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2日 星期五

棺頭一碗飯

棺頭一碗飯

棺前一碗饭,上有一粒鸭蛋及一双筷子,筷子分开表示逝者的配偶尚健在。
一位柔佛讀者談起其母親的喪事,他當時問主持法事的道士關於棺頭那碗飯代表什麼意思?那位道士答不上來,因此他就取消了在棺頭供奉一碗飯的習俗。
其實不僅某些道士,甚至和尚也是一樣,因為一代傳一代,許多由來及原因又沒有詳細記載下來,對於古老的傳統習俗一知半解。
《儀禮》云:“用乾肉、肉醬,甜酒祭奠死者,從東階升堂,把祭物放在死屍東面,堂上設帷幕。”這是古代人剛死不久的祭祀,祭物當然是給逝者享用的。劉浩然著《閩南僑鄉風情錄》云:“病人嚥氣之後,喪家應於露天之處煮好白米飯一盂或一碗和鴨蛋一枚,並將鴨蛋置於米飯之上,放在死者床邊;即使死者已經入殮,那碗飯仍然置於棺頭,所以叫做‘棺頭飯’,有的也叫做‘送終飯’。後來此俗逐漸簡化,這碗‘棺頭飯’不必於露天而可以在室內煮成。”
我國的棺頭飯習俗與劉浩然書中所言大同小異。北馬的閩潮人士多用鴨蛋(有些用雞蛋),客粵人士多採用鴨頭(有些用鴨蛋)。以前也是露天煮飯,現在則買現成的比較方便,有時候鴨蛋很難找,就以鹹鴨蛋來代替。米飯上得插上一雙筷子,筷子分開,表示其配偶未亡,合在一起則是夫妻皆故。從事殯儀業的檳城戴金成君說,他向僧道們請教,其中一種說法是筷子直插,是讓逝者借此攀升上天。
根據《儀禮》所載,棺頭飯在兩千餘年的古代就有,當時是採用肉酒等,後來演變成以鴨蛋(鴨頭)和飯來供奉逝者,以筷子來象徵夫婦的存或亡。這碗飯具有其特定的意義,豈可因為不瞭解就把它給取消呢?在檳城,一些現代佛教僧人阻止人們將筷子插在米飯上,理由是佛教沒有這些習俗。其實是這些僧人不瞭解傳統,才不允許信徒這樣做。
最近到新山寬柔中學講座,有位女士問其已故父親是“破日”出世,主持喪事的道士說埋葬後,不可去看其墳墓,也不可掃墓祭祀。
“破日”應該是指“破月”吧,民間對破月是視為不祥的。我的調查是喪事上,破月者的墳墓完全不可修建,連墓上的一根草也不可拔掉,不然會招致不幸。可是上述道士卻說連上墓觀看祭祀也不行,這未免太不近人情了嘛,也與儒家傳統的祭祀先人禮儀有了牴觸。
許多習俗在民間發展演變時,會因為某些因素而發生變化或有了不同的說法。比如家有喪事三年裡不可婚嫁,有說可以百日內乘孝婚嫁,有說完全不可以,可見民俗會隨時間環境而有不同的說法。破月者墳墓不可觀看修建之說,顯然缺乏科學根據。當我們告訴孝眷其親人是破月出世,只會加重他們的不安,比較理智的做法是不要告訴他們真相,俗話說“憨憨無衰旺”,在他們不知道的情況下,這些破月禁忌也就無關緊要了!
星洲日报·文化空间·田野行脚。图文:李永球。(2008.9.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