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7日 星期一

大殮的乞水沐浴

乞水(買水)

 

        所謂大殮,就是人死後經過小殮守屍一夜(古代通常是守屍三天)後,翌日將遺體搬入棺材的儀式,逝者的至親都要到場親視大殮之禮。

一般大殮的儀式是:接棺、乞火灰、乞水、沐浴、辭生、入殮、含殮、釘棺。

        接棺:棺材運到家門口時,孝眷們都得跪接棺材,並焚化金銀紙錢。

        乞火灰:以前因為棺材的防漏系統差,所以須放入火灰或茶葉、火炭等吸取屍體的水份。孝眷們到鄰居門口處,跪向鄰居乞討火灰,鄰居見狀即從火爐取出灰燼給他們,這些灰燼都得放入棺底裡。負責的殯儀工人在放入火灰時須念好話:“火灰風風煙,子孫買厝大大間”。(專訪溫鑽華,199948日,太平)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此俗逐漸消失殆盡。現在的防漏功夫做得很好,已經不需要用到火灰,

        乞水(或叫買水):以前孝眷到井裡、河裡或公共水龍頭向水神乞取水來給逝者沐浴,取了水後得投下兩枚銅錢,意為向水神買水。(專訪溫鑽華,同上)現在改由孝眷直接取了自來水,向天(水神)下跪行乞水儀式。

        《中國風俗辭典》(260頁):“人死後,孝子戴三梁冠,披麻,提一個盛水用具,後隨一人執傘遮蓋,前往河邊。先投一文錢於河中,後取水,提回家中給死者沐身。”

        沐浴:就是“乞水”的水給逝者沐浴淨身。每一位孝眷輪流為逝者沐浴,由殯儀工人在旁協助,他以毛巾一面做出洗淨的動作,一面念出吉祥的詞句。一般是“您的兒子(或其他親人)給您洗身,洗清清,好去見祖先,您得保庇子孫出頭代代出貴人”。(專訪溫鑽華,同上)以前,沐浴是在小殮前穿壽衣之前進行,現在多在大殮時才進行沐浴儀式。

         爲遺體沐浴是古俗,包括以洗米水給遺體洗頭修甲剪鬚等等。《禮記•喪大記第二十二》就記載古代上層社會的浴屍儀式:“管人汲……授禦者。禦者入浴。小臣四人抗衾,禦者二人浴……如它日。小臣爪足……”(掌管房舍的管人用汲水瓶從井裡打上水來……把汲水瓶交給侍者。侍者捧瓶穿堂入室,爲死者洗身。小臣四人站在屍床的四角,各持蓋屍被子的一角高舉,另外兩名侍者擦洗屍身……就如同往日洗澡一樣。小臣爲死者修腳趾甲……)【1

         辭生:乃逝者入棺之前,在陽間所吃的最後一餐,代表與親人告別。以前得準備十二種菜餚及飯酒茶等,現在只是簡單幾樣。不過一定要有一隻雞,雞斬成一半,殯儀工人代說“您(逝者)飼我們(孝眷)大,我們飼您老”,又說“您好頭,我們好尾”,就把雞的後半部取到家後給孝眷們吃。然後孝眷們輪流給逝者做出餵飯的動作,殯儀工人得念出好話,如:“您的兒子(或其他親人)餵你吃飯、喝酒等,給您吃飽飽,好去見祖先,您得保庇子孫事業順利代代興”。(專訪溫鑽華,同上)傳統觀念認爲人逝世後,靈魂是上升到祖先的世界,並與祖先同在一起。

         劉浩然著《閩南僑鄉風情錄》(77頁):“……死者面前擺上一塊小几或長凳,上面擺列五色果點,或備十二碗菜餚,並點香請死者享用,此俗稱爲‘辭生’……”;林明義主編《台灣冠婚葬祭家禮全書》(180頁):“……死者在陽間所吃的最後一餐,代表與世人告別,和‘食酒婚桌’一樣有十二種料理,依舊由‘好命人’裝出挾菜的動作,口中並說好話……”以前,沐浴及辭生都在小殮時進行,現在改在大殮一起料理了。

(未完待續)

1】王文錦譯解《禮記譯解》下,641642頁。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2年5月25日

2022年6月20日 星期一

挖墓賣陪葬品

          百餘年前,太平市有位家財萬貫的富豪,原籍福建。少年之際,他從家鄉南來,經過一番苦幹,最後進軍錫礦業,靠著開採錫米而發跡,富甲一方,產業遍布霹靂和檳城等地。他為人慈祥,樂善好施,捐地助款,從不落人後。舉凡本地外坡甚至中國家鄉的神廟、公塚、學堂等社會公益,他都大力資助。尤其每個月的定期祭祀,都準備了許多祭品,祭後供人們或路過的人士免費大快朵頤一番。

         昔年清朝政府腐敗,面對種種内憂外患,内亂頻仍不絕,外敵侵略不盡,導致國庫空虛,故在南洋各地報章登報“鬻官賣爵”。他捐了一筆巨款,買個高級的官。20世紀初年他與世長辭,歸葬太平福建公塚。可惜的是,其後代卻不善經營,有的熱衷政治而投身於中國的屢次的愛國政治運動之中,或有染上鴉片癮的,每天吞雲吐霧,傳到第二代的手中,家道逐漸中落,巨大的財產幾近殆盡。

         光陰如梭,歲月飛逝,輾轉經過七十年左右。這位先賢有個曾孫,為人吊兒郎當,不務正業,遊手好閑。非常不幸的,好吃懶做的他,竟然打起其曾祖父墳墓的歪念,預謀開棺挖陪葬品來賣。1970年代初`,他以風水不佳為理由,向政府當局申請挖墓開棺重新調整風水,經過當時的國會議員黃和漢簽名等手續,他終於獲得了準證可以挖墓開棺。

         挖墓開棺當天,有幾個商人老板聞風而至,一大早趕過來看個究竟。當棺木一打開,大家目不轉睛地注視著棺內物件,映入眼簾的是一具穿著清朝官服的骨骸,腹部雙手中持著一塊象牙笏(通稱奏板、朝板。古代臣子上朝時手持的長板子,上面可以記事),還有一串朝珠及官帽上的一顆紅寶石頂珠,除了這些就沒其他陪葬品了。象牙笏及紅寶石頂珠,馬上給太平市某位金店老板購買而去。朝珠等則在後來才賣出。

         他的挖墓開棺,根本與風水毫無關係,只不過是個借口,主要是為了取出陪葬品來賣錢。

         樂善好施的慈善老人,最後竟然落到如此不幸的下場,莫不令人心酸掉淚。不是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嗎?好心人怎會遭遇如此不幸呢?死也不安寧,被不孝後輩挖墓開棺公然“盜”去陪葬品!

         所謂食髓知味,此不孝子孫,又打起其曾祖母墳墓的壞主意。不久後,他以同樣的理由,同樣的手續,又再申請挖墓開棺,挖掘曾祖母的墳墓。她是一位娘惹,陪葬品只不過是娘惹髮飾上的五支髮簪,還有胸針、手鐲、耳環、褲帶、紐扣等物品,不孝子孫曾經取給一些朋友觀看(其中一位是本文口述者林明),很久後才賣出。

        隨後,他陸續打算欲挖其祖父祖母的墳墓,真的喪心病狂,不過引起親友的不滿,國會議員等人亦不再支持他的惡行,接下来的預謀也就不成功。

        其實早期葬在馬來西亞的諸多先賢墳墓裡面的陪葬品並不是很值錢,因為厚葬風俗在東南亞不是很盛行,所以只有這些不務正業,貪婪小錢的不孝者才去做這種上對不起祖先,下對不起子孫的敗壞門風惡事。

 口述者:本文墓主的一位男孫,19864月,太平;林明(1939-2016),19875月,太平;黃亞九(1930-2001),19977月,太平。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文:李永球,2022年5月18日

2022年6月13日 星期一

杜榮和上刀梯


 

         太平市有座神廟每年都有慶祝一個神誕,慶典儀式熱鬧滾滾,通常有舉行上刀梯及過火(蹈火)儀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1945年後,該廟延聘本市金英教(民間法教)的吳金洪法師主持這些儀式。吳法師法力高強,在本市頗有名氣。

         吳金洪(1904-1970),祖籍廣東客家,早年投拜來自中國廣東惠州羅浮山金英教的陳飛龍法師,學習金英教的符咒,獲得其真傳,成為一名傳教師,收有多名徒弟,包括有國會議員、勞工局局長、怡保醫院書記長、多位軍警高級人員等等。二戰後,金洪獲得該廟延聘主持過火與上刀梯法事。火炭經過長時間的燃燒後,赤腳步行而過是會被灼燒受傷的,必須通過法師的高強法力來降火,使到過火者雙腳都安然無恙,才算是成功。刀梯也是一樣,刀梯上的每一把刀刃均是銳利無比,一個不小心則會皮開肉綻而流血,通過法師的法力來使到刀刃無法傷害皮肉才算成功。

        拿督杜榮和太平局紳(1899-1962)是太平市的聞人,祖籍福建同安縣馬鑾。他不僅是成功的商人及實業家,亦活躍於社會,舉凡政治教育或地緣宗教團體等等,均有他的參與。曾擔任聯邦立法議員、霹靂議會的議員(俗稱十二商)、太平市政局(市議會)議員、大英聯邦國會聯合會代表等等。政黨方面,是太平市馬華公會的主席,亦是太平福建會館會長、佛教會發起人兼信托員、太平華校(修齊和振華)合辦委員會主席團的五位主席之一、華聯中學董事長等等六十多個社團要職,也是恩德社與華人儉約社的發起人。先後榮膺英政府及馬來亞(今馬來西亞)政府的數個勛銜,如拿督、太平局紳、MCHCBEPJKJMN。篤信佛教,尤其南傳佛教。

          有一年,吳金洪在該廟裡的神誕主持上刀梯儀式時,就在那時候,杜榮和局紳忽然來到廟裡,他本來就輕視道教及民間信仰,看到上刀梯儀式,心裡感到不屑,就向吳金洪表示這只不過是“江湖訣”,刀刃都不銳利的,上刀梯當然不會受傷。說完也要上刀梯,金洪見其年邁,不允許他上,他更加不服,覺得都是造假騙人。金洪只好取來水果試給他看,一個個水果從刀刃上面放下,逐一迎刃而破開。榮和見狀,還是不服地表示那只是下面幾把鋒利,其他都是鈍的,說完就爬上刀梯,當他爬了第三把後,發現每一把都是鋒利無比,刀刀可以傷人皮肉,才感到害怕而退下來。

         吳金洪法力高強不是亂蓋的,早就名揚四海。杜榮和上刀梯,最後只是一場鬧劇而已。過後,杜局紳的兒子杜添福律師(金寶區前任國會議員),竟投拜在吳金洪的門下,成為其徒,世事難料,頗為耐人尋味!

         有座廟每年都請吳金洪主持過火上刀山儀式,某一年不再聘請他主持,那次該廟過火及上刀梯發生意外,多人上刀梯和過火時受傷,上刀梯者皮開肉綻,過火者嚴重灼燒。事後有人懷疑是吳氏施法術破壞之故,於是該廟一夥人怒氣沖沖找上他理論,吳金洪老神在在地反問他們:“你們何時過火上刀梯有跟我講嗎?既然沒跟我講,我怎知道你們在上刀梯和過火?我完全不知頭尾,當今出事了,全賴到我身上?”雙方爭執不休,在毫無証據之下,最後不歡而散。

         至於是什麽因素導致過火上刀梯受傷,是否就是吳氏施法破壞呢?讀者們自己去想吧!否勢,口述者也没說個清楚。

 

口述者:邱福坤(吳金洪的徒弟),1991811日,太平。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2年5月11日

2022年6月10日 星期五

蜜餞與燒豬


 

         華人在祭祀時,都會用到蜜餞這個供品。不過用得比較多及隆重的,當數福建與潮州兩大籍貫。蜜餞是什麼?就是果脯或是龍眼乾、紅棗、冬瓜糖等食品,以竹籤串成一串串,安插在一個木架上,再以紙花等做一番裝飾,成為一個重要的供品。

         蜜餞的木架稱為“餞盒”(峇峇及馬六甲一帶),也叫做蜜餞跤(跤=腳。北馬一帶)、攢盒。它是一個長方形木雕藝術品,上面有六個小孔(或三個)供插蜜餞的,前面或前後左右四面有著精湛的雕刻,通常是歷史人物或是神仙、瑞獸、花卉等等,底色為紅,雕像安金箔,中間題材處邊框塗綠色,或有安上貝殼碎片。另有一種長六角形(類似船形,通常只有五個小孔)的餞盒,雕刻更加精美,底色為黑,雕像安金箔,外有彩繪木盒蓋,打開後盒蓋可做為底座。

         以前北馬的糕餅商製造的蜜餞,會附上木製蜜餞跤,這些簡陋的架子全無雕刻,商家會附加若干收費(押底錢),用完了將蜜餞跤歸還商家,可拿回附加的收費。近年在北馬開始湧現紙皮組裝的蜜餞跤,用完即丟棄,愈來愈簡化了。

左為木瓜蜜餞,右為黃梨蜜餞



         正月初九天公誕祭祀時,一些地方完全沒用餞盒,通常所見是把蜜餞擺放在碗裡,沒了餞盒顯得簡陋,彷彿失去了民間藝術的靈魂。

         一般上蜜餞多採用果脯(醃製的水果)或者龍眼乾、紅棗、冬瓜糖(有彩色及白色兩種)、柿餅(剪切成小塊)、軟糖等食品。馬六甲峇峇卻採用木瓜及黃梨做的蜜餞。峇峇李潤添指出,採用木瓜雕割成花卉形狀(形狀常見的是螃蟹或鳥兩種),最下層則是雕成白蘭花(bunga cempaka),再加小果脯點綴;也有黃梨(鳳梨)雕切成一些簡單形狀的蜜餞,配合紅棗點綴,這些雕好的蜜餞都要泡浸甜糖水保鮮,以竹籤串過,插在餞盒上。

         蜜餞得以鮮花或紙花、塑料花做裝飾。有些是剪“春花”插在上端,各地的春花款式略不同。一些是以橙或蓮霧雕切為花卉,搭配在蜜餞之間。顯現出百花齊放的美術效果。

         通常蜜餞用於民間祭祀,諸如神廟的神誕,廟裡所有神明各有一架,今一些神廟簡化到只有天公而已。家裡神誕也可供奉蜜餞,尤其峇峇人家更是喜愛,新年期間給每個神明與祖先都供上餞盒,有大小之分,通常灶君、地主公等是供上三孔小餞盒。而一般的華人家庭反而少見。天公誕更加不用說,蜜餞是主要供品之一。至於喪禮上蜜餞也是主要祭品之一,不過其裝飾不得採用紅色,而是白色。

         古早時的北馬風俗,喪府主家必須供上蜜餞(裝飾白色剪紙花)。親戚朋友祭奠的祭品是:三牲、茶酒、蜜餞、水果、糕粿(麵龜〔枕頭龜〕為主),蜜餞的裝飾紅色,以示與喪府有別。致祭後,喪府得回禮——發粿、紅圓、一對紅燭,供他們取回家祭祀家裡神明,並將他們的祭品包括蜜餞送還之,這個儀式叫做“送還蜜餞”(福建話)。



         當今北馬喪禮的親友祭品簡化很多,通常所見是水果鮮花做成的禮籃,或是單單麵龜,沒了三牲、茶酒及蜜餞等。這顯然是受到了西方風俗的影響而採用鮮花,實際上華人祭祖是不用鮮花的。無法渡,西風壓倒東風矣。約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親友逐漸沒用三牲奠祭,民間就規定可以不必蜜餞,於是蜜餞逐步退出了北馬的喪禮圈子,甚至連主家的白蜜餞也消失了。

         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福建人就接受了喪禮的三牲採用燒豬。當六七十年代,親友逐漸不再用牲醴及燒豬時,民間就取消了蜜餞。於是乎“無拜燒豬就免蜜餞”這個說法,就在北馬盛行起來。後來甚至波及天公誕也有這個說法:“拜天公沒燒豬就不必拜蜜餞”。實際上,蜜餞與牲醴(燒豬)毫無瓜葛,有否燒豬都可以採用蜜餞,即使是拜素,蜜餞也是可以用來祭祀的。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文:李永球,圖:李潤添,吳君、李永球,2022年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