斗九皇與北斗星君為截然不同的的神明,而且祂們與媽祖的塑像由值年正東輪請供奉,頗類似本邦的卜選值年爐主輪請供奉正、副爐制度。

 

                                                       東南亞的斗姥宮

 

         至於東南亞的斗母(姥)宮,北斗九皇大帝為主祀,斗姥元君倒成了副祀。而且九皇大帝供奉於森嚴的內殿,長年關閉,人們難於端詳,於是就紛紛推測,有人説裡面是九個無頭的造像云云,這當然是無中生有的傳言。

         歷史因素致使東南亞的九皇信仰充滿詭秘色彩,然而不塑神像,內殿關閉,儀式神秘,久而久之竟演變成獨具特色的本地傳統,改革與否則顯得並不重要了。只要是發揚正統的齋戒持素,禮拜九皇以求消災延壽之宗旨,則一切不正確的傳説必然不攻自破矣!

 

                                                   九皇大帝的名諱

 

         九皇大帝是北斗九星,歷史上,祂擁有許多名諱,往往叫人感到雜亂難分。

         道藏《雲笈七簽•日月星神部》對祂描述為“北斗九 星:七現二隠,九星依次名一玉皇君、二玉皇君…… 九玉皇君”。北斗九星,七現二隠,是說北斗本有九星,後來有二顆漸漸隱沒,肉眼難見。

         北斗七星(九星)在北天排列成斗形,乃指示方向和認識星座的重要標誌。它們的天文名稱如下:

 

北斗第一星,又名天樞,大熊座α星,Dubhe

北斗第二星,又名天璇,大熊座β星,Merak

北斗第三星,又名天璣,大熊座γ星,Phecda

北斗第四星,又名天權,大熊座δ星,Megrez

北斗第五星,又名天衡,大熊座ε星,Alioth

北斗第六星,又名開陽,大熊座ζ星,Mizar

北斗第七星,又名搖光,大熊座η星,Alcaid

         關於北斗九星的名稱,文獻上發現共有四套。《素問 •天元紀大論》之九星謂:天蓬、天芮、天冲、天 輔、天禽、天心、天柱、天任、天英。《太清玉冊》卷八:“北斗九星: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左輔、右弼。至於另外二套為一:天樞星、天璇星、天璣星、天權星、玉衡星、開陽星、瑤光星、洞明星、隱光星;二:陽明星、陰精星、真人星、玄冥星、丹元星、北極星、天關星、輔星、弼星。此二套星名可見於一些道經中,其中《北斗九皇隱諱經》講述此九星之名號姓諱,以及其廣大又不可思議功能。

         該經云:“北斗第一天樞星,陽明星之魂神;第二天璇星,陰精星之魂神;第三天璣星,真人星之魄精;第四天權星,玄冥星之魄精;第五玉衡星,丹元星之魄靈;第六開陽星,北極星之魄靈;第七瑤光星,天關星之魂大明;第八洞明星,輔星之魂精陽明;第九隱元星,弼星之魂明空靈。”又謂:“第一星為天之太尉,司政主非;第二星為天之上宰,主祿位;第三星為天之司空,主神仙;第四星為天之游擊,主伐 逆;第五星為天之斗君,主命祿籍;第六星為天之太常,主升進;第七星為天之上帝,主天地機運;第八星為天尊玉帝之星,曰常陽,主飛仙;第九星為太常(帝)真人之星,曰空隱,主變化無方。此九星分別為第一至九玉皇君,均上總九天上真,中統五嶽飛仙,下領學仙之人。”又稱:“常存念此九皇君之形相,姓諱,可吿請如願。”經末稱:“得見第八第九星,延壽無窮。”

         除了這些,《玉清無上靈寶自然北斗本生真經》將北斗九星神格化,其名稱略有不同。該經記述斗姥原為龍漢時國王周御的妃,名紫光夫人,於蓮池脱服澡盥時,忽有所感,蓮花九朵化生九子,長子為天皇大帝、次子為紫微大帝,其它為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七星。

         道教的兼容性很大,對於多套九皇名稱,後來也被兼容並包起來。閔智亭著《道教儀范》裡的“九皇”名 稱於下:

天英:北斗第一陽明貪狼太星君  垣下  天元宮  太上宮

天任:北斗第二陰精巨門元星君  垣下  地元宮  中元宮

天柱:北斗第三真人祿存貞星君  垣下  日元宮  真元宮

天心:北斗第四玄冥文曲紐星君  垣下  月元宮  紐幽宮

天禽:北斗第五丹元廉貞罡星君  垣下  江元宮  網神宮

天輔:北斗第六北極武曲紀星君  垣下  河元宮  陽宮

天冲:北斗第七天關破軍關星君  垣下  海元宮  關會宮

天芮:北斗第八洞明外輔星君      垣下  帝座宮  帝度宮

天蓬:北斗第九隱光內弼星君      垣下  上尊宮

 

         九皇大帝只是星辰神,卻演變得愈來愈神奇, 還有更奇妙的,他們擁有九位九皇夫人。《上清眾經 諸真聖秘》描述九皇夫人,也是各有晦澀難懂名諱。歷年來九皇大帝信仰不停地發展演變,在東南亞被附會了種種傳說,傳說畢竟不是實事,必須拋開傳說,正視正確的由來之說。

 

                                         東南亞的兩大系列與派別

 

         九皇大帝信仰從福建閩南傳來東南亞,時間約於十九9世紀中下葉左右。福建人聚居的地 方,斗母宮也多,持九皇素者亦多。

         中國的九皇是有塑像金身的,東南亞的九皇大帝信仰則分成兩個系列。一為供奉有九個星君(九皇大帝)造像,一為不供神像。前者以檳城及威省一帶為主,以檳城香港巷斗母宮為代表,該宮藏有一幅九位九皇大帝的圖像及一套《北斗九皇聖經》,都是逾百年之古物。圖像繪於光緒壬寅年(1902年),最上端為斗姥元君與金童玉女,次為南、北斗星君,再次為九皇大帝, 中間七位繪有鬍子,另兩位年青無鬚。最下層為靈官大帝,左右兩旁分別為四大天王陪侍。

         吉打、霹靂以南到新加坡及泰南的九皇廟宇則屬後者,它們 的香火多從泰國普吉分香請來,不供神像相信也是從那裡傳來。

         至於兩大派別,則分為民間九皇派別與道觀九皇派別。

         前者或稱“福建九皇派”,目前我們所見到的源自閩南的持九皇素,送王船、跳童、出巡、上刀山、過火路等,即是民間九皇派別,對華人社會的影響極大。駱靜山提到這些儀式是受到閩南王爺信仰的影響所致,他在《大馬半島華人宗教的今昔》裡提及:“上述拜斗的儀式傳到福建人手裡以後,大部分已經被他們拜‘王爺’的儀式所取代。譬如過火焰山,貫刃於腮和送皇舡等儀式,原來都是閩南人慶祝“王爺”誕辰的時候所採用的。”

        後者或稱“客家九皇派"。影響力微,將它傳入本邦 的是客家道士。他們把九皇大帝神像供奉在他們興建的道觀、道廟中,供善信膜拜。檳城朝元洞清觀寺 (創建於1881年)、檳城亞依淡太上老君廟(創建於 1901年)及檳城亞依淡天有宮自在觀(創建於1903 年)為典型代表。清觀寺的九皇造像為三首八臂,男像,極類似斗姥元君,其旁的斗姥像雖是女性,卻為單首雙臂持如意,倒耐人尋味。太上廟的九皇大帝為繪像。最高的一位及下六位頭戴道冠,無鬚,另兩位戴莊子巾,有鬚,位於首位之下、六位之上,他們咸持有一類似令牌之物。自在觀供奉的斗姥為單首雙臂,九位九皇造像略有不同,兩位有鬚七位無,前二 位持如意,後七位持令牌,穿扮也不一樣,分三類形式,顯現道觀九皇與民間九皇的迥異。檳城民間九皇派的九皇造像九位均一樣,頗類似玉皇大帝的造像。

 

                                                                 後語

 

          九皇信仰源自中國古老的北斗九星,在中國流傳了兩千餘年,千餘年前在四川雲南盛行吃九皇素,在福建閩南及台灣也盛行頗久,潮州戲班亦有持九皇素。清朝末年之際,九皇信仰南傳到東南亞數個國家,並在當地極為興盛,在中國反而逐漸式微。

         中國原有的九皇信仰,是在九皇聖誕期間誦北斗等經、禮拜北斗科儀、點斗燈、吃九皇素等等,對北斗的禮拜齋戒,藉此達到消災延壽,是修煉長生法門之一。這是人們所需求的世間法,有了健康的體魄,壽命延長,才能達到生命裡的理想及目標。道教長生法門中,朝禮北斗是其中一科。

         華夏文明沒有輪迴及地獄之說,強調的是做人的哲學,每個人只有一生,沒有前世今生,所以我們樂愛生命,珍惜性命,修好健康的體魄,信守仁善忠孝,為社會人類做出貢獻,不虛度一生。

         道教的尊崇星宿大自然,貴生、樂生、養生思維,均適合普及現今社會與人類。

 

參考書目:

(1)《內杼斗母宮》紀念特刊(泰文兼英文),1996 年。

(2)《九皇出巡一太平古武廟建造舡颦紀念特刊1993 年》,太平古武廟斗姥宮,1993年。

(3)《九皇爺安邦南天宮一百卅週年紀念特刊一九九二年》,安邦南天宮,1992年。

(4)王家佑著:《道教論稿》,中國巴蜀書社,1987年。

(5)任繼愈、鍾肇鵬著:《道藏提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年。

(6)李養正編:《道教手冊》,中國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7)泉州市區道教文化研究會編:《泉州道教》,中國泉州市區道教文化研究會,19935月。

(8)胡樸安編輯:《中華全國風俗志》,據一九三六年大達圖書供應社影印。中國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5月。

(9)《道教大辭典》中國道教協會、蘇州道教協會。中國華夏出版社,19946月。

(10)辭海編輯委貝會編《辭海》(1989年版縮印本),中國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12月。

(11)閔智亭著:《道教儀範》,中國道教學院編印,出版年份不詳。

(12)林水檺、駱靜山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

 

原載《南洋商報•根》C6版,1997216日。修訂於200199曰。

收瘟攝毒蜈蚣閣



 

         福建閩南地區,每當有神廟迎神賽會的遊境,眾多陣頭裡,偶會見到“蜈蚣閣”,也叫“龍閣”,而在也是閩南人聚居地的台灣及東南亞則較少見。所謂蜈蚣閣,是由許多木架組成一條長龍的裝藝閣棚,其上有紙糊的藝術品如人物花卉動物等。每個木架上有小孩坐陣,孩子做古裝人物打扮,彩妝濃艷,衣服華麗。閣棚頭尾裝飾上龍頭龍尾,由許多大漢扛著走,或有配上傳統福建鼓樂而聲勢澎湃。閣棚連接起來宛如一隻長龍,也類似一隻長長的蜈蚣,故稱。根據民間傳統的說法,蜈蚣是毒蟲之一,以毒攻毒,做出蜈蚣閣來遊境是靠它來收毒,尤其收攝地方上的瘟疫病毒,以使到合境平安無事,瘟疫消除。

         蔡尤資在蜈蚣閣講述:“閩南僑鄉與台灣嘉義東石鄉(按:居民源自福建晉江東石鎮)布袋鎮一帶,民間有一種獨特的踩街形式——“閣隊”,也叫‘蜈蚣閣’或‘龍閣’。這種‘閣隊’與一般的‘彩閣’不同,是由十幾、幾十塊木板組合而成的(視所扮人物的多少而定);每塊木板長二米,寬一米,叫‘閣棚’;閣棚與閣棚之間打活榫相接,連結成長串,能夠靈活轉動;頭、尾及銜接處各橫穿一條木棍,向兩邊伸出,以作肩扛用。閣棚用各種彩綢裝綴得五彩繽紛,典雅美觀。上面裝置各種製作精巧的坐騎(什麼坐騎視所裝扮的戲而定)。每隻坐騎上面坐上一個打扮成角色的少年,一般都裝扮民間所熟悉的,喜聞樂見的,如《封神演義》、《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或《說唐》及民間流傳的各種神話傳說人物。人物作各種造型姿態。有時還進行彈唱演奏。頭、尾兩端分別裝上一個龍頭和龍尾。踩街時,由體高差不多的小伙子扛著遊行。”

           清·南鄙遯叟傳奇,洪乾祐(世保)演作《夢棋緣》,是一本繪圖閩南語長篇小說。雖然說小說的資料並非完全可靠,但發現所描述的民俗資料卻有一定的可靠性。這裡就抄錄關於蜈蚣閣的一段:“首先是一長列‘蜈蚣座’,用數十塊各長四尺寬一尺多木板,每塊木板上釘牢二個高起的座位,坐著一對因身體病弱拜城隍爺作義父獲得保祐轉健而來還願扮成古裝戲劇中人物的男女兒童,生旦淨末丑,角色齊全。木板前後兩端穿洞,活栓連接,轉彎自如;銜接處底下用橫木支承,由這些兒童的家長合扛著走;遠遠望去,極像一條大蜈蚣。這時正走到頂街頭,前面隊伍止步擋住,扛擡蜈蚣座的人久立喫不消,趕緊用備好的木棒支撐座身在地上,釋肩作短暫休息。突然街旁有許多大人小孩,迅速從蜈蚣座下一鑽而過,據說可得神祐。”

         東南亞未曾見過蜈蚣閣,但也不是完全就無此陣頭。馬來西亞霹靂太平的華裔,有一部分來自福建晉江東石鎮,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們就做出了一種新款蜈蚣閣,迄今還見於太平一帶的神明遊境中。新款蜈蚣閣採用鐵板燒焊成一格格長方形鐵格,上面敞開,做些簡單裝飾,下面裝上輪子,由汽車拉動著走,也不長,大概五六格左右。偶爾會有古裝美女坐在鐵格裡遊境,多數時候是空格子或鳴鑼開道者坐著。這種新款蜈蚣閣當然與傳統無可比擬,差別甚大,也顯得單調。




         綜合上述而言,蜈蚣閣具有收瘟攝毒之效,以前多用於瘟疫橫行的年代。它也是給體弱多病的小孩上契予神明後,祈求獲得健康而坐上蜈蚣閣還願。在當今的中國閩南,它多數是被當作遊行踩街的陣頭,以演繹方式呈現出的一種民間藝術。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1年9月29日

2021年10月21日 星期四

八月初三灶君誕



 

         農曆八月有個鮮為人知的神明誕辰,即是八月初三的灶君(灶神)誕。北馬潮州人聚居之所在,卻在七月廿四日慶灶君誕,潮人稱為“司命公”。住在檳城高淵的洪文熙先生祖籍福建,因受到潮州影響也是七月廿四拜灶君,祭品有一道炒麵,其祖母說那是給老爺(灶君)接鬚的。

         灶君名稱繁多,全稱為“九天東廚司命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通稱“东厨司命定福灶君”,福建派供奉的是“司命灶君”,廣東派是“定福灶君”。灶君供奉在廚房之處,通常選擇坐東向西的方向。古代有男不祭月,女不祭灶之說,拜灶君是男人之事,現今社會早就打破此藩籬,男女都有參與拜月與祭灶。

        灶神由來眾說紛紜。《中國風俗辭典》指出有六個由來:一為黃帝說,《淮南子•微旨》:“黃帝作灶,死為灶神。”二為祝融說,《周禮》:“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三為老婦說,《禮記•禮器》中有“燔柴於奧”的記載。鄭玄注說奧或作灶。孔穎達疏:奧即灶神。在春秋時,於孟夏之月祭祀,“以老婦配之”,其祭“設於灶陘”。四為神仙說,說灶神是天上星宿之一,因為犯了過失,玉皇大帝把祂貶謫到人間當了灶神,號為“東廚司命”。五為浪子說,灶神姓張,是一位負情浪子,因羞見休妻而鑽入灶內。後成為灶神。六為蟲變說,《莊子•達生》:“灶有髻”司馬彪注:“髻音結,灶神名。赤衣如美女”等等。據民間相傳,髻是一種蟲。

         《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司命灶神》引《酉陽雜俎》云:“……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狀如美女,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即六癸女也。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三百日,小者奪算,算一百日,故為天地都使,下為地精……”

         《中華道教大辭典》收集灶神傳說有數個,除了上述的祝融說,還有《淮南子•汜論訓》的炎帝作火,死而為灶;《後漢書•陰識傳》注稱其姓張名禪,字子郭,衣黃衣,從灶中批發而去;《荊楚歲時記》謂其名為蘇吉利,婦姓王名博頰;還有《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的張單。至於道教的灶神,則為崑崙老母,《灶王經》載:崑崙山有一老母獨處其中,莫知其由來。妙行真人遂上白天尊,問老母何人。天尊稱其為種火之母,能上統天界,下統五行,達於神明,觀乎二氣,在天則為帝,在人間則為司命,又為北斗七元使者,主人壽命長短、富貴貧賤,掌管人間職祿,又為五帝灶君,掌管人間住宅十二時辰,遍知人間之事,每月朔旦,記人所為善惡及其功德,錄其輕重,夜半時上奏天尊,以定其簿書……。



         廣東民間傳說的灶君名叫張定福,為人好吃懶做,又好賭,最後連妻子都賣掉,潦倒到當乞食過日,有一年除夕夜,他來到前妻的家里乞討,妻見憐之給了很多食物,他感到羞愧,就跳進灶頭里自盡燒死,妻子只好立個牌位寫著“定福灶君”,每天祭拜,結果家道興旺,鄰居於是紛紛跟著供奉灶君了。福建人的灶君傳說,則指祂是玉皇的太子,因為喜看美女,玉皇就派到人間廚房當灶神,婦女們每天在廚房忙個不停,早晚烹調,因此天天都有許多美女可看。

         灶君由來除了有古代的神話人物外,也有道教神話人物,以及民間的神話傳說人物等等,可謂眾說紛紜。然而,這一切都源自古代對火對灶的崇拜衍生而來。

         對火與灶的崇拜,最先被儒家接受而有了灶神信仰。《禮記·祭法》為帝王設立七祀:司命(督察功過)、中霤、國門、國行、泰厲、戶、灶;為老百姓設立一祀:戶或灶。帝王祭祀之司命及灶神,本是兩個神明,後來合併為一,為民間信仰及道教吸收成為兼備司命的灶君信仰。這一點,在福建人供奉的“司命灶君”牌位上可見一斑。司命是督察人們善惡功過的神,灶君是廚房灶頭之神,儒家的二位神明合而為一矣。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文:李永球,圖:洪文熙先生提供,2021年9月22日。






2021年10月16日 星期六

閩南戲劇的源流與困境

 


         中国福建漳州芳苑芗剧(歌仔戏)团最近南来我国各地巡回演出,这是令人鼓舞之事。芗剧发源於闽南漳州锦歌,在台湾形成后,又回到漳州原乡传播,后又传至东南亚各地。它为中国最新的剧种,形成於清朝末年。它以锦歌为基础,吸收闽南南音、车鼓、采茶的音乐和宜兰、艋甲哭调等民谣小曲,融入梨园、高甲、平剧等戏曲的音乐、表演、排场、服装、化妆艺术,逐步发展成了舞台上的大戏。《台湾府志》记载,1916年歌仔戏开始进入台北大戏院演出。

         回溯历史,福建省的民间戏剧南来我国,始於道光年间(1834-1844),福建省的高甲戏“金福兴”班,先后到泰国、安南、新加坡、马来亚、印度尼西亚等地演出。传到我国的福建剧种,计有闽南的高甲戏、梨园戏、芗剧、傀儡戏,闽东的闽剧《福州戏》,莆仙戏(兴化戏)及闽西汉剧(客家戏)。

        上述的福建戏曲多数已在本邦灭种或式微,除了芗剧与傀儡戏。芗剧在台湾称为歌仔戏,马新称为福建班(或称为闽剧,其实闽剧为福州戏)。名称不一,然所指的实为同一戏种。 

                                                                歌仔戏受尽打压 

         在中国戏曲上,恐怕没有一个剧种像歌仔戏那样,遭受来自统治阶层的政治高压迫害。它在日本占领的台湾当地,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破坏。日本在台湾推行同化政策,皇民化运动等,—面镇压台湾的抗日行动,—面加紧控制台湾文化,使与中国断绝联系。作为台湾民族文化的歌仔戏与傀儡戏等遭到巨大摧残的厄运,被禁止演出。日本统治者有意把歌仔戏改成“皇民化”的歌剧,编了一些宣传武士道精神的剧本,强迫演出。另一方面,中国福建漳州的国民党政府,把歌仔戏列为“亡国奴演唱的亡国调”,禁止演唱歌仔戏,甚至连歌仔戏的乐器大广弦、売仔弦也不准使用。然而,闽台民间的艺人将之改头换面,变成“改良戏”,公开表演,避开扼杀。

         二战前后时期是台湾歌仔戏南传我国的蓬勃期,由於歌仔戏的说白及唱词口语化,曲调旋律优美自由,简单易学,很快的,在我国形成一阵旋风,将同属闽南戏曲的高甲戏、梨园戏(南管戏)连根抜起,导致它们纷纷改为歌仔戏班,基至连傀儡戏的布袋戏、提线木偶(线猴)等也改唱歌仔戏(原为梨園或高甲戏曲)。关於福建戏曲在我国的发展与演变,是可以写成长篇大论,这里仅作简単的叙述。 

                                                               传入我国后变异 

         歌仔戏从台湾传到我国后的演变,其特色有三。一是吸收京剧及福州戏(闽剧)的养分,大胆改革;二为对白本土化;三是创新剧本。

         昔时京剧与闽剧到我国演出时,有一些落地生根於斯或解散,这些艺人许多都给歌仔戏班聘清过去。他们将精湛的艺术传授给歌仔戏班,使到它於5070年代的黄金时代,艺术水平达到高峰。那时候,也出现许多大胆创新。諸如空中飞人(以钢索吊人)、大斗法宝(以荧光制成)等各种新奇道具、布景。另一方面,也形成今日歌仔戏艺人的籍贯除了闽南、也有上海、福州,甚至客家、海南及潮州等。

         对白本土化乃我国歌仔戏的一大特色,他们大量采用本地福建话中的马来借词。如交寅(khawin结婚)、镭(duit钱)、马地(mati死)、隆帮(tumpang寄宿,搭顺风车等)、乌公(hukum特指罚款)、沙拉salah(犯法、过失)、多隆(tolong帮助、施舍)、榴梿同帆沙(durian sama pangsa榴梿同瓣,意为物以类聚)等等。这些马来借词,甚至出现於马、新福建戏班录制的歌仔戏唱片与卡带上。

         本邦的歌仔戏剧本,传统的剧目有《陈三五娘》、《水蛙记》、《三进士》、《秦香莲》等。难能可贵的,艺人们吸收武侠小说的养分,编排了许多武侠剧,这类创新剧本曲折变化,故事迷离,情节生动,对於凶手或结局往往叫人捉摸不着。突破传统旧框框的限制,歌仔戏的此类新剧本是值得賛扬与鼓励。以上三大特色,乃本邦华人戏曲所不具有。可见歌仔戏勇於创新改革,不落窠臼。 

                                                       引进流行曲陷入困境 

         然而,本邦歌仔戏最错误的演变即引进流行歌唱节目。大约於60年代末期,新加玻的歌仔戏班於表演前先来一场流行歌唱节目,在流行乐队伴奏下,作现代穿扮的年青男女轮流演唱流行歌曲。此一风气打开后,在马新靡然从之迄今。流行与传统是对立的,把它插在传统戏曲间,不仅令人觉得不伦不类,而且反成致命伤。流行歌乐的轻松豪放,对保守沉闷的歌仔戏杀伤力极大,当前者演出结束,许多青年观众即离场而去,剰下的两个半小时大戏,演员面对稀少的观众草草而演。一方面把原本四小时的戏剧在两个半小时内演完,也只能马虎了事,造成其艺术水准近年江河日下,令人失望。

         歌仔戏面对的困境除了上述的流行歌乐,还有“七艺班”(俗称七个仔)及泰国潮剧的恶性竞争。七艺班盛行于吉隆坡、巴生及柔佛一带,全班演员只有七个人。只能演小戏,相形见绌,更谈不上什么艺术水准了,它们无形中伤害了正统歌仔戏的生存,使人们误以为歌仔戏如此糟糕。至於泰国潮剧,则於淡季时削价接演酬神戏,使到歌仔戏班生意大减,困境重重。

         我国福建戏曲处于苟延残喘的困境,在此呼吁福联会的戏剧文化组想方设法协助重振,或可仿效沙巴、汶莱民间的设立歌仔戏剧社,以避免这剧種的灭亡。

 

《南洋商報·根》筆名:李桃李(李永球),1997105日。

(参考资料:《寻根揽胜漳州府》、《东南亚华文戏剧概观》、《厦门民俗方言》199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