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常見的米糕,各有兩粒紅棗及龍眼乾 |
北馬福建人有一種糕粿——米糕,是以糯米浸水後蒸熟,再以椰漿(椰子奶)及白糖炒成粘稠狀,可做成小盤(以小盤子墊底)上面插上紅棗、龍眼乾粒或紅雞蛋,或做成大盤再切割成一塊塊菱形狀。於華人民間信仰及多項風俗習慣裡頭,都可見到它,可見其之重要地位。
福建人的婚禮上“做三日”,新婚夫婦回娘家拜見女家父母親人,女婿帶了禮物過去,女家回禮為:米糕、豬腳、雞、豆沙餅等。米糕兩小盤,一盤畫紅色圓圈,一盤插蓮蕉花(美人蕉的花,有紅、黃等色,採用紅色的),後一盤用於拜“床母”神,過後夫妻得吃下此盤米糕。俗語說“插蓮蕉,生膦鳥”,蓮蕉諧音福建話的膦鳥(男性性器官),寓意生男孩,這是古代重男輕女的遺風。當今做三日已經難見到這些習俗了。(專訪溫鑽華〔1932-2013〕,太平,1990年4月16日)
喪禮上也有米糕,不過是切成菱形小塊的,共十二塊為一盤,喪禮上通常採用七式粿(七種喪事的糕粿),白色米糕是其一。
民間信仰裡的神誕“補運”,米糕是主要角色。清朝繪圖閩南語長篇小說《夢棋緣》:“二月十九日是觀音佛祖生日,鄭巧慧相箱娘都在自己家裡拜過。又相約帶了一些鮮果素食,甜糯米飯,合家人數的龍眼乾,和到冥紙店買的符合陳仲謀翁允吉二人生肖的紙印人形替身‘本命’,去觀音亭燒香,請寺祝指示,為南洋二人‘補運’,祈求佛祖施展神力,改變兩家人的欠佳運氣,轉作興旺。拜畢,寺祝叫兩人將龍眼乾的外皮內核剝除,當場喫下那些甜甜的龍眼肉,表示‘脫殼’——蛻去壞運,換來好運。”
上述提到米糕的補運方式,善信取了米糕及龍眼乾(家人有多少人,就拿取全家人數的龍眼乾數目),買了替身到廟裡補運,最後剝下龍眼乾的外殼及內核,表示蛻去厄運,吃下甜甜龍眼肉,象徵今年內一切甜蜜順利好運。
北馬華人在正月初九天公誕時,供品裡大部分都有米糕。其上插著紅棗與龍眼乾與紅雞蛋,一般上紅棗龍眼乾各有一粒、兩粒不等,紅雞蛋則一粒插在中間(也有不用紅雞蛋的)。米糕專用於補運,若是沒補運,可以免去米糕。
婚禮做三日的米糕,插上蓮蕉花 |
一年之計在於春,農曆新正是一年的開頭,華人喜愛在年頭給闔家人補個運,希望今年裡順順利利,興興旺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到了年底再酬謝神明。正月十五元宵節,北馬神廟大都有舉行補運儀式(近年的發展是一些神廟不再局限於元宵節當天,新年期間的日子都可進行),補運的供品就是一小盤米糕,一般上會插上紅棗與龍眼乾。
米糕的紅棗、龍眼乾與紅雞蛋如何插及多少粒?這就有一些不同了。一般販商售賣的小盤米糕,只有各一粒或各兩粒的紅棗與龍眼乾,沒紅雞蛋,有些會畫一圈紅色圓圈,以示這是用於喜慶祭祀神明的。私人家庭自做的就會加插一粒紅雞蛋在中間,外圍各兩粒或更多的紅棗和龍眼乾,也可以外圍一圈紅棗,再外圍一圈龍眼乾,多少隨意。抑或以紅棗代表女性家人,龍眼乾代表男性家人,這些都得根據家人多少而插上有關的數目。《夢棋緣》裡是以龍眼乾代表家人,所以亦可依據家人多少僅插上龍眼乾的數目。插多插少,可自由靈活處理。
曾經有座神廟每年七月神誕,都會做了一大盤的米糕給善信補運,米糕上有三圈,分別插著十二粒紅棗、十二粒龍眼乾,十二粒紅雞蛋。
天公誕補運米糕,插著雞蛋紅棗龍眼乾 |
最後,補運結束了,就將紅雞蛋的外殼剝除,放進金紙裡焚燒,剝殼有脫胎換骨,蛻去厄運之象徵意義,最後吃下米糕,甜蜜好運矣!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2年4月20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