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9日 星期五

入學禮



古代中國有入學禮,那是幼年的學子在進入學習階段前,先來一場入學禮才正式進入學堂讀書識字入學禮主要是祭祀孔夫子及拜師儀式。老一輩的福建人常唸道“一拜聖賢孔夫子,二拜先生來為師。”,就是入學禮的最佳寫照。

近年來,馬來西亞華夏同盟會積極在學校推動入學禮,今年有幸參與霹靂瓜拉牛拉的育華小學主辦的入學禮,共有名一年級的學生參與

整個儀為:請聖、新生入堂禮、主禮官為新學子指聰點明、拜師(大成至聖先師)、開筆禮、行謝禮、恭送大成至聖先師、出堂禮。

請聖(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上座,即恭請至聖先師蒞臨現場見證學子們的入學,孔子被尊崇為萬世師表,是後人學習的榜樣。入堂及出堂禮,是學子們兩人一對出入學堂,雙方得互相多次行揖禮,如此繁複的行禮,可去除人的一些習性或傲慢指聰為主禮官教導學子們以雙手捏耳唱:“聰,聰,用耳朵”;點明是主禮官以毛筆蘸硃砂,為學子們在額頭點上“聰明記”,主禮官唱:“某某某,請記著,用好眼睛和耳朵,專心致志,成為聰明的好孩子”。拜師就是主禮官引領學子們唸《拜師文》,然後學子與家長一起跪拜至聖先師。開筆禮為主禮官以毛筆教導書寫“正”,引領學子們唱誦“正,正心;正,正己;正,正直”、“正,正心誠意;正,正己守道;正,正直無私”,然後學子們在紙上書寫“正”字。行謝禮是學子們向主禮官及父母長輩行謝禮,最後恭送至聖先師,再進行出堂禮就結束。


孔子像前供奉的有三牲、三杯爵(酒)、肉乾、三種水果、紅龜、松糕、紅棗(早日高中)、紅豆(宏圖大展)、蓮子(苦心教學)、龍眼乾(桂圓。啟竅生智)、芹菜(勤奮)、蒜仔(大蒜。精算)、青蔥(聰明)與豆亁(做官)等。古代拜師時,得準備束脩六禮給老師,主要為肉乾(謝師恩)、芹菜、龍眼乾、蓮子、紅棗、紅豆等。

入學禮,就是要學子們從此放下遊戲心態,步入學堂認真學習,學習知識、文化、科學、數學,以及做人的道理。

入學也叫“入泮”。《辭海》之“泮宮”條目謂:“亦作頖宮。西周諸侯所設大學。《詩·魯頌·泮水》:‘既作泮宮。’……”;“泮水”條目謂:“古時學宮前的水池,狀如半月形《詩·魯頌·泮水》:‘思樂泮水。’鄭玄箋:‘泮水,泮宮之水也。天子辟廱,諸侯泮宮……泮之言半也。半水者,蓋東西門以南通水,北無也。’……”在台灣的文廟,尚可見到“泮池”,告示牌云:“古時書院招收學生,先由老師帶領學生遶池三圈,學生若撿芹菜三斤,即收為學生。池旁種芹菜,代表勤勞,勤學。若有人中舉,泮池就搭燈籠竹橋(登龍-代表登龍門),由老師帶中舉學生走過燈籠橋到文祠祭拜叩謝文昌帝君”



泮宮也叫頖宮。《禮記·王制》:“天子命之教,然後為學。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辟廱,諸侯曰頖宮。”(天子命令諸侯興辦教育,然後諸侯才得建立學校。小學設在國君宮城南方左側,大學設在近郊。天子的大學稱作辟廱,諸侯的大學稱作頖宮。)(王文錦譯解《禮記譯解》)


《禮記·大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格物即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是獲得知識,誠意為誠實自己的意念,正心就是端正自心(王文錦譯解《禮記譯解》)。從這些一步步開始學習,最後達致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標,人生就是入學後,從格物與致知開始。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4年3月20日

2024年4月15日 星期一

新年是從“立春”或“年初一”開始?


 2024年的甲辰龍年,是一個沒“立春”的年份。甲辰年的前後兩個立春,分別落在2024年2月4日(癸卯年十二月廿五日)與2025年2月3日(乙巳年正月初六) 

坊間有人說,過了立春就是新的一年開始了。於是聽到一些說法,如立春過後生的孩子生肖就是屬“龍”,如果是在十二月廿五至卅日出生的,本屬於癸卯年,不過因為過了立春,所以生肖乃屬甲辰的龍。另外,新年前在檳城講座,就有人提問這個問題,問新的一年到底是從立春還是正月初一算起?甚至有媒體朋友私下也問,大家都感到混淆,不知哪一個是對的?蓋因傳統是從正月初一算起的,近年逐漸出現立春算起之說。

我的答案很堅定:一切依照“曆書”,從正月初一算起。如果以立春算起,癸卯年十二月廿六就是“甲辰年十二月廿六日”,到了年底的甲辰年十二月廿六日,又再是“甲辰年十二月廿六”,怎麼會有兩個甲辰年十二月廿六日?比如一個人家,如果他剛好在癸卯年十二月廿六日(202425日)及甲辰年十二月廿六日(2025125日)分別生產了孩子,明明兩個孩子相差一年出生,卻因為“立春”而同樣是“甲辰年十二月廿六”出生。這個混淆非常錯亂,實在不對。

可是有人又問,在算命的時候,這種情況生的人,都被列為生肖屬龍的。他說的沒錯。紫微斗數及子平八字的算法,均是依照廿四節氣算起。以紫微斗數為例,年柱的排法不是正月初一開始,而是以“立春”為新舊年的交接算起。月柱的排法也不是以每月初一開始,而是以廿四節氣為準,如正月由立春起至雨水止,二月以驚蟄起至春分止,三月以清明起至穀雨止……。

所以,依據紫微斗數算法,癸卯年十二月廿六日(2024年2月5日)的年柱是甲辰年,月柱不是十二月,而是正月的“丙寅”了。至於甲辰年十二月廿六日(2025年1月25日)則是年柱甲辰年,月柱為十二月的“丁丑”。

立春過後算新的一年,是命相界的用法,與日曆上的農曆完全不同。所有日曆的印刷,一切依照傳統“曆書”編排。2024年2月5日,農曆是癸卯年十二月廿六日,日曆並沒因為“立春”後就是新一年之說而改為甲辰年。所以,癸卯兔年十二月廿五至卅日的這段期間出生的孩子,雖然是立春過後了,生肖還是屬兔。

同樣的,古代中國官方或民間的一切文書、歷史、書牒、疏章等資料的日期,也是按照曆書而寫,不以立春後就是新一年而改換年份。如果依照立春而改換年份,將會導致一切亂糟糟,行政會受到混淆錯誤而引起弊端,一切文書會不明確並且誤會連連。弄不清楚到底是哪一個日期?舉例說,癸卯年十二月廿六日(2024年2月5日)父親去世,但因為根據立春後是新一年而記錄為甲辰年十二月廿六日,而母親於甲辰年十二月廿六日(2025年1月25日)仙逝,記錄也是甲辰年十二月廿六日。如此一來,他們是相隔一年逝世,卻因為立春後是新一年之說而變成同一天逝世。

總括一句,一切以曆書為準,一切日子的書寫與記錄均以曆書的日期為標準。至於算命時,命相師會把出生日期改以廿四節氣為準而排出與曆書不同日期的命盤,那是命相界的算法了。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4年3月6日

2024年3月31日 星期日

送窮與釘赤口


海南人在新年期間有兩個特別的風俗,一是除夕夜送窮,另一是年初三釘赤口。住在柔佛州的楊全運先生,祖籍海南瓊海市潭門鎮社昌石嶺村(舊福田鎮),其長輩在以前就有遵行這兩個風俗,隨著海南前輩們的逝世後,此二俗就逐漸式微。當今難得一見矣。

楊全運說,曾經聽過老人家講送窮俗,就是在除夕夜吃了年夜飯後,把家裡破舊不穿的衣服全拿出來到外去燒掉,蘊含把不好的東西送走燒掉,迎來新的一年美好的生活。

至於釘赤口,楊全運指出那是在年初三一大早進行,以一根鐵釘用鐵鎚釘在木板或木柱上,不需要釘到完,留下一點釘頭,當天把“赤口”釘住,可避免整年內與人發生口舌是非。他在小時候,年初三當天,父母親叫他們起床後,就叫他們釘一根鐵釘在木板牆上,目前極少人還有在進行釘赤口風俗,他曾經詢問中國家鄉的堂親,他們甚至都不懂得這個風俗了。

民間認為初三是“赤狗日”,也叫赤口,意味著口舌是非,當天是不去人家的家拜年,如果拜年可能會引起口角是非當然這個說法是不可靠的。古早時人們在初一與初二兩天進行頻密拜年,古時候人們多數沒交通工具,靠兩腳步行,頻密兩天拜年後非常疲憊,倘若初三再去拜年,可能會引起身體不適。於是就休息一天,避免過於操勞而致病。因此有了不成文的初三不可拜年之說,但是這麼說,不見得人們會遵守,於是就編造“赤口”的說法來恐嚇,若拜年會導致整年內招惹口舌是非,人們擔心害怕之下,就不敢去拜年了。目的很簡單,就是禁止初三拜年避免操勞致病。

海南人釘赤口的風俗,背後蘊含著慎言”之意義。出外謀生盡量與人結善緣,不去批評人家是非,不講人家壞話,如此可避免惹事生非。釘赤口彷彿就是釘住我們自己的嘴巴,慎言不去講人家是非,多說好話就可引來更多的善緣。

如今的時代,我國的農曆新年假期通常只有兩天或者三天,一些人會多拿取一兩天的假期,所以初三拜年已是普遍的現象初三如果拜年,待開工了就沒時間拜年了。

談到初三,再談一談一個有趣的風俗“老鼠娶親”。

林明台灣冠婚葬祭家台灣認為(正月)初三老鼠的婚日,在一天的半夜,要避免點燈,每人都要早入睡,據說這一天老鼠壞穀物,危害到人生活,了不使老鼠繁殖下去,所以要提早熄如果老鼠看不到光,因找不到路而死亡,這樣就可以阻碍其繁殖,反之,如果光灼灼,老鼠便會舉行盛大的婚,因而生出更多的老鼠,使人蒙受

廣東民俗大<梅“老鼠嫁女”>云:“梅客家地區農曆正月初三日晚有點長傳統習慣據說這一天晚上是老鼠行嫁的日子,入夜以,要在厨房、谷房各長明燈老鼠行嫁好走路。

年初三老鼠嫁女當然是無稽之談,不過從上述二書看到兩個不同的風俗做法。台灣人熄燈讓老鼠嫁女不成而死絕;廣東客家人卻點燈讓老鼠順完成嫁女,兩者完全矛盾,到底哪個對哪個錯?

風俗有時候不是對於錯的問題,至於要跟從哪一套的做法,則看個人的決定了。倘若閣下不喜歡老鼠,希望他們死絕,那就關燈睡覺。設使閣下喜歡老鼠在家繁殖出百子千孫,那就整晚開燈吧!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文:李永球,2024年2月21日

 

2024年3月16日 星期六

正月初一“落湯錢”


 正月初一,祖籍潮州的華裔有個特別的風俗,就是“落湯錢”,目前尚可在中南馬一些祖籍潮州澄海縣的家庭裡見到。

落湯錢的成分主要是糯米。以前的做法是採用糯米粉,加入熱水攪拌,非常吃力。當今多數操捷徑,以糯米粉混合水調勻蒸熟,或者搓糯米粉團放入水裡煮熟(類似湯圓煮法),形狀是圓形,大小如魚丸般。煮熟了滾白砂糖、花生碎及芝麻碎即成。在正月初一那天,必須做落湯錢用於祭祀祖先神明,過後闔家品嚐,寓意今年賺大錢,有錢存,有錢賺。由於滾上白砂糖,經過一段時間後白糖溶化,是會“生水”黏糊糊的,不僅導致手黏糊糊,吃起來也不爽口。為了避免這個現象,在煮好後滾白糖芝麻及花生碎時,僅沾少許避免落湯錢黏在一起,當祭祀完畢要吃時,再次滾沾滿它,這樣吃起來就可口美味了。(專訪雪蘭莪大港潮州女士,姓名不願公開。祖籍潮州澄海)

林凱龍著《潮汕古俗》提到落湯錢卻不是在正月初一做的,而是臘月廿四“送神上天”。書中云:“臘月廿四這一天,家家戶戶要在竈台‘司命公’牌位前祭拜灶神……潮人今日仍以瓶為‘樽’裝酒,與雞、蜜餞、糖果、茶米、銀紙、落湯錢等盛饌祀竈神……‘落湯錢’則是一種蒸熟後滾上花生、芝麻、白糖粉的糯米粉糰,香甜而又粘口,據說是讓竈神在向天帝匯報時多替主人講好話,而當竈神要講不利於主人的話時,那粘口的落湯錢能將其嘴巴粘住。這一細節可見潮人的狡黠,這種精明甚至表現在對神靈的態度上。”

葉春生、林倫倫主編《潮汕民俗大典》:“‘落湯錢’是糯糖糍的諧音。糍即糍粑,就是擱了糖的糯米糍粑。它是在潮汕傳統小食‘糯米錢(糍)’的基礎上,加以創新演變而來的。落湯錢是用糯米粉煮成稠糊狀後用木棒反复攪動,使熟粉糰更加純滑,更具韌性。再將熟糯米糰捻成若干個小團或用刀切塊,入鍋用蔥油煎至兩面微脆,再滾上芝麻糖粉。賣時用筷子從芝麻糖粉裡夾出來。有時候家庭吃的落湯錢做好後還會再蒸一下才吃。”

上述二書沒提及落湯錢是在年初一做的,反倒在《潮汕古俗》書中提到是在十二月廿四日做落湯錢,用於祭祀竈神,落湯錢香甜粘口,希望竈神上天講甜甜的好話,若是竈神要講壞話,落湯錢則會粘住其口而說不出話來。

仔細看落湯錢,極為類似蔴糍。蔴糍分兩種,一種是糯米糰包裹餡料,圓形外層全是白色糯米粉,蓋因煮熟的糯米糰非常黏手,必須雙手沾上糯米粉才能夠提取米糰來包裹,外層滾滿糯米粉則可避免蔴糍粘連在一起,也使到提取時不黏手。另一種是以長方形鐵片塗油,提取糯米糰來滾花生碎及白糖,與落湯錢類似,但不是圓形,而是不規整形狀,必須現做現吃,不可久放,不然就會生水黏糊糊。其實,潮州落湯錢與福州湯圓乃同一種食品,後者也是糯米粉搓成圓形丸子大煮熟,滾上黃豆粉及白糖而成,這與潮州的滾芝麻、花生碎與白糖略微不同,此外,福州湯圓是在冬至做來祭祀並吃的。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文:李永球,2024年2月7日

2024年3月5日 星期二

春飯·春菜·春花


 

新年除夕日,福建人有供春飯及春菜的風俗。春飯是以一碗飯,插上鮮花或紙花(通稱春花);春菜為一碗有一棵蔬菜的湯水。上述兩碗一起供奉在神案與祖先案前,從除夕供奉到年初四才取下。經過四晝夜,飯會生霉菌,這時候就觀察霉的顏色,若是紅或橙色,預示今年內好運吉利;假如呈青、灰或黑色,則為厄運不祥。

福建話的“春”諧音“剩”,供奉春飯春菜,象徵家裡去年有剩餘的飯菜留到今年,意味著去年生活富裕到今年還在吃不完,這是一種祝福,亦祝願今年的食物也是留到明年都吃不完。


清末繪圖閩南語長篇小說《夢棋緣》:“……又到廚房把已煮熟的白米飯裝在一隻碗裏,作出高高尖竦的樣子,擺一個多蘗的熟芋頭在碗緣的飯上,飯的中央插一枝冥紙店買回來的紅紙糊成的‘飯春花’。接著,用番薯粉、牡蠣、韭菜、生蔥,煮了一碗濃濃黏黏的番薯粉羹,碗旁亦擺了一個小芋頭,羹的中央照樣插上一枝紅紙花。十二根菠蓤菜另盛一碟。三種都端出來,放置在祖先神龕前的長桌案頭……隔天是初五,相箱娘清早便將廳裏長桌案上去年除夕前擺敬祖先的隔年飯,隔年羹,長壽菜搬回廚房分別重煮過,備作午飯喫。”

婁子匡編著《新年風俗志》:(福建廈門)“中午祭神,晚上祭祖,這叫‘迎春’。祭神的物品,定要有‘春飯’一碗(春飯就是平常吃的飯,上面插一朵用紅紙做的,像玫瑰樣的小花,叫春花。)多少聽人們的便,可是不能缺少。這是‘迎春接福’的意思。”  




 

林明義主編《台灣冠婚葬祭家禮全書》:“所有出外工作的人在十二月三十日這一天要回家團聚……神前也要供奉供‘春飯’即盛有飯的小碗,飯上插用紅紙做成的花,神佛前各三碗,竈上一碗,這些花又稱‘春仔花’或‘飯春花’,這個飯叫做‘過年飯’。‘春飯’和‘剩飯’音相通,大家都希望一年中能永遠有多餘的飯,如此就不愁吃……”。

上述提到中國閩南及台灣的春飯,有叫隔年飯、隔年羹及隔年菜,或春飯,抑或過年飯,且都提及插上紅紙糊製成的“春花”(飯春花、春仔花)。甚至有在初五重新將春飯等煮過再吃,可見舊時農業社會不浪費食物的儉省行為,也是因為春天的中國天氣寒冷,食物不易變質生霉,可加熱食之。


流傳到我國的春飯,目前見於一些傳統華裔及峇峇娘惹家庭裡。通常是在大廳神案祖先、竈君處,各供奉一碗春飯及春菜(芥菜、青蔥、青菜),飯上插一朵“春花”(鮮花),檳城常見石榴花或大紅花,馬六甲常見仙丹花及柚子葉、青蔥;或仙丹花與蒜仔,也有插小芋植物等等,這與中國福建和台灣的紅紙做的“春花”有所不同。馬六甲供奉的春飯及春菜,直到年初四拿下,這時候就看黴菌的顏色來預測今年的運氣吉凶。而檳城的是把春飯放在竈腳(廚房)處,年初四才看其黴菌顏色預測吉凶。



至於春花,原本是採用鮮花,後來才出現紅紙做的花。紙春花分是三類,一是立體有枝有葉(類似鮮花);二是豎立造型有葫蘆、火焰等形狀三是平面春花(類似剪紙)。近年商家推出新式印刷的平面春花,含黏性,撕下黏貼就行,方便懶得剪紙春花的人。也有以塑料花當作春花塑料小珠串成的春花,甚至以彩帶綁成蝴蝶結的春花,最簡單的是剪或手撕出一張四方形的紅紙即可。一些豎立的供品如水果年糕等,可剪出長紙條(或加上金紙條裝飾),黏在供品的外圍一圈點綴,美觀極了。這些些均可歸類為春花。


紙春花的造型圖案百花齊放,任何形狀款式自由發揮。不僅用在春飯春菜,任何供品都可插上(立體、豎立)或黏上(平面)。其實不僅僅在新年的供品上,平時的神誕祭祀,抑或神明神誕等等,都可以春花裝飾,使到供品美觀華麗。傳統觀念以為供奉神明的供品必須點綴紅色,以示與白事祭品有別。所以春花除了裝飾美觀,亦是供品點綴紅色的象徵。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4年1月24日

2024年2月20日 星期二

大霸王公與九皇大帝


 砂拉越古晉有座蘆山廟,主祀大霸王公。在馬來西亞斗母宮九皇大帝總會成立初期的2000年,蘆山廟即成為會員之一。令人費解的,大霸王公是九皇大帝嗎?若否,怎麼能夠加入總會呢?帶著疑問來到蘆山廟,獲得該廟副主席李俊光、理事蔡明德與蔡明洲的接待並做個訪談。

蘆山廟主祀神明有兩個,即大霸王公與二霸王公,副祀有觀音娘娘、林乃娘娘(大霸王公的母親)、廟左邊設有冥殿,供奉閻羅王、城隍爺、羅芳伯、陳大伯等神明。

根據《古晉蘆山廟大霸王公第六任掌璽聖宮紀念特刊》(主辦馬來西亞斗母宮九皇大帝總會第三屆第二次代表大會。2003年)的廟史簡介稱,蘆山廟創辦人鄭亞雅師父,是砂拉越海口區三巴叻人,祖籍廣東客家,少年時搬遷到古晉當建築工人。有一天在古晉工作時,在工地撿到一把古劍,過後不知何故從五六十尺高的工地上,如同電殛般的顫抖而摔下來,不省人事足足昏迷一個星期多,不久後卻神奇般地甦醒。此後經常歇斯底里地大叫大跳,經過一番折騰,最後獲得一位老人指點說有神明欲附體跳童。於是進行一段時間的打坐,在1964年的四月初八修煉完成出關,成為乩僮,附身的神明自稱“大霸王公”,開始給善信問事指點迷津,治病驅邪等等。服務卅年後的1994年二月十六日,當時是大伯爺降神在鄭亞雅僮乩身上為人辦事,完畢後驟然指出鄭亞雅將在明日壽終。第二天他就在廟裡椅子上仙逝了。享年48歲。



李俊光指出,大霸王公共有九個結拜兄弟,即大霸王公、二、三……九霸王公。蘆山廟供奉的是大霸王公與二霸王公,該廟分香出去的有兩座,詩巫供奉二霸王公,汶萊供奉的是三霸王公。至於詩巫再分香去的廟是沙巴的八仙廟,供奉九位“霸王公”,排第九的霸王公最尊,位置居中。

大霸王公的神誕日是八月初六,慶典從八月初一直到十二,廟裡信徒得吃素共12天。另外,九月初九是大霸王公的得道日,廟裡也得吃素九天,從九月初一到初九,但以前吃素從來不穿白色衣褲。

他說。大霸王公姓名不詳,是什麼神明也無法考究。因為九月初旬吃素九天,可能因此而加入九皇大帝總會。自從在2003年成為總會掌璽聖宮後,才在廟後加築一座密室(內殿)供奉九皇大帝,此後九月吃素期間,密室的負責人得穿白衣褲,其他信徒依然不穿。

廟外拜殿橫梁上懸掛九盞黃色燈,每個燈各有一個字,即“九萬九千九百九大帝”。請教李俊光,他說那是大霸王公的稱號。每年八月初一到十二日的大霸王公神誕及九月初一到初九日的大霸王公得道日,都會在門外的千秋篙竹上另外掛上這九個字的九盞黃燈。至於橫梁上的九盞燈是長年掛著,在每年的農曆十二月廿四就換新的燈籠。


綜合而言,大霸王公九兄弟並不是九皇大帝,也就是說兩者毫無瓜葛。之所以加入九皇大帝總會,那是因為有同樣日期的吃素關係,後來加築內殿並供奉了九皇大帝,才更加名正言順地成為九皇大帝的宮廟了。至於大霸王公是什麼神明?這個實在難於考究。祂在
1964年才出現,一些附乩的神明自報的名號,往往是歷史上找不到的人物或神明古晉蘆山廟規模不大,位於住宅區。當今他們籌建新廟宇在石角楊國斯路的一個山坡上,佔地5依格。工程如火如荼進行中,相信不久就會竣工完成。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2024年1月9日,圖文:李永球

2024年2月6日 星期二

沙巴的血誓石


 來到沙巴州的根地咬(Keningau),這是州內陸的小地方,人口不多。當地甲必丹李健鵬熱情款待,帶領我參觀了當地風土人情,歷史古蹟。首先,我們來到到博物館,館雖不大,五臟俱全,計有原住民傳統服裝、樂器、竹藤編織的器物等等,尚有古老的鋸子、電視機、收音機、電話、針車、熨斗、稱子、腳車、歷史老照片、當地名人歷史、動物鳥獸圖片與標本、植物介紹等。館內有一個仿製的“血誓石”,引起我的好奇。

在館長Maxmilian的帶領下,我們來到外面的原“血誓石”(Batu Sumpah。宣誓石)處參觀,館長侃侃而談起當年的歷史。原來在1963年時,沙巴、砂拉越及新加坡一起加入馬來亞而成立了“馬來西亞”這個國家。但是,當年簽署協議時,有兩年的過渡期(Tempoh peralihanTransitional period),兩年內可選擇退出馬來西亞聯邦。當年加入馬來西亞,引起沙巴州內一些反對的聲音,特別是根地咬內陸民眾,覺得不可靠,無法保障他們的權利,尤其是受到高等教育且留學海外者。馬來西亞政府為了安撫他們,最後答應建立一座“血誓石”,把當地人民要求保障的權益逐一列明,於是乎,就有了這塊血誓石。


血誓石上面有一塊銅牌,列明馬來西亞聯邦政府必須保證遵守的三項協議。全文如下:

《遵照憲法血誓紀念石》馬來西亞政府保證:一、沙巴州的宗教信仰自由;二、沙巴的土地歸沙巴州政府擁有管理權;三、沙巴人民的風俗習慣受到政府尊重及保護。另一方面,沙巴人民宣誓效忠馬來西亞政府。

當年建立血誓石,是由七名原住民巫師一起主持儀式,宰殺了七頭牛、七頭豬、七隻雞,把它們的頭埋在石頭之下,依序為牛頭、豬頭、雞頭,三排整齊排列。立碑後,再把它們的血淋灑在石頭上,因為擔心牲血弄髒銅牌,便找一個較小的石頭放在旁邊,血就淋灑在小石頭上。館長稱,血誓石後來搬遷兩次,每搬遷重新豎立都得七名巫師一起主持,最後一次僅有一名巫師,不知何故,不久後該巫師就去世了。

Batu Sumpah一般翻譯為“宣誓石”。我將之譯為“血誓石”,那是因為是以三種牲血來宣誓的,譯為血誓比較符合實情。凡是採用牲血宣誓的,是極為神聖的重誓,不是一般的宣誓,不可小覷。尤其是三種各七頭的動物之血。若是反誓,後果不堪想像。

過後,李甲必丹帶我到“卓領事暨同難四人紀念碑”,碑端有民國四十六年(1957),蔣中正題字“秉忠蹈義”。碑文記載其生平:“卓公諱還來,閩侯人,法學博士……精通英法俄文,1940年7月,蒞山打根護僑……淪陷時期,備受顛播困阨,威武不屈,1945年7月6日爽(按:黎明),與四歐籍難友,慘遭毒手于此地,為國成仁。春秋三十有四。害公之日酋阿部木內等,次年9月,鞫實正法于星洲。”


其他四名罹難者為砂拉越首席秘書C.D.LE GROS CLARK、山打根醫生V.A.STOOKES、菲律賓美籍土木工程師W.H.WEBBER、砂拉越古晉園坵經理D.MACDONALD。根地咬中華商會出版《卓還來領事暨四人殉難70週年紀念》裡,詳記卓領事壯烈犧牲的事蹟,他們五人就是在紀念碑附近被日寇殺害。直到1955年,華社申請附近地段以立碑紀念,於1957年獲得批准,紀念碑於1959年竣工。

甲必丹李健鵬也帶我過去“富隆米較”參觀一家私人文物館,老闆的收藏品極多,包括多種古早時的生活器物等等,真的大開眼界。最後參觀了市內的老廟順天宮,主祀大伯公,歷史逾百年矣。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3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