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3日 星期六

头套纸袋哭亲家

头套纸袋哭亲家

在以前的中國閩南地方,有一戶人家辦喪事,其媳婦不小心在公公喪事上笑出聲,為了此事,這位媳婦被休了,由兩名轎夫抬一頂“無頭轎”(就是沒有頂蓋的轎子)送回娘家。傳統風俗對於被休者的處理方法,就是以這種轎子抬回娘家去。回到了家,其妹妹看到無頭轎感到十分羞辱,問明原因後靈機一動,想出個主意來,馬上要轎夫把她抬到姊夫家去。
半路上,她向一間雜貨店討了一個紙袋套在頭上,到了姊夫家,她一路大哭走進去,一路哭嚷:“阮姊官(我姊的公公),姊夫爸,親姆翁(親家母的丈夫),親家喂。”其實她哭的都是同一個人,就是姊姊的公公。喪府上的孝眷被這不知是誰的女人突如其來的哭喪舉動給弄得大笑起來……。這時候,她把紙袋取下來,然後責問他們為何可以在喪禮上大笑,而其姊卻因為笑而被休了?
最後,姊夫一家自知理虧,就以“紅燈四轎”(四個人抬動的轎子)將其姊姊迎回去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傳統的喪禮是不可笑的。(故事口述:溫鑽華,77歲,太平人士)
中國的傳統喪禮是以“哀”為主,所謂“喪則致其哀”。哀,必然哭,所以哭是喪禮必須有的行為。在《禮記》、《儀禮》等書籍裡,對於喪禮“哭”的記載非常之多,當然,那些古老的哭泣方式,未必適合現代社會。
我國華人社會在80年代之前,還可以在喪禮上見到孝眷們的號啕大哭,之後哭就漸漸少見了。這是社會在轉型,在轉變。人們受到一些現代思想及宗教的影響,觀念開始轉變,對傳統文化開始生疏,對親情也開始疏遠。親人在世時,後輩不怎麼關心他們;親人逝世了,後輩也不覺得是什麼哀傷之事,人們只注重自己的私人生活享受。
近年來,參加了多場喪禮,發現許多孝眷以微笑向弔唁者招呼或談笑風生。某些宗教喪禮的主持師父在向孝眷開示時,他們習慣了在廟堂採用幽默風趣的語氣,結果在喪事上也是如此,就引起孝眷的開懷大笑,可見人們逐漸接受在喪事上的“笑”。我們的喪禮從“哀”到“笑”,這180度的轉變實在不可思議。
我不認同喪禮必須如古籍記載般的哭,但我也不認同喪禮上可以笑。古代喪禮規定必須哭時,就會成為教條主義,而出現假哭現象了,比如後來演變成聘請職業孝男孝女“哭”的無聊行為。親人逝世了,不一定要哭,不過也請別笑,請大家嚴肅對待。倘若你真的感到哀傷欲哭,那就自然地哭吧。先人在天之靈,看到有人為他的離去而哭,將會感到安慰。嚴肅的喪禮以基督教做得較好,牧師嚴肅主持儀式,不苟言笑,孝眷嚴肅對待,整個喪禮都很莊重嚴肅!
星洲日报·文化空间·田野行脚。文:李永球。(2008.5.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