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水(買水) |
所謂大殮,就是人死後經過小殮守屍一夜(古代通常是守屍三天)後,翌日將遺體搬入棺材的儀式,逝者的至親都要到場親視大殮之禮。
一般大殮的儀式是:接棺、乞火灰、乞水、沐浴、辭生、入殮、含殮、釘棺。
接棺:棺材運到家門口時,孝眷們都得跪接棺材,並焚化金銀紙錢。
乞火灰:以前因為棺材的防漏系統差,所以須放入火灰或茶葉、火炭等吸取屍體的水份。孝眷們到鄰居門口處,跪向鄰居乞討火灰,鄰居見狀即從火爐取出灰燼給他們,這些灰燼都得放入棺底裡。負責的殯儀工人在放入火灰時須念好話:“火灰風風煙,子孫買厝大大間”。(專訪溫鑽華,1999年4月8日,太平)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此俗逐漸消失殆盡。現在的防漏功夫做得很好,已經不需要用到火灰,
乞水(或叫買水):以前孝眷到井裡、河裡或公共水龍頭向水神乞取水來給逝者沐浴,取了水後得投下兩枚銅錢,意為向水神買水。(專訪溫鑽華,同上)現在改由孝眷直接取了自來水,向天(水神)下跪行乞水儀式。
《中國風俗辭典》(260頁):“人死後,孝子戴三梁冠,披麻,提一個盛水用具,後隨一人執傘遮蓋,前往河邊。先投一文錢於河中,後取水,提回家中給死者沐身。”
沐浴:就是“乞水”的水給逝者沐浴淨身。每一位孝眷輪流為逝者沐浴,由殯儀工人在旁協助,他以毛巾一面做出洗淨的動作,一面念出吉祥的詞句。一般是“您的兒子(或其他親人)給您洗身,洗清清,好去見祖先,您得保庇子孫出頭代代出貴人”。(專訪溫鑽華,同上)以前,沐浴是在小殮前穿壽衣之前進行,現在多在大殮時才進行沐浴儀式。
爲遺體沐浴是古俗,包括以洗米水給遺體洗頭修甲剪鬚等等。《禮記•喪大記第二十二》就記載古代上層社會的浴屍儀式:“管人汲……授禦者。禦者入浴。小臣四人抗衾,禦者二人浴……如它日。小臣爪足……”(掌管房舍的管人用汲水瓶從井裡打上水來……把汲水瓶交給侍者。侍者捧瓶穿堂入室,爲死者洗身。小臣四人站在屍床的四角,各持蓋屍被子的一角高舉,另外兩名侍者擦洗屍身……就如同往日洗澡一樣。小臣爲死者修腳趾甲……)【1】
辭生:乃逝者入棺之前,在陽間所吃的最後一餐,代表與親人告別。以前得準備十二種菜餚及飯酒茶等,現在只是簡單幾樣。不過一定要有一隻雞,雞斬成一半,殯儀工人代說“您(逝者)飼我們(孝眷)大,我們飼您老”,又說“您好頭,我們好尾”,就把雞的後半部取到家後給孝眷們吃。然後孝眷們輪流給逝者做出餵飯的動作,殯儀工人得念出好話,如:“您的兒子(或其他親人)餵你吃飯、喝酒等,給您吃飽飽,好去見祖先,您得保庇子孫事業順利代代興”。(專訪溫鑽華,同上)傳統觀念認爲人逝世後,靈魂是上升到祖先的世界,並與祖先同在一起。
劉浩然著《閩南僑鄉風情錄》(77頁):“……死者面前擺上一塊小几或長凳,上面擺列五色果點,或備十二碗菜餚,並點香請死者享用,此俗稱爲‘辭生’……”;林明義主編《台灣冠婚葬祭家禮全書》(180頁):“……死者在陽間所吃的最後一餐,代表與世人告別,和‘食酒婚桌’一樣有十二種料理,依舊由‘好命人’裝出挾菜的動作,口中並說好話……”以前,沐浴及辭生都在小殮時進行,現在改在大殮一起料理了。
(未完待續)
【1】王文錦譯解《禮記譯解》下,641-642頁。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2年5月25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