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3日 星期六

年初七的鱼生粥

年初七的鱼生粥

傳統魚生粥的配料為生魚片、生菜、芫荽及青蔥,可加上油條共5樣。
黎金凤在捞生吃鱼生粥。
我國華人在新年前後期間,盛行食用“魚生”習俗,俗稱“撈生”。撈生原為廣東客粵籍貫人士的風俗,源自年初七的“人日”。
漢《東方朔傳.歲時書》︰“天地初開,一日雞、二日狗、三日豬、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主所生之物盛,陰則災。”意思是新年開頭的首8天,當天的天氣陰或晴,預兆當天所主的生物盛或災。比如年初七倘若天晴,那麼我們人類就盛,陰天人類就有災。後來,年初七因此演變成為“人日”,而被人們當作節日來慶祝。
漢魏以後,人日逐漸從單一的占卜活動,發展成包括慶祝、祭祀等活動內容的節日。南北朝時,每逢人日,人們便以7種菜作羹,用彩布剪成人形,或鏤刻金鉑為人狀,貼于屏風、床帳,或戴于頭上,又制作各種華勝互相饋贈,以求祈福避災,並有登高宴會賦詩等習俗。是日,飲食禁吃雞,官府不處決犯人。現在中國民間尚有秤人,取7種菜或7種果實作七寶羹,薦祖祈福及吃線面慶壽等風俗。(《中國風俗辭典》)
流傳到我國的人日風俗,惟有廣府及客家人的吃“魚生粥”。大約30年前,每年的年初七,北馬的巴剎里就有人售賣大量的“生魚”(粵語,即鱧魚),近年已經難見這種情景。魚生粥的民俗在北馬逐漸式微,大約逾半數的客粵人家已經不再奉行了。今年特地走向民間作田野調查,訪問一家劉姓客家人,其太太黎金鳳(56歲)祖籍廣西,每年年初七都有煮魚生粥,全家一起撈生。
劉太太先把白米粥煮好備用。配料有切片的生魚片,切細的青蔥、芫荽(香菜)及生菜(粵語,福建話稱“矮仔菜”)。待到要吃的時候,以小鍋取一些粥加上生魚片重煮,魚肉熟了倒入碗里,放上青蔥、芫荽及生菜即可食用,也可配上切片的油條。配料中惟獨生魚片必須先以胡椒粉、醬油和姜汁等腌一腌,才會入味。配料只有5樣,與中國的七寶羹有別。
吃魚生粥當然離不開諧音習俗,劉太太說,生魚(在吃的時候有“撈”的動作)就是“撈生”,青蔥諧音“聰聰明明”,芫荽諧音“團團圓圓”,生菜諧音“生生猛猛”。就是希望吃了魚生粥後,有好運興旺幸福的一年。
魚生粥習俗在北馬逐漸式微的原因,其一是生魚價格頗貴;其二是現代人講求簡單方便就放棄傳統;其三是向酒樓定下“七彩魚生”撈一撈,省去許多麻煩!
現代的七彩魚生,取生魚片配上各種食物撈來吃。曾看過一篇報導說未煮的生魚含有某種細菌,對身體不好。當我在吃劉太太的魚生粥時,入口的生魚片香滑美味,整個粥的味道是那麼的美好。忽然心中涌起一個念頭︰撈生,還是傳統的好!而且是一年僅年初七一天“撈生”而已。
  • 星洲日报·文化空间·田野行脚。图文:李永球。(2008.3.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