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6日 星期六

閩南戲劇的源流與困境

 


         中国福建漳州芳苑芗剧(歌仔戏)团最近南来我国各地巡回演出,这是令人鼓舞之事。芗剧发源於闽南漳州锦歌,在台湾形成后,又回到漳州原乡传播,后又传至东南亚各地。它为中国最新的剧种,形成於清朝末年。它以锦歌为基础,吸收闽南南音、车鼓、采茶的音乐和宜兰、艋甲哭调等民谣小曲,融入梨园、高甲、平剧等戏曲的音乐、表演、排场、服装、化妆艺术,逐步发展成了舞台上的大戏。《台湾府志》记载,1916年歌仔戏开始进入台北大戏院演出。

         回溯历史,福建省的民间戏剧南来我国,始於道光年间(1834-1844),福建省的高甲戏“金福兴”班,先后到泰国、安南、新加坡、马来亚、印度尼西亚等地演出。传到我国的福建剧种,计有闽南的高甲戏、梨园戏、芗剧、傀儡戏,闽东的闽剧《福州戏》,莆仙戏(兴化戏)及闽西汉剧(客家戏)。

        上述的福建戏曲多数已在本邦灭种或式微,除了芗剧与傀儡戏。芗剧在台湾称为歌仔戏,马新称为福建班(或称为闽剧,其实闽剧为福州戏)。名称不一,然所指的实为同一戏种。 

                                                                歌仔戏受尽打压 

         在中国戏曲上,恐怕没有一个剧种像歌仔戏那样,遭受来自统治阶层的政治高压迫害。它在日本占领的台湾当地,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破坏。日本在台湾推行同化政策,皇民化运动等,—面镇压台湾的抗日行动,—面加紧控制台湾文化,使与中国断绝联系。作为台湾民族文化的歌仔戏与傀儡戏等遭到巨大摧残的厄运,被禁止演出。日本统治者有意把歌仔戏改成“皇民化”的歌剧,编了一些宣传武士道精神的剧本,强迫演出。另一方面,中国福建漳州的国民党政府,把歌仔戏列为“亡国奴演唱的亡国调”,禁止演唱歌仔戏,甚至连歌仔戏的乐器大广弦、売仔弦也不准使用。然而,闽台民间的艺人将之改头换面,变成“改良戏”,公开表演,避开扼杀。

         二战前后时期是台湾歌仔戏南传我国的蓬勃期,由於歌仔戏的说白及唱词口语化,曲调旋律优美自由,简单易学,很快的,在我国形成一阵旋风,将同属闽南戏曲的高甲戏、梨园戏(南管戏)连根抜起,导致它们纷纷改为歌仔戏班,基至连傀儡戏的布袋戏、提线木偶(线猴)等也改唱歌仔戏(原为梨園或高甲戏曲)。关於福建戏曲在我国的发展与演变,是可以写成长篇大论,这里仅作简単的叙述。 

                                                               传入我国后变异 

         歌仔戏从台湾传到我国后的演变,其特色有三。一是吸收京剧及福州戏(闽剧)的养分,大胆改革;二为对白本土化;三是创新剧本。

         昔时京剧与闽剧到我国演出时,有一些落地生根於斯或解散,这些艺人许多都给歌仔戏班聘清过去。他们将精湛的艺术传授给歌仔戏班,使到它於5070年代的黄金时代,艺术水平达到高峰。那时候,也出现许多大胆创新。諸如空中飞人(以钢索吊人)、大斗法宝(以荧光制成)等各种新奇道具、布景。另一方面,也形成今日歌仔戏艺人的籍贯除了闽南、也有上海、福州,甚至客家、海南及潮州等。

         对白本土化乃我国歌仔戏的一大特色,他们大量采用本地福建话中的马来借词。如交寅(khawin结婚)、镭(duit钱)、马地(mati死)、隆帮(tumpang寄宿,搭顺风车等)、乌公(hukum特指罚款)、沙拉salah(犯法、过失)、多隆(tolong帮助、施舍)、榴梿同帆沙(durian sama pangsa榴梿同瓣,意为物以类聚)等等。这些马来借词,甚至出现於马、新福建戏班录制的歌仔戏唱片与卡带上。

         本邦的歌仔戏剧本,传统的剧目有《陈三五娘》、《水蛙记》、《三进士》、《秦香莲》等。难能可贵的,艺人们吸收武侠小说的养分,编排了许多武侠剧,这类创新剧本曲折变化,故事迷离,情节生动,对於凶手或结局往往叫人捉摸不着。突破传统旧框框的限制,歌仔戏的此类新剧本是值得賛扬与鼓励。以上三大特色,乃本邦华人戏曲所不具有。可见歌仔戏勇於创新改革,不落窠臼。 

                                                       引进流行曲陷入困境 

         然而,本邦歌仔戏最错误的演变即引进流行歌唱节目。大约於60年代末期,新加玻的歌仔戏班於表演前先来一场流行歌唱节目,在流行乐队伴奏下,作现代穿扮的年青男女轮流演唱流行歌曲。此一风气打开后,在马新靡然从之迄今。流行与传统是对立的,把它插在传统戏曲间,不仅令人觉得不伦不类,而且反成致命伤。流行歌乐的轻松豪放,对保守沉闷的歌仔戏杀伤力极大,当前者演出结束,许多青年观众即离场而去,剰下的两个半小时大戏,演员面对稀少的观众草草而演。一方面把原本四小时的戏剧在两个半小时内演完,也只能马虎了事,造成其艺术水准近年江河日下,令人失望。

         歌仔戏面对的困境除了上述的流行歌乐,还有“七艺班”(俗称七个仔)及泰国潮剧的恶性竞争。七艺班盛行于吉隆坡、巴生及柔佛一带,全班演员只有七个人。只能演小戏,相形见绌,更谈不上什么艺术水准了,它们无形中伤害了正统歌仔戏的生存,使人们误以为歌仔戏如此糟糕。至於泰国潮剧,则於淡季时削价接演酬神戏,使到歌仔戏班生意大减,困境重重。

         我国福建戏曲处于苟延残喘的困境,在此呼吁福联会的戏剧文化组想方设法协助重振,或可仿效沙巴、汶莱民间的设立歌仔戏剧社,以避免这剧種的灭亡。

 

《南洋商報·根》筆名:李桃李(李永球),1997105日。

(参考资料:《寻根揽胜漳州府》、《东南亚华文戏剧概观》、《厦门民俗方言》1991年第6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