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9日 星期二

天公粿與紅龜



 

         正月初九天公誕拜天公,離不開紅龜粿及紅圓、紅蟶等,這些是以糯米做成,染紅或橙等色,內有花生或綠豆等餡, 以香蕉葉墊底的糕粿。

         清·南鄙遯叟傳奇,洪乾祐(世保)演作,繪圖閩南語長篇小說《夢棋緣》關於紅龜粿的描述:“正月初九是過年以來一個極重要的日子——玉皇大帝的生日。往年在去歲的十二月二十五六,鄭巧慧、相箱娘就陸續籌備祭祀玉皇大帝的禮品;別項都易辦,只有製作‘天公粿’最麻煩。二人亦了解:天公粿外皮,須用浸過水的糯米磨漿壓濃,加紅顏料搓揉作成。內餡分二種:把去皮的綠豆或豌豆蒸熟,用桿木研成膏狀,加白糖拌勻;另外一種是脫膜的炒花生仁研碎摻紅糖。這些事在別的人手眾多的家庭,正月初四五才作並不太遲;但二人如年底作粿的事準備得少,到年初便要趕工……初七日早上,鄭巧慧在家裡廳中飯桌上獨自搓揉一塊塊的糯米紅粿皮,分包綠豆豆沙餡和花生餡。然後徒手或用有柄凹形和平面刻有龜殼花紋,仙桃,成串半疊狀銅錢的木板模,印製了祭祀玉皇大帝用的扁平的紅龜粿,圓桃粿,錢粿,飽圓似真的仙桃粿,五個小桃疊羅漢粿諸種;各墊香蕉葉作底,先擺在八仙桌的竹簸箕上。都作好了,再分批放進蒸籠中蒸熟。”

         馬來西亞拜天公的紅龜粿分數類,北馬統一為紅龜、紅圓、紅蟶。吉蘭丹也是紅龜、紅圓、紅牽。馬六甲分兩類,一是紅龜、紅圓、紅圈;另一是紅龜、紅圈、紅桃。

         紅龜與紅蟶差別不大,均是以木印模印製出來的,只不過紅蟶的發音略有不同,北馬叫做蟶than、吉蘭丹稱為牽khan、馬六甲叫圈khian,它的另一個名稱是錢粿,或叫金錢粿,蓋因其模印就是一串古代銅錢半疊而成。叫做蟶,是因為形狀長形類似海裡的竹蟶,至於牽與圈,則不知根據何來?名稱不同不代表對或錯,乃不同地方不同的叫法。

        至於紅圓,分別可大。北馬是整粒圓形;馬六甲是尖形,當地風俗拜天公是搓成尖形,若是嬰兒滿月的才是與北馬同樣圓形(專訪馬六甲曾台成);吉蘭丹的紅圓最特別是四小粒疊成一堆,這種紅圓的量詞叫做“葩”(福建話的葩相等於華語的盞。一葩燈就是一盞燈),當地也有五粒或六粒一葩的紅圓。在北馬這種四粒一葩的紅圓,通常用於婚禮上的“上頭”拜天公,可是已經罕見了,一葩的紅圓在北馬近乎消失。

         上述提到馬六甲天公粿的紅龜分兩類,一是紅龜、紅圓、紅圈;另一是紅龜、紅圈、紅桃。已退休的粿販曾台成說,馬六甲逐漸少見到拜天公採用紅圓與紅圈。至於紅龜、紅圈及紅桃,僅見於客家峇峇李潤添的拜天公上。紅龜、紅圈與紅桃,本就存在於四面的紅龜木印上,正面是紅龜印、背面為紅桃印、窄側面的是紅圈(蟶、牽),另一窄側面是小紅龜及小紅桃。



       

  《夢棋緣》書中把祭祀玉皇上帝的紅龜等粿叫做天公粿,可見它們的地位極大,排在眾糕之首,而且在初四五或初七就先做好,待到初九子時才祭祀。若在我國這麼早做肯定會壞掉,除非放防腐劑或冷藏在冰箱。但正月的中國非常寒冷,存放數天也不成問題。書中的天公粿較為特別,計有紅龜、圓桃粿、錢粿、仙桃粿、五個小桃疊羅漢粿諸種。除了紅龜和錢粿是我們熟悉之外,仙桃粿應該是紅桃,圓桃粿極類似馬六甲的紅圓,至於五個小桃疊羅漢,就類似吉蘭丹的紅圓。當然僅是個人推測,希望以後能夠尋找到準確的資料,再與大家分享。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2年2月23日

2022年3月21日 星期一

正月廿九拗九節


 

         正月初一到十五的農曆新年,月底的廿九日有個拗九節則鮮為人知,這是福州人特有的節日。

         《福州鄉土文化匯編》關於“拗九節”的記錄云:“正月廿九拗九節,又叫孝九節、送窮節,是福州特有的傳統習俗。這個習俗來源於‘目連救母’的傳說。相傳古時有個目連,其母親關在牢房裡。他探監時,經常送食品給母親吃,但均被看守人留截吃去。後來,他想出一個辦法,用荸薺、花生、桂圓、紅棗、紅糖等混合煮成糖稀飯,煮好後,上面再施以黑芝麻送去,看守見這稀飯亂七八糟,問道:‘這是什麼飯?’目連隨口回答:‘拗垢(與九同音)粥’福州方言‘拗垢’就是骯髒的意思,看守信以為真,不屑一顧,這拗九粥才送到了母親手上。目連母親進牢時,恰好是廿九歲。於是福州人歲數逢九就‘犯忌’,認為‘九’是厄難的歲月。凡父母長輩年紀逢九或逢暗九的(九點倍數),做晚輩的,特別是出嫁的女兒,均須向父母及長輩‘送九’(除送拗九粥外,有的還得加送豬蹄、太平麵等)。為他們除災去難,以表孝順之心,俗稱孝順節。在清葉夢君《孝粥》一詩中也可找到‘孝順節’的依據。詩云:‘懷橘蒸梨意不同,一盂棗栗雜雙方,年年報哺同烏鳥,此意榕城有古風。’古時福州人還有‘窮九’的看法,即逢九必窮。於是利用拗九節這天,打掃室內塵穢,送窮迎富。所以它又叫做‘送窮節’。清人林祖燾在《閩中歲時雜詠》中寫道:‘相傳拗九飴芳辰,各煮粥糜雜棗榛,推盡塵封投盡穢,送他窮鬼迓錢神。’”

         關於拗九節的起源,有幾個說法,源自目連救母之說很盛行,實際上目連救母是虛構的神話傳說故事,被後人牽強附會在拗九節上。

         福州話的下、後、拗、孝等字均諧音,拗九節,也稱下九節、後九節。福州風俗把正月分為“三九”,初九叫做“上九”,十九稱為“中九”,廿九是“下九”,廿九是正月裡最後的“九”,俗稱“後九節”。九是不祥之數,逢九歲數必須拗過,化凶為祥。拗九粥以糯米、花生、桂圓、紅棗、芝麻、荸薺、豇豆等煮成,先將之祭祀祖先天地神明,然後吃下拗九粥以驅除霉運,冀望“過九”地平安度過厄關。除了拗九粥,福州人在拗九節也吃太平麵與太平蛋。出嫁女兒給父母送拗九粥時,以染紅色的花生排出“壽”、“喜”等字在粥面上,拗九粥因此也叫做“孝九粥”,同時也送上太平麵及一些酒菜,稱為“送九”。(維基百科)

         正月廿九日拗九節源自福州忌諱“九”的風俗,也是晚輩孝敬長輩的節日,拗九粥、太平麵及蛋,均是給長輩祝福平安度過厄難,另外也兼備送窮風俗。

         馬來西亞有慶祝拗九節的地方不多,福州人聚居的霹靂實兆遠,一些福州鄉會在拗九節煮了拗九粥孝敬老前輩們。霹靂太平福州會館約於2018年開始舉辦拗九節,會長張國棟稱有一年在福州旅遊探親時,當時正好遇到拗九節,他見到公園裡許多老人身披紅布,坐在桌上吃拗九粥,經過詢問調查才知道是福州拗九節。回國後就在福州會館舉辦拗九節,以推動福州特有風俗,希望大家都孝敬老人家。也幸虧太平一些老福州前輩還會煮拗九粥,她們每年在家煮拗九粥給家人品嚐,通過理事會員的協助,太平福州會館就於每年的正月廿九都煮拗九粥慶祝拗九節,近年疫情嚴重時期則停辦。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2年2月16日

2022年3月14日 星期一

潮州人有拜天公嗎?


 

         一般以為正月初九天公誕是屬於福建人的節日,蓋因有個傳說,說清代時清兵在福建大屠殺,福建人逃進甘蔗園避難,直到年初九才平安,因此摘下甘蔗拜天公。這只是一個虛構的傳說,不可相信。從道教經典《高上玉皇本行集經》等記載云有個光嚴妙樂國,國王净德,王后寶月光,婚後無嗣,下詔請道士們於宮殿設壇,廣陳供養,六時行道,半年後,夢太上道君安坐龍輿抱一嬰兒,遍身毛孔放百億光照宮殿,王后心生歡喜,恭敬長跪,接收此兒禮謝道君。一年後,於丙午歲正月初九午時誕生太子於王宮。所以年初九正是玉皇上帝的聖誕日,在中國許多地方都有慶祝。

         人們一直誤會天公誕是福建人的節日,因此一些非福建籍人士都不慶祝天公誕,其實天公誕不屬於福建人,而是華夏子民的節日。若從文獻上考證,廣東省潮州人歷來也是熱烈慶祝天公誕的。個人調查,發現北、中馬潮州人歷來都有拜天公,而南馬潮州人則多數不拜。北馬潮州人以普寧、潮陽為主,南馬以澄海、潮安人居多。

         來看一看文獻上潮州拜天公的記錄。婁子匡編著《新年風俗誌》廣東潮州:“初九是天地的生日,家家戶戶都要拜祝的,這天早晨祭天地父母。當時切不可倒水在地面,因為倒了水,天地父母就不肯給他賺錢,而且將來一定還有水災來淹死他呢”;葉春生、林倫倫主編《潮汕民俗大典》云:“農曆正月初九是‘天公生’,又稱‘地生’。因傳說女媧娘娘開天地,造萬物時,初九開天、初十開地,故正月初九便稱為‘天公生日’。這一天,家家戶戶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過去祭典十分隆重:凌晨每家每戶在正廳擺開大方桌、供奉五牲,金箔則用特製大型的‘天公金’,然後燒紙錢,燃放爆竹。祭祀的儀式十分講究,禁忌頗多。參加祭祀的人前一天必定要齋戒沐浴。祭祀當天早晨起來洗臉後洗臉水不可倒入污溝、地上,恐污了天公的臉,一旦倒了,不尊敬天公,恐遭天責,應該是將洗臉水倒於尿桶、尿缸、廁所(不露天的);當天露天場所不掃地,屋內掃的垃圾也要停放起來,第二天才倒到外面去;小孩不可在露天場所小便,否則是對天公不敬,天公必責,;婦女內衣內褲一律不准晾在外面,要在室內,否則有辱天公,陰陽相衝,必遭天罰;大小便桶當天不可到池塘洗滌;農民不去挑糞,恐怕潑在地上污了天神……”;林凱龍著《潮汕古俗》:“初九是‘天公生’,這是由唐明皇李隆基首倡的玉皇大帝聖誕。這一天要齋戒沐浴,上香行禮,祭拜誦經;婦女要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寺廟露天廣場祭拜蒼天,求天公賜福。此俗始於唐明皇李隆基,他把玉皇大帝的誕辰定為正月初九,並將之作為全民祭拜的節日。潮俗這一天有許多禁忌……”



         上述書籍詳細敘述潮州人祭拜玉皇上帝的狀況,潮州人本來與福建人一致拜天公,然而北中馬潮州人保有此俗,南馬則少見。前者雖然拜天公,但不採用甘蔗這個供品,其他的與福建人差別不大。不拜甘蔗的原因,乃因為福建人逃難躲進甘蔗園之傳說,潮州人認為那是福建人的供品,他們沒躲甘蔗園所以不拜。這是個美麗的誤會,福建人躲甘蔗園避難只是傳說,並無根據。那是先賢們為了讓子子孫孫記住清朝在福建大屠殺而編造的傳說,目的是要後代記住清兵的暴行,要人們反抗此暴政。

         至於拜甘蔗,那是取其有頭有尾,從頭甜到尾的意義,祈愿新的一年裡,從年頭甜到年尾,甜象徵甜蜜幸福。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2年2月9日

2022年3月7日 星期一

“煎堆”與“開年”


          從農曆十二月廿四送灶日開始,廣府人就會“開油鍋”,炸煎堆及油角。開油鍋象徵熱氣騰飛,好運聚集。煎堆,是以糯米水磨成粉,壓乾水份,經過搓揉而成(當今則採用極為方便的糯米粉),傳統的煎堆通常是無餡料(糯米摻白糖搓揉),但也有包裹花生等餡料的,然後外層滾上芝麻,經過油炸而成的一種應節食品。炸煎堆必須用大鍋的油,慢火煎炸,隨著時間逐漸推進,煎堆就會浮起並滾動,直到金黃色熟透。所以開油鍋炸煎堆,象徵好運財寶不停滾滾而來。

         婁子匡編著《新年風俗誌》廣東東莞“碌堆,就是煎堆,原料的成分大約是糯米一升,白糖十兩,先將糯米粉少許煮熟,再將白糖和生的熟的米粉伴均勻,作成空心的小粒,用油來炸,熟了好像是大球一般,也有作成像石榴富貴子,銀錠,銀利……,當做祀神的用品”

         尤其是在除夕日,煎堆炸好後,配合其他祭品,如牲醴(三牲,通常是豬肉、雞、魚或魷魚乾。雞嘴裡含一粒紅棗,內臟放在雞背上)、素三牲、水果、發糕、年糕、糖果(甜品)、大蒜等,祭祀家裡的神明及祖先。首先祭祀天神,然後是地主公、灶君(若有供奉)、最後是祖先。祭品中的牲醴及素三牲,僅準備一份,先取了祭祀天神,再拿來祭祀地主公,最後是祭祀祖先,在祭祀每一個神明及祖先時,都得焚化廣府的“十寶”金紙。一份牲醴可以用在所有的祭祀對象上,與福建潮州風俗完全迥異。後二者是每個神明各有一份牲醴,若家裡有五個神位,就得準備五份牲醴。

         廣府祭品中的素三牲為芹菜、生菜、青蔥,寓意勤勞、生猛、聰明。比較特別的是“糖果”,那是蓮藕、椰子肉等,外層滾上一層白糖的甜品,取其甜蜜之意。

         廣府俗語“年晚煎堆,人有我有”,意思是必須跟著生活風情而走,人家有的,即使無法一樣擁有,至少差一點都好,不可完全沒有。比如說甲家有名貴車,乙家有一輛舊車也好過沒車。所以,除夕夜必須要有煎堆,不然好像自己家裡缺少了東西,顯得遜色。另有一句俗語“煎堆碌碌,金銀滿屋”,寓意除夕日以煎堆來祭祀,希望今年獲得金銀滿屋的收穫。

         以前的社會,廣府人給人家拜年,是擰著煎堆及油角過去的,所以家家戶戶都有炸煎堆,可見煎堆是廣府人重要的新年糕點。當今多數是菜市場購買,極少人家自做了。

         年初二對於廣府人來說,是個大節日,叫做“開年”。他們將年初二視為重要節日,舉行開年儀式。儀式與除夕日大同小異,主要是祭祀神明及祖先。祭品中有一道特別的牲醴,牲醴除了三牲,即燒肉、雞與魷魚乾之外,尚有兩樣東西,一是“豬脷”(豬舌頭)和“豬橫脷”(豬脾)。廣府人忌諱不祥讀音的字眼,通常會以吉祥的字來代替之。舌的廣話諧音“折”(虧本),故以“利”(脷)代之。這兩樣祭品,豬脷代表正財,橫脷代表橫財,象徵今年裡正財橫財皆亨通。




         《新年風俗誌》廣州:“初二又叫‘開年’,很早的朝晨,那些老婆子都要起身先拜神,再去拜祖宗,用雞、豬肉、橘子……供祭。開年以後,才可以掃地,人們的講話和舉動,到今天也不必十分顧忌了”

         年初二膜拜完畢,祭品中的煎堆,乃是從除夕日擺到年初二,接近三天的時間了。煎堆已經硬化,若是丟棄顯得暴殄天物,於是就拿來煮湯吃。首先煮了一鍋上湯,再加上一些蔬菜等配料,把每個煎堆切開四份,無論有餡還是無餡,通通放進上湯裡煮。就成為一道美味的煎堆湯。

         廣府人的祭品有其特色,如有素牲醴(素三牲),以及豬舌豬脾臟。均是取其諧音吉祥之物。至於煎堆煮湯,可是農業社會的遺風,不浪費食物的觀念遺存,已經硬邦邦的煎堆,通過烹調來使其成為可口的美食。

(本文主要採訪吉隆坡林永好女士,祖籍廣東四會。2017年)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2年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