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9日 星期五

土地婆是善良抑或惡毒?

中國聖韻工藝提供
中國聖韻工藝提供


 

         土地公與土地婆是一對和藹可親的土地神明,古代中國的城鎮、鄉村、稻田、住宅等處盛行奉祀土地的小神祠,一些地方可見到土地公與土地婆一起奉祀。馬來西亞華裔供奉的福德正神、大伯公、拿督公,以及家外的“門口土地財神”及家內的“五方五土龍神與唐番地主財神”等,均可歸類為土地神,但極少見到有人供奉土地婆。為何沒供奉土地婆呢?民間相傳土地婆的心性惡毒,所以就不奉祀祂了。

         傳說中的土地公為神慈祥,笑容可掬,經常幫助困苦的老百姓,而土地婆可就不一樣了。話說秦朝年間,萬杞梁與孟姜女結為夫妻,結婚當天杞梁就被捉去築長城,他受不了辛苦的勞作與鞭打,不久即死去。孟姜女聞訊大哭,千里迢迢前去拜祭亡夫,她咒罵秦始皇的無道害死人們,詛咒道:“秦始皇汝雙跤浮浮,落東海做春牛”(秦始皇你雙腳漂浮,跌下東海做春牛),秦始皇死後果然變成春牛在東海,每逢“歹天”(天氣惡劣),就會聽到春牛在“吼”(哭)。她到了萬里長城拜祭時嚎啕大哭,竟然哭倒長城,地下露出眾多累累白骨,土地公教導她滴血尋親,帶回家即可復活。她咬破指頭滴血尋夫骨骸,終於找到凝結一起的丈夫骨頭,裝進袋子裡背回家。可是土地婆則教她背著袋子時,一路走一路抖袋子。她聽從土地婆的話,走一步抖一下,結果一些長的腿骨與手骨等沿路掉落。回到家骨骸不全,功虧一簣,丈夫無法復活。另外,掌控土地與黃金的土地公,希望全天下老百姓每一個都富裕,不再有窮人,於是打算施財給大家。此事卻引起土地婆反對,她說大家都富有了,誰來種稻栽菜,誰來築房打鐵,誰來扛轎挑糞,誰來織布裁衣?她決定讓世間人“窮的窮寸鐵,富的富上天”(窮的窮到只剩幾寸鐵,富的富到財物多到天)。土地婆雖然歹心(惡心),不讓人復活及富有,但這是現實的,如果人能夠復活,那麼世間人口愈來愈多,將出現惡劣的生存環境。倘若世間無窮人,的確也會引起許多事物無人去做去處理的棘手問題。(口述者:溫鑽華女士,太平。福建話口述)

         上述屬於福建民間的傳說版本,與正版的書籍有出入。據中國通俗小說《七世夫妻》所載,第一世的就是萬杞梁與孟姜女的故事。當年秦始皇為了修建長城一萬里,聽從奸臣之言,每一里中,用一個活人埋葬。後來趙高奏道用一萬個活人活埋傷害百姓,不如下旨如有姓萬名杞梁者,捉來祭城以代替萬人。萬杞梁聞訊連夜逃跑,到了松江府,獲得孟姜女父親收留並招為贅婿,豈料婚禮當天就被官府捉去築長城。不料到邊塞就死去,趙高將之埋葬在長城下,築個六角亭在上。孟姜女前往尋夫,一連七天七夜不停啼哭,終於哭倒長城及六角亭,地下露出累累白骨,通過滴血尋獲夫君骨骸,她悲痛不已,一邊哭一邊大罵昏君,被趙高捉來見始皇,始皇見其天仙美貌竟然不捨得殺她,有意納於宮中。最後她提出三個條件,一是安葬杞梁骨骸,二是始皇得穿孝服祭祀杞梁,三是墓邊築一座橋樑,當一切做好了,孟姜女當場破口大罵昏君,憤然跳橋自盡。

         正版小說完全沒有土地公與土地婆的出現,可見乃福建民間所編撰的故事,但故事生動充滿人性化的情節。人死了不能復生,人也不可能每個都富裕的,不然人間就遭受浩劫,更加痛苦了。諸位對於土地婆有何意見?有意供奉祂嗎?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文:李永球,2022年6月29日

2022年7月23日 星期六

匙仔糋捲大麵


 

         霹靂瓜拉古樓、對面港及瓜拉牛拉漁村,有一種小食“匙仔糋”(si-a-tsinn。被訛寫為西仔炸),名聞遐邇,近年來隨著當地人外移也逐漸傳播到其他地方。當地華裔以祖籍福建同安縣為多,古樓多王姓,牛拉多陳姓。王姓祖籍是同安珩山(今集美後溪鎮)。

         傳聞匙仔糋是一個叫做“西仔”的當地婦女發明的,故稱西仔炸,此乃不實之說。蓋因“西”福建話不讀si,而是se(文讀)或sai(白讀),si是受到華語影響而有的俗讀音。福建話的“匙”,指煎匙(鍋鏟)或鐵板匙(圓形平面鐵板匙),“糋tsinn”(油炸)通常被俗寫為炸,糋放在食物名詞前作動詞用,名詞後多作名詞。匙仔糋就是以匙仔油炸的食品。若是以糋匙來炸,會有點方形。圓杓子(福建採用鐵板匙,我國則為大的圓杓)則呈圓形狀。在福建安溪、同安等看過匙仔糋被寫作“勺仔煎”、“匙仔炸”。


         古樓王醫師稱,匙仔糋乃源自中國福建同安原鄉的食品。祖鄉的匙仔糋是以蠔(海蠣)、高麗菜、青蔥、韭菜,混上麵粉調成糊狀,放進鐵板匙油炸而成,吃法是以大麵(熟麵,或叫做黃麵)捲繞著匙仔糋來吃,稱為“匙仔糋配大麵”(也有不捲熟麵吃)。匙仔糋是煎炸的,會有熱氣,配上含鹼性的熟麵會降熱氣,也更會飽腹。除了古樓,檳城姓陳橋也有一家是有配上捲大麵吃的。匙仔糋在泉州與台灣稱為“蠔”或“蠔仔韭菜糋”。古樓的匙仔糋成分是蝦、韭菜、番葛(豆薯、涼薯、沙葛)或有豆芽。古早時不用蝦,而是“蟶”,那時候少散蠔,卻盛產蟶,後來蟶逐漸少,曾經一度有用過“蚶”,最後一律採用蝦。古樓的吃法也是配大麵,至於辣椒醬則是蒜頭與辣椒搗碎,經過長時間爆香後加糖,或加點醋,味道甜辣兼酸。若是蠔或蟶,就把蔬菜與麵粉糊將之包住油炸,不宜露出油炸而硬化又韌。而蝦則宜露出油炸,如此反而香脆可口。

  


       他說,古樓有座“聖果院”,主祀保生大帝,中國福建原鄉也有聖果院,亦是奉祀保生大帝。兩地風俗有以匙仔糋及大麵一起供奉聖果院大帝爺,祀畢就取匙仔糋捲大麵來吃,數塊下肚就飽腹了。三四十年前,古樓有許多小孩在賣匙仔糋,在他五六年級時(約三十年前)也曾賣過。鄰居有人專做匙仔糋,他就向其“割貨”來賣,一塊可賺取五分錢。通常先拿五十塊匙仔糋,擺在菜籃裡。然後沿街串巷步行去賣,以福建話大聲叫賣:“賣匙仔糋大麵、賣匙仔糋大麵,匙仔糋配大麵,食濟會破病,無食會流濞”,極為順口押韻,生動有趣,沒吃它會流鼻涕(垂涎三尺),吃過多則會生病,蓋因煎炸食物的確易於導致發熱氣生病。

         《廈門傳統美食》的“蠔茶炸”(茶即的俗寫)有詳細的描述:“蠔茶炸又稱海蠣炸。是廈門大眾化的傳統小吃,採用海蠣肉、清粉、麵粉、青蔥或青蒜、高麗菜、花生油、花生仁為原料。盆裡倒入清水,調入少量精鹽拌勻,再倒入清粉、麵粉拌成漿,再放入蔥珠或青蒜珠,高麗菜丁。拌勻,將菜漿勺入蘸有熱油的鐵瓢,放入海蠣肉,再填入菜漿,放鍋裡炸熟即成。吃時上蘸蒜泥、辣椒醬、芫荽等佐料,香酥可口。”

匙仔糋油炸後熱氣騰騰

         福建原鄉與古樓的匙仔糋成分存有一些異同,乃無可厚非之事,但它們還是屬於同源的食品,只不過傳到馬來西亞後因地制宜,某些成分因而量體裁衣有了變更。無論如何,匙仔糋捲大麵吃法兩地依然保持迄今,極為罕見的飲食方式。我在古樓曾經試過捲大麵吃,果然有點退去匙仔糋的油炸熱氣之效。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2年6月22日

2022年7月19日 星期二

天公·天地父母·天官賜福


 

         在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通常會見到華裔住家大門的外牆或立柱上,安奉一個架高的小神桌,桌上有個木製神位牌寫著“天官賜福”,旁有對聯云“天上降百福,人間祝三多”或“天官臨吉宅,賜福滿華堂”等等。這個神明福建人叫做“天公(玉皇上帝)”、潮州人稱“天恩公(天地父母)”、客粵則為“天神”。

         古早時福建人在家安奉天公,僅是一個天公香爐與燈懸掛在大門外橫梁下,也有在門外露天處架起立柱上有一小片平板,天公爐擱在板上,沒供神牌也沒神像。繪圖閩南語長篇小說《夢棋緣》的有這麼的描述:“……順步踏入廳中,搬來圓木櫈子墊腳,先把廳前吊掛著的天公燈點亮,將長桌案上左邊觀音佛祖神龕前的佛燈和長桌案雙頭兩座高高的黃銅燭台的紅蠟燭亦點燃了。點了三枝線香,雙手握齊,端在胸前,轉身向著廳門,望著天空深深一揖,又唱了兩個喏,然後登上圓木櫈子把一枝線香插進同樣吊掛在廳前的天公香爐裏。賸下兩枝香,亦是行禮唱喏,分別插在佛祖和長桌案右邊的祖先神主龕前的白瓷圓形香爐中……”

         書中可見福建人僅供天公爐,沒立神位牌,我國所見福建人安奉在家門前的“天官賜福”神牌,乃是從廣東派借過來的習俗。

         潮州風俗與福建大同小異,僅在家外供奉一個懸掛著的香爐與燈。葉春生、林倫倫主編《潮汕民俗大典》云:“潮人很有想像力地把每年的正月初九稱為‘天恩公生’,以麵條、壽桃、大桔(潮州柑)等物對天祭祀。祭拜此日,要把房屋打掃得幹乾淨淨,把污穢雜物清除掉……另外,各家各戶門前多設有‘天公燈’,每逢初一、十五都要拜‘天公’。各鄉村神廟前大多設有‘天公壇’,拜眾神之前,也必須先拜‘天公’可見,潮人把對‘天公’的祭拜放在諸神之首的地位。”。郭馬風著《潮汕民俗》:“……所謂天地父母,具體神名就是太陽公、土地伯,老百姓門楣上普遍掛著寫有‘天地父母’紅字的燈籠和一個竹筒香爐,就是對天地父母的總祀。太陽公也稱天恩公,有些地方專門建廟,稱天恩廟。土地伯公則處處有廟,稱福德老爺廟……”。

         上述二書所言不同,前者說潮州人拜天公,後者說拜天地父母,並稱天地父母是太陽公與土地伯,而太陽公也叫天恩公。這個說法有待商榷,比較正確的是天地父母乃天公與地母,潮州人也將天公稱為天恩公,通常不設神牌位,僅是一個香爐及燈,懸掛在大門外。我國潮州人以前也是掛一個香爐供奉天地父母,潮州神廟外安奉的多是天地父母,極少數是天恩公。

潮州神廟外的“天地父母”

         廣府人及客家人安奉的是“天神”。劉志文主編《廣東民俗大觀》:“到了院子,左邊或右邊的牆角簡單懸掛著‘天地三界尊神’的紅牌位。聯曰:‘朔望三叩首,晨昏一炷香。’底下釘掛一個瓷製香爐。香案較重的就用桌子承住,擺在屏門的後面,恭奉天神。”、“其次還有門官、天官、灶君、地主。大床底下還設有‘契公’、‘契娘’,神位,據說祂們專職保祐夫妻和兒童的平安(奉拜時只能以茶水代酒,因怕祂倆醉後誤事)。”廣東風俗會在大門外(四合院就在院子裡)安奉天神的神牌。

         我國客粵家庭一般上設立神牌位在家大門外牆壁或柱子上,寫著“天官賜福”,這個天官即為“天官大帝”(三官大帝之一),可不是玉皇上帝,聖誕日在正月十五。

一般神廟外供奉的是玉皇上帝


         由此可見,閩潮本是不供神位牌,僅是香爐及燈。客粵是安奉“天官賜福”神牌,後來北、中馬等地閩潮人,逐漸受到客粵影響而跟風安奉天官賜福神牌。而一般神廟外供奉的是天公,一部分潮州神廟則為天地父母。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2年6月15日

2022年7月15日 星期五

大殮的釘棺


 

        釘棺:一切完畢後,就行釘棺儀式。以前先由肖龍男孩(或成人)以繫紅布的斧頭釘一下,再由“土公”(殯儀工人)釘完,他得念出許多好話。釘棺後還得“打桶”,那是以“淺土”(閩南音。一種從植物提煉出來的棕色粉)、“淺油”(閩南音。一種漆油)、漆、加上白灰一起煮成的“黏料”,用以塗在棺木銜接處的縫,可避免棺木漏出屍味和屍汁。以前沒有塑料袋子,棺底只鋪上綿紙,打桶就可以防止棺木洩漏氣味和液體。(專訪周亞林,200711日,太平)如今的棺木有着塑料袋墊底不會洩漏,打桶之俗經已煙消雲散。

        整個大殮儀式都得由土公念出吉祥好話,他宛如婚禮上的送嫁娘,是喪禮的主持人。

        大殮儀式過後,尚有以下習俗:

        分手尾錢:逝者遺下的錢,一般只是在錢包或身邊的少數錢款,這時候要分發給全體孝眷們。以前的孝眷得以白布條把分得的銅錢貫穿,繫在手腕上。(專訪溫鑽華,2006912日,太平)

        叫飯:大殮以後,出殯以前,孝眷們每天早上都得捧上一盆水,附上毛巾牙刷等物給逝者洗臉,然後捧上早餐給逝者享用,接着午餐、晚餐也得捧上,最後是宵夜,叫逝者來享用後就去睡覺。宛如生前一樣服侍之。(專訪周亞林,同上)

        綜觀整個大殮儀式,其實就是儒家的一個“孝”字。《中庸•第十九章》:“事死如事生”(侍奉死者如同他在世時一樣)【4】;《論語•先進第十一》:“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還沒有侍奉活人,又怎能侍奉鬼神呢?)【5】。儒家思想強調生前孝,死後祀,生前都不懂得侍奉長輩,死後又怎麼會懂得如生前般“侍奉”來辦理喪禮及祭祀禮呢?

        台灣徐福全教授在《台灣民間傳統孝服制度研究》(767頁)謂:“……所以他(孔子)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孔子的這種看法調和了活的子孫與死亡的祖先的關係,使得活的子孫擁有人類的尊嚴,也使得死去的祖先能‘死而不亡’地活在子孫的心中;因此慎終追遠、祖先崇拜便成為中國文化的特色之一。”

        所以,大殮儀式的沐浴、辭生、叫飯,都是儒家的民俗文化,就是事奉逝者如生前一般的對待之,為逝者洗臉沐浴,事奉三餐。那些不孝者,不曾事奉長輩者,在長輩逝世後,在沐浴、辭生及叫飯時,如果他有良心的話,應該會掉下不孝的眼淚。因為儒家最注重孝道,生前不奉養長輩,死後在“辭生”時,殯儀工人代說“您(逝者)飼我們(孝眷)大,我們飼您老”,那些不孝者聽到此話,應該反省自己沒有奉養長輩的不孝行為,良心發現者肯定會懺悔,會內疚。

        倘若他是孝子,在這儀式時,他就會心安理得,因為養生送死他都做到了。

        在檳城,有一部份佛教出家人排斥大殮沐浴及辭生儀式,並認為這些是道教的東西。因爲他們偏見和排斥,不了解我們的喪禮均是儒家傳統禮俗,與佛道沒關係。所以就這樣的,這些習俗被他們無知地革除了。

 

4  王國軒、張燕嬰、藍旭、萬麗華譯《四書》,124125頁。

5  同注【4】,5051頁。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2年6月8日

2022年7月10日 星期日

大殮的入殮及含殮

七星板


過嶺褲

 

        入殮:前篇儀式完畢,由兒子扶逝者頭部,女兒扶腳部,慢慢將遺體擡入棺材裡。然後再將金銀紙錢、往生錢、逝者衣物等東西放入棺裡陪葬,這些東西有吸乾屍水及防止在擡動棺材時屍體搖動的作用。屍體得蓋上“水被”,那是一塊紅色縫白色邊沿的被單。(專訪溫鑽華,同上)

         七星板:以前棺底有放“七星板”,整塊木板較棺材底板略小,板鑽七七四十九個小洞。(專訪周亞林,2004720日,太平)那是古代的北斗七星崇拜遺風。古人崇拜北斗,祈求“鬼官北斗君”保佑死者升天,超渡成仙。現在已經少用此物。

王增永、李仲祥著《婚喪禮俗面面觀》(155156頁):“七星板也應在這時候放入棺內。七星板是一塊紅色的薄木板,上面鑿有七個小圓孔,組成北斗七星形狀,板上斜鑿一小淺槽,將七個圓孔連接起來。《顔氏家訓•終制》:‘吾當松棺二寸,衣帽以外,一不得隨。床上唯施七星板。’……民間信仰中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放七星板的寓義,大約是讓注死的北斗神,能夠給死者增加壽數,或將死者超渡成仙……。”

        雞枕:也叫雞鳴枕。三角形的枕頭左邊插雞羽,右邊插竹葉,以及煮熟的雞蛋(或鴨蛋)。含義是雞(羽)會啼,竹葉開花及雞蛋孵出小雞來,您(逝者)才可以起來(復活)與陽間親人相見。(專訪溫鑽華,同上)其實含義是告訴逝者人已死亡,不可能再復活與陽間親人相見,應該前往祖先的世界去與他們相聚。現在少數殯儀公司還有採用雞枕。

        過嶺褲:此褲一邊縫對,一邊縫錯。逝者亡魂在往陰間的道路上,總會遇到一些惡鬼要索取買路錢,不然會挨打。這時候只要將過嶺褲拋給這些惡鬼,他們就搶穿上,可是因為一邊縫錯的,無論如何,總是穿不上,於是花費許多時間,亡魂這時趕快往前走,惡鬼們也就追不上了。(專訪溫鑽華,同上)這個習俗告訴我們,陰間有惡鬼,其實只是陽間的反映而已。現在已經少見過嶺褲,顯見收買路錢的古代山寨惡霸風氣已經式微。

        含殮:福建人多給逝者口含珍珠,客家人則為含錢幣。現在含殮儀式已經少見。(專訪周亞林,200711日,太平)含殮源自古代的“飯含” 。《周禮•地官司徒第二》云:“喪紀,共飯米、熬毂。”(遇有喪事,便供給死者飯含的生米以及置於棺旁的熬毂)【1】;《儀禮•士喪禮第十二》:“主人左扱米,實於右,三;實一貝。左、中亦如之。又實米,唯盈。”(喪主左手用角匙從敦中取米,放入死者口內右側,放三次,再放入一枚貝。在死者口內的中間和左側放米、貝也是如此。最後再往口內放米,直至放滿。)【2】;《禮記•檀弓下第四》曰:“飯用米、貝,弗忍虛也。不以食道,用美焉爾。”(往嘴裡填米放貝,這是不忍讓死去的親人口內空虛。不用熟食填放,由於用自然天成之物更爲美好。)【3

        打狗餠:以一小木枝串過多塊餅乾,讓逝者在往陰間的路上時,遇到兇惡的野狗時,可以丟下這些餅乾給它們吃,野狗顧着吃餅乾時,逝者就借機上路。此爲客粵之俗。(專訪廖銘安,2006531日,馬六甲;周亞林,同上)

板內轎:紙糊製的小轎子,在屍體前焚化後,紙灰裝進一個紅色小布袋裡,放進棺內,讓逝者乘着升天。而今已經淘汰了板內轎之俗。(專訪周亞林,同上;林炳耀,2004222日,馬六甲)

         印錢幡:白布三碼,一分銅錢一百廿枚。土工收取六十枚,另六十枚由土工擺成一個真人大小具有五官四肢的人形圖案在白布上,再取一小塊白布包裹一枚銅錢,以此沾上藍靛,每取下人形圖案上的一枚銅錢,就印上一個藍靛銅錢印在白布上,當取完銅錢,白布上就顯出一個銅錢印製而成的藍靛人形圖案了。再將上下兩端多餘的白布剪下並撕裂成細長條狀供孝眷們綁手腕用,此人形圖案的引錢幡就覆蓋在遺體上。在擺銅錢時有個口訣,根據口訣就能以六十枚銅錢擺出人形圖案來,可是已經沒人懂得此口訣了。印錢幡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被淘汰,如今沒人再採用。(專訪周亞林,200989日,太平)

         古代中國的喪葬習俗有以玉器擺出五官圖案並縫在絹布上,再覆蓋在逝者的臉上,後來甚至發展到金縷玉衣將遺體密封起來。竊以爲印錢幡就是此古俗的遺風,經過近三千年的輾轉,玉器變成藍靛錢幣印,可謂變化巨大。可惜就在數十年前雲消霧散,今人不見古時月,總是叫人遺憾啊!

(未完待續)

1  錢玄、錢興奇、王華寶、謝秉洪注譯《周禮》,162163頁。

2  彭林注釋《儀禮》,332333頁。

3  王文錦譯解《禮記譯解》上,119120頁。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2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