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31日 星期二

豐盛祭祀神明是賄賂嗎?


 

          自古以來,華夏信仰(儒家道教及民間信仰)都以豐盛的祭品來祭祀祖先與神明。從儒家書籍裡可以看到這些祭祀的供品,諸如宰殺牛羊豬等牲口用以祭祀。豐富祭祀神明自古已然,到了今天,華人依然如此虔誠祭祀。可是這經常受到非華夏信仰者的抨擊詆毀,通常所聞是批評以豐盛的祭品來“賄賂”神明,以達到所祈求的目的。

        先來看看我們民間風俗的“禮”。當我們去探望親友或探病,通常會送禮品致意,不同的是前者送的是水果餅乾等食品,後者通常是送美祿(或阿華田)及煉奶、餅乾或水果等等。對於有恩的人,同樣是送禮表示感謝報恩。而西方風俗均是送花致意,不同的民族風俗有著不同的禮儀,送禮就是我們的風俗習慣,兩手空空去看望人家,在以前是被視為無禮之舉。所以,帶上拌手禮是出於禮儀。

         不過上述“有恩之人”則必須慎重處理,若是公務員或大集團領導層幫助了我們,如果送禮則會有賄賂之嫌。尤其公務員最好不要送禮,以避開賄賂之嫌疑。

         許多政府或大集團的事務與工程,都會給人下標“承包”。通常所見,一些下標者事先找上有關的負責人送上大禮,再談條件,若能成功獲標,會給予紅包或若干款項等等好康,這些均屬於不正當的賄賂行為。

         祭祀神明呢?我們大多會準備供品(分為簡單或是豐腴),這個也是出於禮儀,兩手空空去祭祀會被視為失禮,可見我們的風俗就是不能空手去看望人家或拜神明。西方宗教就沒有這種祭祀儀式了。豐腴祭祀後,一般上都會祈求神明保庇協助扶持,以達成所作的祈求意願。此外,一些人祈求神明助他中彩票頭二三獎,或正在下標一個事務或工程的承包事項,他以供品祭祀神明後,同時祈求神明協助他獲標,並許願倘若成功,會答謝若干的供品如燒豬、燒雞鴨、糕粿、水果等等,甚至答謝酬神戲一日連夜兩場等等。就是這種祈求許願行為,被非華夏信仰者抨擊為賄賂神明。

         這種行為可以構成“賄賂”罪行嗎?答案當然不是。因為神明不是有關事項的負責人,祂無法決定這個工程或事務要給誰承包。或許有人認為就是神明受到豐盛供品而幫助他成功獲標,這就是賄賂啊!如果這是賄賂,這個賄賂實在厲害,竟然能夠影響有關負責人作出的決定,我們華夏神明太厲害了,大家一定要多拜拜。

         當善信以供品祭祀神明並作出祈求,且許願會以豐腴供品答謝時,或許會令他增強信心,當去面試時,信心滿滿的他可能因此獲標,這是他的福氣,膜拜神明只會推動給予強大的信心。所以,豐盛祭祀只不過是祈求及許願後答謝的感恩行為,構不成賄賂的罪名。

         非華夏宗教信仰者也是會向他的宗教神明作出類似的祈求的,只不過他們沒有祭祀供品的習慣,通常以口頭感謝等方式來致意。無論有無供品祭祀或口頭示意,均是對於神明的感謝與報答,儀式不同,目的一致。

         非華夏信仰者揶揄我們以供品祭祀是賄賂神明,以顯出他的宗教最高尚。你不拜供品是你的權利,我們拜供品是我們的自由。不同的風俗有著不同的禮儀,大家得互相尊重。以供品祭祀神明就是報答感恩,如果說是賄賂,顯然就是污衊華族送禮給有恩的人的民俗。當然,對於有恩的政府官員,我們不應該送禮感謝,這樣的確會造成“賄賂”的問題。除此以外,送禮給有恩人士不應當作賄賂論。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2年4月27日

2022年5月23日 星期一

米糕與民間習俗

一般常見的米糕,各有兩粒紅棗及龍眼乾

 

         北馬福建人有一種糕粿——米糕,是以糯米浸水後蒸熟,再以椰漿(椰子奶)及白糖炒成粘稠狀,可做成小盤(以小盤子墊底)上面插上紅棗、龍眼乾粒或紅雞蛋,或做成大盤再切割成一塊塊菱形狀。於華人民間信仰及多項風俗習慣裡頭,都可見到它,可見其之重要地位。

         福建人的婚禮上“做三日”,新婚夫婦回娘家拜見女家父母親人,女婿帶了禮物過去,女家回禮為:米糕、豬腳、雞、豆沙餅等。米糕兩小盤,一盤畫紅色圓圈,一盤插蓮蕉花(美人蕉的花,有紅、黃等色,採用紅色的),後一盤用於拜“床母”神,過後夫妻得吃下此盤米糕。俗語說“插蓮蕉,生膦鳥”,蓮蕉諧音福建話的膦鳥(男性性器官),寓意生男孩,這是古代重男輕女的遺風。當今做三日已經難見到這些習俗了。(專訪溫鑽華1932-2013〕,太平,1990416

         喪禮上也有米糕,不過是切成菱形小塊的,共十二塊為一盤,喪禮上通常採用七式粿(七種喪事的糕粿),白色米糕是其一。

         民間信仰裡的神誕“補運”,米糕是主要角色。清朝繪圖閩南語長篇小說《夢棋緣》:“二月十九日是觀音佛祖生日,鄭巧慧相箱娘都在自己家裡拜過。又相約帶了一些鮮果素食,甜糯米飯,合家人數的龍眼乾,和到冥紙店買的符合陳仲謀翁允吉二人生肖的紙印人形替身‘本命’,去觀音亭燒香,請寺祝指示,為南洋二人‘補運’,祈求佛祖施展神力,改變兩家人的欠佳運氣,轉作興旺。拜畢,寺祝叫兩人將龍眼乾的外皮內核剝除,當場喫下那些甜甜的龍眼肉,表示‘脫殼’——蛻去壞運,換來好運。”

         上述提到米糕的補運方式,善信取了米糕及龍眼乾(家人有多少人,就拿取全家人數的龍眼乾數目),買了替身到廟裡補運,最後剝下龍眼乾的外殼及內核,表示蛻去厄運,吃下甜甜龍眼肉,象徵今年內一切甜蜜順利好運。

         北馬華人在正月初九天公誕時,供品裡大部分都有米糕。其上插著紅棗與龍眼乾與紅雞蛋,一般上紅棗龍眼乾各有一粒、兩粒不等,紅雞蛋則一粒插在中間(也有不用紅雞蛋的)。米糕專用於補運,若是沒補運,可以免去米糕。

婚禮做三日的米糕,插上蓮蕉花


         一年之計在於春,農曆新正是一年的開頭,華人喜愛在年頭給闔家人補個運,希望今年裡順順利利,興興旺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到了年底再酬謝神明。正月十五元宵節,北馬神廟大都有舉行補運儀式(近年的發展是一些神廟不再局限於元宵節當天,新年期間的日子都可進行),補運的供品就是一小盤米糕,一般上會插上紅棗與龍眼乾。

         米糕的紅棗、龍眼乾與紅雞蛋如何插及多少粒?這就有一些不同了。一般販商售賣的小盤米糕,只有各一粒或各兩粒的紅棗與龍眼乾,沒紅雞蛋,有些會畫一圈紅色圓圈,以示這是用於喜慶祭祀神明的。私人家庭自做的就會加插一粒紅雞蛋在中間,外圍各兩粒或更多的紅棗和龍眼乾,也可以外圍一圈紅棗,再外圍一圈龍眼乾,多少隨意。抑或以紅棗代表女性家人,龍眼乾代表男性家人,這些都得根據家人多少而插上有關的數目。《夢棋緣》裡是以龍眼乾代表家人,所以亦可依據家人多少僅插上龍眼乾的數目。插多插少,可自由靈活處理。

         曾經有座神廟每年七月神誕,都會做了一大盤的米糕給善信補運,米糕上有三圈,分別插著十二粒紅棗、十二粒龍眼乾,十二粒紅雞蛋。

天公誕補運米糕,插著雞蛋紅棗龍眼乾


         最後,補運結束了,就將紅雞蛋的外殼剝除,放進金紙裡焚燒,剝殼有脫胎換骨,蛻去厄運之象徵意義,最後吃下米糕,甜蜜好運矣!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2年4月20日

2022年5月16日 星期一

古早時吃包為何要剝皮?


 

        大家吃包有剝皮嗎?常見有剝皮也有不剝皮的。但在早期社會一般人都會剝皮才吃,為什麼呢?

        包,是中國人古代就有的糕粿食品,有內餡的才是包。成分是麵粉、酵母、白糖、油、鹼水混合之後,再將餡料包進麵皮裡包好,上面或有折疊紋或是光溜溜的,下面以紙張或葉子墊底,經過一段時間發酵後,放進蒸爐裡蒸熟。

         古時候的人吃包多數剝皮,主要原因有幾個:第一、蒼蠅沾染包皮。以前家家戶戶都是糞桶廁所,糞桶沒蓋,街道上常見貓狗動物大便,孩童也是大便在水溝等處,,還有人們隨地吐痰,這些排泄物蒼蠅最喜歡去沾,當蒼蠅的腳沾黏這些東西後,又再飛到食物上沾染,不僅噁心不衛生,也容易傳染疾病,包在做好後待發酵時,通常引來蒼蠅沾染,所以包皮必須剝掉吃,才衛生安全。第二、當包蒸熟後售賣時,工人以手拿包給顧客,可能手有骯髒不清潔,所以先剝皮再吃,就將被手觸碰的皮剝掉了,吃下去也覺得清潔。第三、古早的麵粉較黃色,不似當今麵粉的潔白,又因為鹼水之故,做出來的包偏向黃色。為了使到包皮變得白色,蒸的時候以一小碗放上燃燒著的火炭,再撒些硫磺進去煙熏,再蓋上鍋蓋,經過硫磺煙熏的包,每一粒都潔白漂亮。可是民間傳言熏過硫磺的包有毒,吃了對身體不好云云,所以必須先剝包皮才吃,目前還有極少數人家有採用硫磺煙熏。第四、古時候做好了包,在發酵期間,因為太陽及風的影響下,水份會蒸發失去一部分,如此會導致包皮硬化一些,須在蒸之前灑些水給包皮吸取水份,這樣則包皮會較為軟化可口,灑水動作有點麻煩,古時候茶樓的包點師傅是口含清水噴灑之,所以人們都互相告知,連包皮吃下就會吃到他們的口水唾液,最好是剝皮才吃。

         為何現代人做包都不灑水呢?現代的發酵多數採用新式紅毛國家的酵母,做法與古代大相徑庭,所以都不再灑水了,若有灑水,當今也有手按動的噴霧器,噴出的水均勻又細小,方便多了。

         無獨有偶,在繪圖閩南語小說《夢棋緣》裡也有一段描述百年前,印尼的福建人餐館烹飪的特殊情節:“阿能師把半隻斬塊肥嫩嫩白皙皙的雞肉往鍋裡一倒,鐵煎匙三翻四攪,鍋中火熄煙起;口含紹興酒望雞肉噴灑,雞肉香氣四溢;下了些許食鹽,少量醬油,細切薑絲,又撥攪三數秒鐘,便快大功告成……”

         古早時,好像很喜歡口含液體來處理食物,他們相信如此處理過的食物特別美味。將紹興酒倒下去或口含噴灑有何不同?這個當然不好回答,一些人認為倒進去不均勻,口含噴灑不僅均勻,而是噴灑在鍋裡冒出熱煙氣,食物更加美味。這種烹飪方式當然不衛生,實在令人難於接受,若在當今社會就會被投訴,可能遭到有關部門的檢舉。

         古時候烹飪或做糕等食品,很多動作是當今的人無法接受或覺得莫名其妙的。比如以腳踏壓糕粿、以腳搓麵粉團等等,現今的一些國家地方還保留這種傳統做法。

         如今各種食品必須符合衛生條件,所以製作包時,雖然也有經過發酵一段時間,但不再口含清水噴灑了。而茶樓售賣的包,是放在有蓋蒸籠長時間蒸熱,通常會以夾子夾取,極少用手拿了。若是小販售賣冷卻的包,通常是以塑料袋包裝好,以避免蒼蠅的沾染。

         綜合而言,剝包皮才吃是因為衛生清潔的問題。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2年4月13日

2022年5月8日 星期日

清兵入福建與節日傳說

薄餅

 

         明朝末年,清兵攻打中國大地,打到福建時,遇到鄭成功的反清勢力頑強對抗,於是清朝實施了種種暴政及大屠殺。

         一位老先生口述了下面的清兵在福建大屠殺的傳說野史,雖然不是正史,但卻說出了慘絕人寰的殺戮慘劇。

         話說清兵進攻福建時在閩南屠殺百姓,當時流傳的順口溜云:“塗殺死半途,安海變平埔,同安血成河,嘉禾斷人種。”,記述了當時發生的慘案。“塗殺死半途”,塗殺(鯰魚)指陳鼎,他是湖南長沙人,來到福建同安當私塾老師,他致力於反清復明活動,不幸壯烈犧牲於半路上。“安海變平埔”,指晉江的安海被清兵屠殺並放火燒變成平地。“同安血成河”,同安縣城被清兵屠殺血流成河。“嘉禾斷人種”,嘉禾就是廈門,人民被殺到滅絕。

        清兵攻入同安紅堂時,反清集團在稻田上鋪上乾稻草,皇太極的一位兄弟,騎著馬不幸踏入陷阱,田間泥濘土地無法快速爬起來,因而被亂箭射死,同安因此遭到清兵從城東屠殺到城西之慘禍。陳鼎有個兒子名叫榮華,他亦加入反清復明隊伍,為了尋找父親的遺體,他化裝為一位和尚,在同安縣城幫忙收屍,築起萬人塚。所以城東立有“殺頭碑”,城西立有“萬人塚”。

        後來鄭成功反攻廈門成功,捉了清兵斬斷其雙手掌,以破除嘉禾斷人種的“懺”(詛咒),福建話“種”與“掌”文讀諧音。

        清兵從正月初一殺戮到初八,所以才有了初九拜天公風俗。同安縣則是三天清兵佔領後,鄭成功反攻又佔領了三天,故有“三日清,三日明”之說,所以同安人不過清明節,而是三月初三做祭祖掃墓節日。三月三(三月節)同安人都做薄餅祭祖,薄餅是以麵粉做成的皮,包裹著豆乾肉碎蔬菜等料,佐料各別炒好了與餅皮一起祭祖,過後將一切佐料放進鍋裡再煮,才以餅皮包裹而吃。薄餅諧音博命,含義拿命去博,與清兵一決死戰。(以上皆由老先生口述,姓名州屬不願公開)

         上述野史提到正月初九拜天公以及同安人過三月節,都是源自清兵在福建大屠殺之故。事實上正月初九是玉皇上帝聖誕日,這些道教經書都有詳細記載。而三月三,主要源自上巳節,即三月上旬第一個巳日,古代有郊遊、集體水邊沐浴之俗,稱為“祓禊”(fu-xi)(洗浴消災除霉,祈福)。《周禮》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魏晉後改在三月初三,明清以後祓禊之俗日益淡化,演變成為春遊節。福建漳州、同安等地過三月三節日,主要是祭祖掃墓踏青,與周禮的風俗不大同。有一種說法福建人不過清明節,原因乃“清”在上壓著“明”也。

         林再復著《閩南人》:“三月初三日……亦稱為三月節,俗稱三日節。‘凡漳州及同安之人流寓臺地者,於三月三日共製潤餅(按,薄餅)以祀祖先,曰三日節,餘均做清明節。’通常漳州及同安人家家戶戶以春餅(按,薄餅)作料分別煮熟,拜祭祖先神明,然後全家食用……相傳明末鄭成功攻打漳州即為此日,稍後退卻,漳州人逃難,次年大家為紀念逃難,乃作春餅,成為定例。因春餅的捲製,類似逃難之包袱也!此說在漳州民間很盛行,唯仍待進一步考證其可靠性。”

         清兵在福建大屠殺產生了兩個節日的由來傳說,一是天公誕,一是三月節。漳州及同安人過三月節,是清兵大屠殺與鄭成功反清復明的關係嗎?是因為清壓在明上而不過嗎?這些只見於民間野史傳說,不大可靠,事實上廣東惠州一些地方也有不過清明節而過三月節的風俗。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2年4月6日

2022年5月3日 星期二

清明節掃墓需要擇日擇時嗎?

孝子賢孫在清明節掃墓祭祀

 

         以前清明節掃墓,大家都抱著緬懷報恩的心情去祭祀先人,那時候沒有擇日擇時之說,大家掃墓的心情輕鬆,毫無負擔。近年來,開始聽到有人說某某日不吉不宜掃墓祭祀,或當日衝犯某生肖,某個時辰很不吉,不可祭祀云云。一些親友問我,掃墓如此多禁忌如何是好?不是衝犯他的生肖,就是衝犯到家人生肖,不然就是時辰不吉或凶日等等,他說必須工作,只有週末及假日有空,若要擇吉日時就很麻煩,可以不去掃墓嗎?

         祭祖是神聖的大事,清明節掃墓是不需要擇吉日時的,也不會有生肖衝犯之事發生。從儒家《周禮》、《儀禮》及《禮記》來看,不曾有擇吉之說法。祭祖是一種孝行,《禮記》云:“是故孝子之事親也,有三道焉:生則養,沒則喪,喪畢則祭。養則觀其順也,喪則觀其哀也,祭則觀其敬而時也。盡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因此,孝子事奉雙親有三項階段要求:父母在世時要供養,父母去世要服喪,服喪期畢要祭祀。供養時看他是否恭順,服喪時看他是否悲哀,祭祀時看他是否誠敬與及時。能夠盡心致力地做到這三項,才算是孝子的行為。)

         所以祭祖是一種孝行,行孝可感動天地神明(祖先)而獲得保庇,不受任何生肖衝犯凶日凶時影響,一切都會化為吉祥。

         甚至有聽到清明節掃墓不可穿紅衣(或必須穿紅衣)之說詞,理由是清明節不是喜慶節日,不可穿紅彤彤的紅衣。儒家禮儀帶孝只是兩週年(民間通稱三年,其實只是24個月),當大祥祭(民間通稱三年祭)之後,喪期結束,凶轉為吉,一切都換紅,連香燭都換紅色,可以進行喜慶活動習俗了。所以清明節不是“喪事”,當然可以穿紅衣掃墓,實際上什麼顏色衣服都沒問題。

         又有說,不可拍攝墳墓照片,不可與墳墓合照等等。我的手機與電腦裡的墳墓照片超過萬張,也常與墳墓合照。墳墓不是凶物魔鬼,是先人長眠之地,無須避忌,當然可以拍照或合照。

         不僅掃墓有這些擇吉日時之說,近年也聽到一些說法叫人家年初九拜天公必須擇吉時方向,衝犯某生肖等等。總括一句,大節日如新年、清明節、中元節、端午節、冬至等等,神明誕辰日、初一十五及祖先忌日之祭祖,都得照常祭祀,不需要擇日擇時,也不會有生肖衝犯。因為這些節日就是祭祀日子,祭祀乃神聖的禮儀,一切都會逢凶化吉,化吉為祥。曾經見過一位老婦女聽從生肖衝犯日時不吉,有一年她就不拜天公。我解釋說,不拜天公只有一個原因,就是家裡有人去世不到兩週年(俗稱三年),必須停止一切喜慶性的祭祀活動。所以她家沒辦喪事沒有帶孝,就得拜天公,經過一番解釋,她才急匆匆去辦理供品拜天公。

         《通書》只是擇吉的一個參考書籍,人生大事如婚嫁、店鋪開張、興建新房、大型修繕、墳墓修建等等,不妨擇個吉日進行。若是連一些小事都查看擇吉,那麼你的人生會有很多阻礙,心裡很多壓力與負擔。曾經有一位人士就是相信這些東西,連新年掛個門彩。也依據一些人的說詞選定吉日吉時,甚至某某生肖不可掛,結果家裡的人老的老,衝犯生肖的衝犯,找不到一個合適的人,最後找一位鄰居幫忙。需要這麼麻煩避忌嗎?個人是不擇吉日時,有空時間就將門彩掛上去,瀟灑面對民俗,無須自找煩惱!

         我個人每年都選擇家人有空的時間集體去掃墓祭祀,即使那是個凶日或凶時,我們也照常進行不誤,生肖衝犯我們也不理會,什麼顏色衣服都可穿。我只相信行孝祭祖是神聖的任務,慎終追遠,敬天法祖,我們祭祀先人之際,也效法先人的精神,做個瀟灑理智的人。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2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