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6日 星期二

南北馬的香餅

南馬香餅,皮軟餡香

檳城香餅,烏糖為餡


         一提起香餅,大家想到的是什麼樣的餅?在霹靂太平,香餅有著千層皮,內餡是麥芽糖等。不過在南馬及北馬檳城,這可不是香餅,當地的香餅是另一種餅乾。一個“香餅”名字,卻是三種不一樣的餅乾,真的令人混淆,傻傻分不清楚。

         太平的香餅,也叫做馬蹄酥。黃種成、楊紀波、范壽春、芳佳味編著《廈門傳統美食·馬蹄酥》:“馬蹄酥,雅名‘含香餅’。是廈門、泉州聞名的佳點,同安的馬蹄酥最為著名。馬蹄酥原為唐代宮廷食品。相傳唐王李世民的原配夫人長孫皇后回家鄉陝西省親時,攜帶馬蹄酥作為隨身禮物。鄉親們嘗後讚歎不已,經皇后同意,娘家派一心靈手巧的人,向隨行御廚學到製作此佳點點工藝。後來傳入民間,唐代開闢閩疆,這種宮廷佳點隨南下人員傳入閩南。馬蹄酥製作時將餅貼在豎爐上烘烤,餅呈馬蹄形,故稱。清代詩人方珪就寫過‘乍經而起還留蹟,不踏花歸亦自香’讚美馬蹄酥的詩句……它的原料是麵粉、白糖、麥芽、豬油,分酥皮餡等製作工序,揉合後貼在豎爐壁上烘烤。這種餅酥脆餡甜,開水沖泡後體積膨脹,所以也叫‘泡餅’。”由此可知,馬蹄酥也叫做含香餅。

太平、怡保、吉隆坡等地的香餅,原名叫做馬蹄酥


         檳城的香餅,其外形類似豆沙餅,內餡是黑糖。太平勤香頭家汪永平說,香餅的皮屬於千層皮,即以油皮混上酥皮做成。油皮——麵粉、蔥油、糖及水混合搓成;酥皮——麵粉及油混合搓成;然後油皮酥皮再多次重疊,經過減酥即成千層皮。內餡成分是黑糖、麥芽、椰糖與麵粉,先以黑糖水煮,後放麥芽及麵粉攪拌即成。他經過改良,出產的香餅不再是千層皮,而是單層皮。他說太平的香餅,其實正名是“馬蹄酥”。不僅太平將馬蹄酥叫做香餅,甚至傳播到怡保、吉隆坡等地也是採用這個名稱。而檳城香餅在太平被叫做“烏糖餅”。

         至於南馬馬六甲、森美蘭及柔佛的香餅,則是永春香餅。馬六甲一家香餅的包裝紙寫著成分:麵粉40%、油20%、花生30%、水3%、鹽2%、蔥頭5%。而福建永春原鄉的香餅成分:皮——精麵粉、菜籽油及少量白糖攪拌而成,餡料是糯米粉、白糖、金橘、冬瓜及蔥頭油等攪拌而成,皮與餡按13比例搭配。所以永春香餅是皮薄餡多,馬來西亞的皮較厚一些。

         檳城與南馬的香餅是完全不一樣的餅乾,餅皮餡料更是迥異,外形也不同。因此,南北馬不一樣的香餅,加上太平與中馬將馬蹄酥稱為香餅,的確引起混淆。比較適合是平怡隆等地的香餅,用回馬蹄酥,而南北的香餅,檳城可稱為“烏糖香餅”,南馬則叫做“永春香餅”,如此分別就明朗化,當然各地依然可採用當地名稱。

         馬蹄酥傳到東南亞歷史頗久,馬來半島在清朝末年就有餅家生產馬蹄酥,而印尼則由福建船運過去,以清朝光緒年間做背景的繪圖閩南語長篇小說《夢棋緣》裡描述印尼馬蹄酥的情節:“……叫伙計:‘泡普洱!另外,有同安縣馬蹄酥餅也無?’伙計說:‘人客,馬蹄酥餅冬天才有。南洋水路遠,若是天時熱,酥餅運到,容易變味不好喫。本地精製的綠豆糕,土豆仁糕,好不好?’翁允吉說:‘先用碟仔揀幾塊來喫看,好喫再叫。’伙計進去了。鄰座有一個汕頭人好奇地問:‘馬蹄也會做餅喫是不是?’翁允吉笑著說:‘朋友,不是啦。是麵粉麥芽糖做的酥餅,手藝特殊,非常好喫,圓圓扁扁像馬蹄底那麼大,所以號做馬蹄酥。’汕頭人頷首微笑回過頭去,阿戇伯亦笑著說:‘講起咱閩南最出名的馬蹄酥,我就想起你們蚶洲人許瑤洲一個極有趣味的故事。許瑤洲是本朝五年的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某一回上北京,帶了馬蹄酥做禮物去送伊的鄉前輩。另日,剛好伊的上司找那個鄉前輩坐,喫著餅,大大稱讚好喫,問是哪裡來?鄉前輩直講是許瑤洲所送。想不到,這個上司竟然銜恨,怪許瑤洲這樣好喫的餅,因何送別人不送伊!到了年終大考,許瑤洲的詩內有一字失檢,於是藉故罷去許瑤洲的館職。後來許瑤洲有一首自嘲詩,詩中有『莫教糕字負劉郎』一句,就是指這一樁怪事咧!哈哈!’”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2年3月23日

2022年4月19日 星期二

小人可以打嗎?



 

         每年驚蟄日(公曆3567)我國各地許多神廟都有“祭虎爺(白虎),打小人”的習俗,除了西馬,東馬也很盛行,而各地打小人的風俗又略有不同,呈現百花齊放的色彩。

         民間說法驚蟄日乃虎爺(白虎)開口的日子,祭之避免它出來傷人,當天進行祭祀虎爺及打小人特別有效。祭虎爺打小人乃廣府民間風俗,通過打之以消除陷害自己的小人,以使事業上更加平坦順利。幾乎大部分的人在一生當中多多少少會遭到小人陷害,這些害人不淺的小人會帶來事業上的不順與災禍,當然除之為快。

         打小人用的是“虎爺腳”(或叫虎爺經等等),那是一套紙做的祭物。整個儀式流程(每個地方的流程略有不同)是先祭拜虎爺,再以肥肉、鴨蛋、豆乾等供獻虎爺,接著是灸“吉紙”,紙上面印刷了許多凶神惡煞與破壞性強的動物、煙花美人等等,把不好的全部以線香灸燒,只留下當年太歲、吉神與土地公,接著是打小人,以鞋子木屐等擊打白色紙剪成的小人圖形,通常有兩種形式,一是僅是毆打,一種是連帶語言詛咒的毆打。打小人可以事前預防性的進行,無指定的對象,也可指定某個人來打。最後是把貴人祿馬貼在牆上。

        近年來,某宗教宣傳不鼓勵人家“打小人”,主要是說冤冤相報何時了,冤家宜解不宜結,會造成因果報應,打了小人會造業,甚至說,講壞話者包括我們身邊的至親,打小人也將至親打了云云。因此近幾年開始看到一些神廟,只為信眾拜虎爺,然後灸吉紙,不再進行以鞋子等物打小人的儀式。

         打小人屬於民間習俗,本來與宗教無關,若將之與宗教的理論拉在一起談,這就是牛頭強套馬嘴,歪解就會引起誤導。既然是民間習俗,應當以民俗角度來詮釋,如此才不至於偏頗。請大家尊重廣府風俗,不要以本身的宗教理論來批判它!

         打小人在港澳非常盛行,許多專業拜神婆為群眾服務,打小人時口中念念有詞:“打你的小人頭,打到有氣無得透;打你的小人手,打到你有眼都唔識偷……”,打過後又祝福此後行好運、貴人扶持、事業順利等等。一些專家認為打小人求的是心理的慰藉,並不算是惡毒的詛咒。

         小人心毒險惡,欲置人於死地。我們必須面對生活,無論是從商還是工作,都希望一切順利,若遭到小人陷害,危害可大可小。打小人就是幫助我們驅除小人的一種民間習俗,姑且不論是否有功效,最重要的是即刻消除我們的壓力及怨恨。



        環境壓力會造成精神病或其他疾病,當面對著小人陷害的困境時,壓力就會產生,甚至會激活癌細胞或消極悲觀,通過打小人,就是一種疏通減壓的渠道。日本的大公司會設有一間房間,裡面擺著數位上司的偶像,當面對上司給予的壓力時,可以到房間內毆打有關上司的偶像發洩,這種情況與打小人具有同工異曲之效。所以打小人只不過是發洩怨恨與壓力,至於詛咒對方的言語,雖然具有惡毒性,但也是在發洩壓力,這是人的常情。所以,無論是不詛咒的打或連帶語言詛咒的打,均是為了發洩不滿的情緒。小人當然是指惡毒的外人,至親當然不是小人,所以打小人的對象是不包括至親在內的。

         通過打小人,除了發洩心裡的壓力怨恨,以及祈求貴人扶持事業順利外,背後教育是在告訴我們,大家都要做人家的“貴人”,不要去做“小人”。貴人是被人們高高貼在牆上尊崇,小人被踩低在地上狠狠被毆打。所以,你還要做小人嗎?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2年3月16日

2022年4月11日 星期一

鴉片與咖啡


 

         十九世紀中葉,英國紅毛人做出鴉片售賣給中國,中國人因此染上抽鴉片惡習,導致國力衰弱不堪,百年來受盡外國的欺負及恥辱。吸食鴉片不僅會上癮,也會導致身體虛弱,甚至早亡。但華人民間還是有人相信鴉片是一種藥(藥王),以為能夠延長性命,甚至強身健體。

         黃阿生(1955年生),太平人,少失怙恃,少年時就外出工作。1967年在太平東方街“華通”咖啡店工作,月薪十五元,早上六點到十二點,再從下午六點做到十二點,吃住老闆全包,負責一切工作,包括泡咖啡、賣麵、炒粿條等等,甚至捧咖啡及餐食到附近的商店及華團組織去。

         1969年,轉到太平橫街一豬腸粉攤捧餐及洗碗碟,時間從早六點到十一點,包吃早午兩餐,老闆也提供在其家住宿。收攤回到老闆家,還得協助切芋頭等工作,一個星期切小蔥頭一次,並幫忙炸油蔥,一次二十斤。老闆除了售賣豬腸粉,也售賣稀粥(飯粒稀少的米湯粥水。相當於福建話的——泔am),一碟豬腸粉售價一角錢,加芋頭糕兩角錢,大碟的三角錢,工作之間,他得不停踏腳車往老闆住家載豬腸粉到攤口,熱騰騰的顧客極為喜歡吃。每週工作七日,一年只有三天假期,即年初一至初三,月薪十五元。

         中午工作完畢,洗澡吃飯後又趕到戲院街“南成”咖啡店工作,從一點做到六點,幫店裡捧咖啡、洗杯碟、掃地、抹桌等等。一週工作七日,一年假期僅一日即年初一,月薪十五元。

         咖啡店的後面有家麵廠“東發”,裡面附設有鴉片間,有兩位年紀大的服務者,他們負責幫人家吸鴉片工作,即把一小粒鴉片放在煤油燈上燒烤到起泡,再塞進鴉片槍管的小洞口,交給躺在鴉片鋪上的“鴉片先”(福建話:鴉片先生的縮略),鴉片先繼續放在火上燒,隨即一口氣抽吸入腹中,他們的一口氣非常持久,吸到盡了喝一口咖啡,再小睡一下,這種睡眠叫做“鴉片瞇”(福建話)。服務者也吸鴉片但因為沒錢,只能吸便宜的“鴉片屎”,若是女性的服務者,就稱為“鴉片旦”。一般上鴉片先認為吸鴉片後喉嚨乾燥,必須喝加了牛油(butter)的咖啡來潤喉,又有說吸鴉片者體瘦少油,咖啡牛油可補充油脂。

         在吸鴉片之前,鴉片先會先點一杯“咖啡加牛油”,他們的咖啡泡得非常非常濃厚,那時候一杯咖啡烏十五分,咖啡(加煉奶)25分,咖啡加牛油大約35分或四角錢。雖然他們的咖啡極為濃厚,但都沒加錢,與其他咖啡同樣價格。

         鴉片先中有一位佛教出家人,此和尚每天下午三四點一定報到,其汽車停在咖啡店前,直接走進店裡再從後門走出前往鴉片間,他到咖啡店時,精神不佳,點了咖啡急匆匆往鴉片間走去,出來時就精神百倍了。他之吸鴉片,據說是患上疾病,人們認為吸鴉片可以延年益壽,於是他就染上此惡習。

         有一次有人捉了一隻松鼠關在籠子裡,鴉片先每天對牠吞雲吐霧噴氣,一段時期後把牠放生,結果不久後松鼠全身顫抖回到鴉片間來,接著是每一天下午會回來接受鴉片先到噴氣,可見鴉片癮不是容易戒除的。

         黃阿生每天都捧咖啡到鴉片間,見識了人生百態,富者吸鴉片是希望延年益壽,他們吸的是上等鴉片膏,通常吸不多,所以面龐紅潤,身體不瘦。窮者吸鴉片屎,又吸過量,身體瘦弱。當今,南成咖啡店與東發麵廠均已不在,鴉片間亦不存在,這些往事都成了趣味的回憶。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2年3月9日

2022年4月4日 星期一

食頭牙捻嘴鬚還是面憂憂?

         二月初二是頭牙,十二月十六是尾牙。所謂“牙”,乃古代的“牙祭”。《中國風俗辭典》云:“舊時漢族商業風俗。流行於長江流域、沿海各城鎮等廣大地區。(1)明代以來商業店鋪、手工作坊,每月初二、十六兩日對店員、徒工優待,給與肉食。此肉餚稱‘牙祭肉’,食此飯菜叫‘牙祭’。《儒林外史》中就提到吃牙祭之俗。沿江一些地區亦稱‘打牙祭’。(2)一種定期祭神儀式。在牙祭日店鋪、作坊對財神或祖師神,商人家庭對財神和灶王等都要祭祀。在天津,每逢牙祭日晚飯時分,專有小販走街串巷,叫賣供神的豆製品……”

         在馬來西亞,人們熱鬧慶祝十二月十六的尾牙,至於頭牙的日期有些混淆,多數在二月初二,那也是福德正神(大伯公)的神誕日。

         曾經向溫鑽華女士(已故。太平)調查訪問,她以福建話唸出的做牙俗語:“食頭牙面憂憂,食尾牙捻嘴鬚。”(吃頭牙時,憂愁滿面;吃尾牙時,高興捻著鬍鬚。)其解釋說,古代做長工的奴僕,一年裡最重要的假期是新年,在尾牙時,主人請大家吃一頓豐富的餐食,這些做長工的奴僕心情歡愉,因為吃過尾牙後繼續工作到年底就可回家過年,所以“食尾牙捻嘴鬚”。過了正月十五回到主人家開工,二月初二時,主人又宴請頭牙餐,這時候奴僕們心情低落,面容憂愁,因為又得繼續工作到年底才能回家與家人過新年了。

         當我向台灣與福建閩南朋友談及此俗語時,他們都不認同,覺得應該是倒反才對:“食頭牙捻嘴鬚,食尾牙面憂憂。”。他們的解說是,吃尾牙時,擔心被老闆解僱,所以內心憂愁不已;吃頭牙時,就沒了此擔憂,所以興高采烈放心地吃了。因為古時候老闆會在年底尾牙宴時辭退懶惰不稱職的工人。

         劉浩然著《閩南僑鄉風情錄》:“尾牙這一天,普遍有供奉土地公和門口公之俗,而城鄉店家行交商號,均要以豐盛三牲禮品孝敬土地公,焚香點燭,祈求明年生意興隆,然後燒金紙冥幣,燃放鞭炮。入夜以後,東家設宴款待伙計,以酬謝伙計們一年之辛勞。大家紛紛入席,豐盛菜餚也已擺出,但此時所有伙計,面對豐盛宴席,卻毫無歡顏喜色,反而更高提心吊膽,惴惴不安,大家睜開雙眼,注視著東家手中所提到酒壺,究竟今晚要為誰斟這頭杯酒,只見東家臉上露出笑容,提起酒壺,慢慢地朝著某一個伙計面前的酒杯,將就慢慢斟下,此時那個伙計頓時垂頭喪氣……原來這一杯頭斟酒,東家為他先斟,就表示明年不再僱用他了……故俗諺有云:‘尾牙無好頓’……後來改用出金雞之法,這道‘金雞’待酒席臨近結束時才端出,而由頭家親自接上擺上桌面,雞頭對準誰,就表示明年不再僱用他了。”洪進鋒著《台灣民俗之旅》:“做生意的人非常重視這一天,且工商界循例要來一次祭拜‘門口土地公及地基主’的,感謝祂們一年來的庇佑……尾牙有一則趣味的傳說,做老闆的在這一天要擺酒席,宴請員工,其中有一道‘全雞’的菜餚,如果雞頭對準那一位員工,則表示店東要炒他的魷魚,要他過年後走路,而座中被雞頭對準的人,也心裡有數,吃過宴席後,乖乖地捲鋪蓋走路……”

          頭牙和尾牙與工人的心情,竟然有兩種迥異的俗語,到底孰是孰非?事實上這不是對於錯的問題,而是時代環境之故,上述溫女士提及的是古代做長工的奴僕,而台灣與閩南提到的則是比較後期的普通員工。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 :李永球,2022年3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