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4日 星期一

食頭牙捻嘴鬚還是面憂憂?

         二月初二是頭牙,十二月十六是尾牙。所謂“牙”,乃古代的“牙祭”。《中國風俗辭典》云:“舊時漢族商業風俗。流行於長江流域、沿海各城鎮等廣大地區。(1)明代以來商業店鋪、手工作坊,每月初二、十六兩日對店員、徒工優待,給與肉食。此肉餚稱‘牙祭肉’,食此飯菜叫‘牙祭’。《儒林外史》中就提到吃牙祭之俗。沿江一些地區亦稱‘打牙祭’。(2)一種定期祭神儀式。在牙祭日店鋪、作坊對財神或祖師神,商人家庭對財神和灶王等都要祭祀。在天津,每逢牙祭日晚飯時分,專有小販走街串巷,叫賣供神的豆製品……”

         在馬來西亞,人們熱鬧慶祝十二月十六的尾牙,至於頭牙的日期有些混淆,多數在二月初二,那也是福德正神(大伯公)的神誕日。

         曾經向溫鑽華女士(已故。太平)調查訪問,她以福建話唸出的做牙俗語:“食頭牙面憂憂,食尾牙捻嘴鬚。”(吃頭牙時,憂愁滿面;吃尾牙時,高興捻著鬍鬚。)其解釋說,古代做長工的奴僕,一年裡最重要的假期是新年,在尾牙時,主人請大家吃一頓豐富的餐食,這些做長工的奴僕心情歡愉,因為吃過尾牙後繼續工作到年底就可回家過年,所以“食尾牙捻嘴鬚”。過了正月十五回到主人家開工,二月初二時,主人又宴請頭牙餐,這時候奴僕們心情低落,面容憂愁,因為又得繼續工作到年底才能回家與家人過新年了。

         當我向台灣與福建閩南朋友談及此俗語時,他們都不認同,覺得應該是倒反才對:“食頭牙捻嘴鬚,食尾牙面憂憂。”。他們的解說是,吃尾牙時,擔心被老闆解僱,所以內心憂愁不已;吃頭牙時,就沒了此擔憂,所以興高采烈放心地吃了。因為古時候老闆會在年底尾牙宴時辭退懶惰不稱職的工人。

         劉浩然著《閩南僑鄉風情錄》:“尾牙這一天,普遍有供奉土地公和門口公之俗,而城鄉店家行交商號,均要以豐盛三牲禮品孝敬土地公,焚香點燭,祈求明年生意興隆,然後燒金紙冥幣,燃放鞭炮。入夜以後,東家設宴款待伙計,以酬謝伙計們一年之辛勞。大家紛紛入席,豐盛菜餚也已擺出,但此時所有伙計,面對豐盛宴席,卻毫無歡顏喜色,反而更高提心吊膽,惴惴不安,大家睜開雙眼,注視著東家手中所提到酒壺,究竟今晚要為誰斟這頭杯酒,只見東家臉上露出笑容,提起酒壺,慢慢地朝著某一個伙計面前的酒杯,將就慢慢斟下,此時那個伙計頓時垂頭喪氣……原來這一杯頭斟酒,東家為他先斟,就表示明年不再僱用他了……故俗諺有云:‘尾牙無好頓’……後來改用出金雞之法,這道‘金雞’待酒席臨近結束時才端出,而由頭家親自接上擺上桌面,雞頭對準誰,就表示明年不再僱用他了。”洪進鋒著《台灣民俗之旅》:“做生意的人非常重視這一天,且工商界循例要來一次祭拜‘門口土地公及地基主’的,感謝祂們一年來的庇佑……尾牙有一則趣味的傳說,做老闆的在這一天要擺酒席,宴請員工,其中有一道‘全雞’的菜餚,如果雞頭對準那一位員工,則表示店東要炒他的魷魚,要他過年後走路,而座中被雞頭對準的人,也心裡有數,吃過宴席後,乖乖地捲鋪蓋走路……”

          頭牙和尾牙與工人的心情,竟然有兩種迥異的俗語,到底孰是孰非?事實上這不是對於錯的問題,而是時代環境之故,上述溫女士提及的是古代做長工的奴僕,而台灣與閩南提到的則是比較後期的普通員工。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 :李永球,2022年3月2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