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6日 星期一

古早時吃包為何要剝皮?


 

        大家吃包有剝皮嗎?常見有剝皮也有不剝皮的。但在早期社會一般人都會剝皮才吃,為什麼呢?

        包,是中國人古代就有的糕粿食品,有內餡的才是包。成分是麵粉、酵母、白糖、油、鹼水混合之後,再將餡料包進麵皮裡包好,上面或有折疊紋或是光溜溜的,下面以紙張或葉子墊底,經過一段時間發酵後,放進蒸爐裡蒸熟。

         古時候的人吃包多數剝皮,主要原因有幾個:第一、蒼蠅沾染包皮。以前家家戶戶都是糞桶廁所,糞桶沒蓋,街道上常見貓狗動物大便,孩童也是大便在水溝等處,,還有人們隨地吐痰,這些排泄物蒼蠅最喜歡去沾,當蒼蠅的腳沾黏這些東西後,又再飛到食物上沾染,不僅噁心不衛生,也容易傳染疾病,包在做好後待發酵時,通常引來蒼蠅沾染,所以包皮必須剝掉吃,才衛生安全。第二、當包蒸熟後售賣時,工人以手拿包給顧客,可能手有骯髒不清潔,所以先剝皮再吃,就將被手觸碰的皮剝掉了,吃下去也覺得清潔。第三、古早的麵粉較黃色,不似當今麵粉的潔白,又因為鹼水之故,做出來的包偏向黃色。為了使到包皮變得白色,蒸的時候以一小碗放上燃燒著的火炭,再撒些硫磺進去煙熏,再蓋上鍋蓋,經過硫磺煙熏的包,每一粒都潔白漂亮。可是民間傳言熏過硫磺的包有毒,吃了對身體不好云云,所以必須先剝包皮才吃,目前還有極少數人家有採用硫磺煙熏。第四、古時候做好了包,在發酵期間,因為太陽及風的影響下,水份會蒸發失去一部分,如此會導致包皮硬化一些,須在蒸之前灑些水給包皮吸取水份,這樣則包皮會較為軟化可口,灑水動作有點麻煩,古時候茶樓的包點師傅是口含清水噴灑之,所以人們都互相告知,連包皮吃下就會吃到他們的口水唾液,最好是剝皮才吃。

         為何現代人做包都不灑水呢?現代的發酵多數採用新式紅毛國家的酵母,做法與古代大相徑庭,所以都不再灑水了,若有灑水,當今也有手按動的噴霧器,噴出的水均勻又細小,方便多了。

         無獨有偶,在繪圖閩南語小說《夢棋緣》裡也有一段描述百年前,印尼的福建人餐館烹飪的特殊情節:“阿能師把半隻斬塊肥嫩嫩白皙皙的雞肉往鍋裡一倒,鐵煎匙三翻四攪,鍋中火熄煙起;口含紹興酒望雞肉噴灑,雞肉香氣四溢;下了些許食鹽,少量醬油,細切薑絲,又撥攪三數秒鐘,便快大功告成……”

         古早時,好像很喜歡口含液體來處理食物,他們相信如此處理過的食物特別美味。將紹興酒倒下去或口含噴灑有何不同?這個當然不好回答,一些人認為倒進去不均勻,口含噴灑不僅均勻,而是噴灑在鍋裡冒出熱煙氣,食物更加美味。這種烹飪方式當然不衛生,實在令人難於接受,若在當今社會就會被投訴,可能遭到有關部門的檢舉。

         古時候烹飪或做糕等食品,很多動作是當今的人無法接受或覺得莫名其妙的。比如以腳踏壓糕粿、以腳搓麵粉團等等,現今的一些國家地方還保留這種傳統做法。

         如今各種食品必須符合衛生條件,所以製作包時,雖然也有經過發酵一段時間,但不再口含清水噴灑了。而茶樓售賣的包,是放在有蓋蒸籠長時間蒸熱,通常會以夾子夾取,極少用手拿了。若是小販售賣冷卻的包,通常是以塑料袋包裝好,以避免蒼蠅的沾染。

         綜合而言,剝包皮才吃是因為衛生清潔的問題。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2年4月13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