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0日 星期六

民俗传统的幛

民俗传统的幛

太平的輓幛,在福建人喪禮中僅存的唯一一面,由女婿贈送。(圗:李永球)
马六甲的輓幛。(圗:李永球)
幛(福建人叫做“軸彩”)和民俗傳統脫離不了關系,在民間紅白事裡頭,一定少不了它,無論是壽、婚、升官、榮封、學成、升職、新廈入伙、新店開張等紅事,就賀以喜幛或慶幛(喜和慶須分清楚);若是喪事的白事,則用輓幛。幛是布料做的,如果采用木板,則叫做“匾”,也有鏡匾、紙匾等等;刊登在報章,就是“廣告/啟事(分賀詞、輓詞)”了。它們的作用,具有祝福、鼓勵、嘉勉、肯定及表彰、贊頌、哀悼的意義。
幛的內容,分為上款、中款、下款。上款通常寫上被人家祝賀(或輓)的對象︰如某先生某小姐結婚志喜、某人新店開張志慶、某先生千古等等;中款則為四個賀詞(輓詞)大字,如同對聯的橫披;下款是賀者(輓者)的自稱︰如某某敬贈、表弟某敬賀、侄兒某敬奠等等。文字采直寫的叫做“直幛”,橫寫(上下款直寫,中款橫寫)稱“橫幛”。除了幛,有的是采用“聯”(對聯),也有幛聯並用。
幛是傳統民俗的賀輓之物,以前很常見,現在愈來愈少見。在婚禮上消失了,在新店開張消失了,在壽誕消失了,在升官、榮封、升職消失了……在喪禮也少見了。衰微的原因,主要是人們認為送幛沒什麼用途,不如送紅包、帛金來得好,主家收到錢後可以用在需要方面。在開張、榮封方面,人們喜愛以刊登廣告方式,一方面廣為人知,一方面對方也會感到高興和光榮!
目前僅輓幛還在民間廣為人們采用,在檳城、馬六甲、新山等地都有。檳城某些議員在所屬的選區內逢人家辦喪事,一定贈送輓幛一面。只要區內有人逝世,輓幛商就送上門,下款寫著議員的名字敬輓,喪家也感到很風光。唯獨太平,輓幛可謂消失得蹤影難覓,現在僅福建人的喪禮,還可以見到唯一一面的挽幛,那是女婿送的。因為出殯後歸虞,傳統上必須安靈供奉逝者,那就以女婿送的這一面輓幛用來供奉,好比神主牌一樣,輓幛成為靈魂的歸宿處,直到除靈為止。然而最近福建人的喪禮也開始少見了,可能是佛化喪禮影響之故。
輓幛在喪事過後就收起,若是好的布料,可以用來裁衣,劣等布料則用來抹地洗車。倘若收到太多,實在難于處理。所以有人認為給帛金(現金)更好,起碼喪家可以靈活處理在需要方面。近數十年來,西風壓倒東風,人們漸漸以花籃敬賀人家開張等及敬輓逝者,可是花籃更加不好處理,擺滿現場阻礙地方,最後只有完全丟棄。就如在太平,人們紛紛以花籃取代輓幛,最後這些花籃只有丟棄在冢山上。花籃和輓幛,起碼後者還有一塊布料可用。
新加坡的慶幛,祝賀新店開張,已是稀有民俗品種! (圗:李永球)
在新加坡這個現代大都會,除了輓幛,新店開張還有人贈送慶幛(也有人送花籃)。當我看到這些賀幛時,實在感到興奮,這個大都會竟然還保留著這個民俗遺產,在我國反而被淘汰了!因為華人的文化自卑感,總覺得自己的東西比人家來得落伍老土,西方民俗放的屁也比咱們古老傳統來得香啊!
在做民俗田野工作時,發現人們紛紛以浪費金錢為理由,批評傳統民俗的不是。如今,花籃非傳統民俗之物,而且是真正無益又浪費的東西,那些批評者,請問你們有何高見?
《星洲日报·文化空间·田野行脚》。图文:李永球。(2007.1.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