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3日 星期六

匙仔糋捲大麵


 

         霹靂瓜拉古樓、對面港及瓜拉牛拉漁村,有一種小食“匙仔糋”(si-a-tsinn。被訛寫為西仔炸),名聞遐邇,近年來隨著當地人外移也逐漸傳播到其他地方。當地華裔以祖籍福建同安縣為多,古樓多王姓,牛拉多陳姓。王姓祖籍是同安珩山(今集美後溪鎮)。

         傳聞匙仔糋是一個叫做“西仔”的當地婦女發明的,故稱西仔炸,此乃不實之說。蓋因“西”福建話不讀si,而是se(文讀)或sai(白讀),si是受到華語影響而有的俗讀音。福建話的“匙”,指煎匙(鍋鏟)或鐵板匙(圓形平面鐵板匙),“糋tsinn”(油炸)通常被俗寫為炸,糋放在食物名詞前作動詞用,名詞後多作名詞。匙仔糋就是以匙仔油炸的食品。若是以糋匙來炸,會有點方形。圓杓子(福建採用鐵板匙,我國則為大的圓杓)則呈圓形狀。在福建安溪、同安等看過匙仔糋被寫作“勺仔煎”、“匙仔炸”。


         古樓王醫師稱,匙仔糋乃源自中國福建同安原鄉的食品。祖鄉的匙仔糋是以蠔(海蠣)、高麗菜、青蔥、韭菜,混上麵粉調成糊狀,放進鐵板匙油炸而成,吃法是以大麵(熟麵,或叫做黃麵)捲繞著匙仔糋來吃,稱為“匙仔糋配大麵”(也有不捲熟麵吃)。匙仔糋是煎炸的,會有熱氣,配上含鹼性的熟麵會降熱氣,也更會飽腹。除了古樓,檳城姓陳橋也有一家是有配上捲大麵吃的。匙仔糋在泉州與台灣稱為“蠔”或“蠔仔韭菜糋”。古樓的匙仔糋成分是蝦、韭菜、番葛(豆薯、涼薯、沙葛)或有豆芽。古早時不用蝦,而是“蟶”,那時候少散蠔,卻盛產蟶,後來蟶逐漸少,曾經一度有用過“蚶”,最後一律採用蝦。古樓的吃法也是配大麵,至於辣椒醬則是蒜頭與辣椒搗碎,經過長時間爆香後加糖,或加點醋,味道甜辣兼酸。若是蠔或蟶,就把蔬菜與麵粉糊將之包住油炸,不宜露出油炸而硬化又韌。而蝦則宜露出油炸,如此反而香脆可口。

  


       他說,古樓有座“聖果院”,主祀保生大帝,中國福建原鄉也有聖果院,亦是奉祀保生大帝。兩地風俗有以匙仔糋及大麵一起供奉聖果院大帝爺,祀畢就取匙仔糋捲大麵來吃,數塊下肚就飽腹了。三四十年前,古樓有許多小孩在賣匙仔糋,在他五六年級時(約三十年前)也曾賣過。鄰居有人專做匙仔糋,他就向其“割貨”來賣,一塊可賺取五分錢。通常先拿五十塊匙仔糋,擺在菜籃裡。然後沿街串巷步行去賣,以福建話大聲叫賣:“賣匙仔糋大麵、賣匙仔糋大麵,匙仔糋配大麵,食濟會破病,無食會流濞”,極為順口押韻,生動有趣,沒吃它會流鼻涕(垂涎三尺),吃過多則會生病,蓋因煎炸食物的確易於導致發熱氣生病。

         《廈門傳統美食》的“蠔茶炸”(茶即的俗寫)有詳細的描述:“蠔茶炸又稱海蠣炸。是廈門大眾化的傳統小吃,採用海蠣肉、清粉、麵粉、青蔥或青蒜、高麗菜、花生油、花生仁為原料。盆裡倒入清水,調入少量精鹽拌勻,再倒入清粉、麵粉拌成漿,再放入蔥珠或青蒜珠,高麗菜丁。拌勻,將菜漿勺入蘸有熱油的鐵瓢,放入海蠣肉,再填入菜漿,放鍋裡炸熟即成。吃時上蘸蒜泥、辣椒醬、芫荽等佐料,香酥可口。”

匙仔糋油炸後熱氣騰騰

         福建原鄉與古樓的匙仔糋成分存有一些異同,乃無可厚非之事,但它們還是屬於同源的食品,只不過傳到馬來西亞後因地制宜,某些成分因而量體裁衣有了變更。無論如何,匙仔糋捲大麵吃法兩地依然保持迄今,極為罕見的飲食方式。我在古樓曾經試過捲大麵吃,果然有點退去匙仔糋的油炸熱氣之效。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2年6月22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