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3日 星期六

李永球:年是傳統好

李永球:年是傳統好

家庭話題
李永球:年是傳統好
報導:孫華楣
攝影:林淑娥
從前,古人從臘月起即為春節而忙個不停,尤其十二月廿四日送神日開始至正月十五元宵節,爆竹煙火、殺雞宰鴨、烘餅弄糕點,大小節目一個接一個完成,忙得不亦樂乎。
從前的新年,除夕夜時,孩子們要對長輩跪拜請安,給他們祝福,希望他們添福添壽;長輩們,則給小輩們發紅包壓歲,希望利是陪他們跨過新年,討來吉利。
從前的新年,一家大小會拿來紅紙與剪刀,用紅紙剪出一個個吉祥的福字,或寓意花開富貴的花卉圖樣,將之貼在窗上或是供奉神明的果盤上,希望讓新的一年可以風調雨順、福滿人間。
然而,越來越多人不再注重這些傳統,反而更視之為一個封建社會的表征。多年來研究民俗文化的李永球覺得,年味漸失的結果雖說是社會走向文明的犧牲,不過更重要的是,大部分的人忘了尊重這些節日本來的意義,只是盲目簡化了所有美好傳統的精神。
現代人喜新厭舊 尊重傳統年味不失
從前的農曆新年,除夕夜孩子為父母守歲,小輩會給長輩跪拜辭歲,親子一起剪紙迎新年等的“舊”傳統,在“新思維”的衝擊下被犧牲。
這樣的轉變說明了一個無法改變的宇宙定律,新與舊,不易並存。有人貪新,有人戀舊,近年來致力于民俗文化研究的李永球屬于后者。
中國結、大紅燈籠都是春節的代表,每逢新年,李永球的家都稍微裝飾應節。
這些年來,最常聽見大家說:“年味一年比一年淡了!”
辦年貨、賀歲歌、送禮、拜年,發壓歲錢等指定動作,其實一件也沒少過,為什么大家仍覺年味淡呢?
農曆新年對人們來說,是一個充滿希望的節日,人們對來年寄予很大期望。然而,這種期待感在現代城市已明顯減弱,變化比較大,反而鄉下地方相對保存得要好一些,不過也一年不如一年。
“年俗在消失,年味在消退,和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有莫大的關係,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不止馬來西亞,連中國也是如此。以前農村生活較苦,但過年過節總也會大肆慶祝或準備,因為當年的生活水平不像現代,什么日子都慶祝一番,對當時而言是難得,就拿貼春聯來說,從前用自己寫的,現在用買回來的。還有,以前條件差,很多人要到春節才能吃好的、穿新的,但是現代人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小朋友也常買新衣、吃麥當勞,天天像過年,所以新年也沒有什么不同。”李永球這樣告訴記者。
傳承傳統文化不滅
新年與親友見面,第一句話便是說“恭喜”!你知道嗎?拱手禮的正確握法是左手包右手,如圖中李永球示範,而人們最常犯下右手包左手,其實這是屬于戴孝的人向別人問好的手式。
“從前的人,不到臘月(農曆十二月),人們就開始忙過年的事兒;臘月二十以后,更是忙翻了,做饅頭、蒸年糕、磨豆腐、祭灶王爺等,那種熱鬧的感覺就出來。”
以上活動,大概像重口味食物一樣,烙在許多長輩的心中,忘不了。然而,溫室中長大的孩子們,從小到大從沒經歷過這些,連媽媽和孩子們拿起紅紙剪圖的簡單活動都沒有了,更別說像重口味如一天一夜顧爐“蒸年糕”了。

“很多人覺得,何必拿苦來受?用買的不就好了?”
這讓人不得不進一步設想,如果有一天有人追究起年俗漸失的原因,會不會有人把“錢太多”列為被告?
要力保年俗繼續流傳,李永球覺得要從“尊重”傳統開始,知其典故,然后傳承,一代傳一代文化才不磨滅。
過了明天就是新年了,今年,何不傳統一點,一家大小一起感受“古早情”!
3傳統不妨依循 超過五千年歷史的中華文化背景,使流傳于民間的民俗傳統多不勝數。李永球告訴記者,有一些民俗不一定是真理,但卻有保存的必要,其中三件事,他覺得若大家能一起去維護,其實也不錯。


第一個傳統:給長輩跪拜辭歲
跪拜禮在中國古代是一種很高級別的禮儀,跪字代表了一種尊重,誠懇和對所求事物的急切心理,而面對他人跪求的東西則要秉持嚴肅認真的態度。
從前,媳婦要每天早上給公婆敬茶請安,祈求他們老人家福壽安康,向長輩行跪拜禮,被視為對長輩的尊敬。跪拜禮這個動作,今時今日再現生活中,除了峇峇娘惹們外,對許多華人而言,這個動作可大可小,不小心都會引來爭議,像不久前,學生對老師行跪拜禮的風波,就鬧得沸沸揚揚。
新年與親友見面,第一句話便是說“恭喜”!你知道嗎?拱手禮的正確握法是左手包右手,如圖中李永球示範,而人們最常犯下右手包左手,其實這是屬于戴孝的人向別人問好的手式。

看這風波再起,李永球平心看各界評論,在新春期間鼓勵這個習俗要傳承,大有懶理世人怎么想的態度。“雖然說尊不尊重看的是一顆心,不行跪拜禮也不是說對長輩不尊敬,但這個動作本來很有意義,只是有人曲解了,就看你怎么看這個動作而已。”
“我覺得要人認同一個文化,首先是要學會尊重!”
當然,並不是說歷史上存在過的習俗都是好的,我們也要有取捨的態度。一些舊習俗的消逝並不是說它不好,只是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使一些在過去屬于好的傳統不適合現代社會沿用。
第二個傳統:除夕守歲發壓歲錢
壓歲錢亦稱“過年錢”,古代是用紅線穿100個銅錢,表示可以長命百歲;現在就只將硬幣或紙幣裝進紅包中,數目必取偶數,以求吉利。
“我知道,有些地方的長輩不一定在除夕夜給小朋友發紅包,會到年初一才給孩子。其實,最正確的做法是除夕夜發紅包,因為老人家覺得這樣才能給小朋友壓到歲,讓祝福隨他們從除夕帶到第二年。”
除了長輩給孩子祝福,從前還流傳一個除夕守歲的習俗。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席間,李永球聽攝影記者提及如今仍有為父母守歲,他驚訝表示,“我以為沒有人再做這事了!你真有孝心,這是好事,要持續。”

第三個傳統:剪紙促進親子情
第三個傳統習俗,李永球堅持每年必做的便是剪紙。為什么是剪紙,而不是其他?
“現代人貪方便,能買現成的就不會花太多時間去準備,像剪紙便是一個明顯的例子。現代很少家庭會自己買來紅紙剪個福字或花卉圖案,用來裝飾要拜拜的水果,所以,剪紙藝術可說很難在大馬看見了。”
至今,李永球仍堅持在拜拜時在水果盤上貼紅紙,雖然無法剪出完美的圖樣,但從不當它是個麻煩的事。
他那么堅持,大抵因為不捨這民間藝術的消失,他覺得,孩子們若沒接觸過這個剪紙藝術是一件很可惜的事。
“新年期間,親子間可以一起完成的事情其實很多,像剪紙便是一個例子。先別管剪得美或醜,把它當遊戲,和小朋友們一起玩,孩子們都會覺得很好玩,剪個紙還真花不了你多少時間。”
忙里忙外一家同樂 談到過新年,很多人會自動“想當年”,尤其那個跟著家人們忙進忙出烤餅或者做年糕的情景。現在人樂得清閒,對活動也不再活躍,有足夠的時間讓你休息時,卻又嫌年味不夠,太空虛。
回想你那個曾經的新年,是不是都有以下歡樂的畫面呢?
一、姐妹幾人在家門前烤Kuih Kapit,一邊聽著電台播放的新年歌,一邊大聲說笑。
二、選個周日兄弟姐妹們忙打掃,還貼上春聯或掛上紅彤彤的吊飾。
三、看媽媽在廚忙著殺雞鴨或做年糕,嬸嬸們全來幫忙,家裡突然熱鬧起來。
現在的你,Kuih Kapit用錢買來,春聯用錢買來,糕點用錢買來,雞鴨在巴剎買時已有人幫你處理干淨,周全的服務,讓我們本來是在新年忙碌的事,變得越來越少了。
雖然,錢解決了年節時的準備功夫,卻買不到大家親手做糕點或剪紙的樂趣!與上一代相比,今日年輕人對新年的期待,正在逐步淡化,大抵是因為年輕人覺得無所事事的新年,和平常沒什么不同!
由此證明,增添年味最直接的方式,還不如自己直接去感受長輩們曾經享受過的快樂。
平日忙碌的你,沒什么時間關心身在家鄉的長輩,何不趁這段時間,和他們聊聊在城市忙碌打拼的生活故事;而媽媽或姐姐們也可以帶著小朋友一同參與,那一種與家人同在的快樂,用錢真的買不到。
《字言字語》是李永球的近作,收錄許多大馬華人民間的文化習俗,其中一篇談到恭喜發財的來源,內容生動有趣。
文化傳承由家開始
《字言字語》是李永球的近作,收錄許多大馬華人民間的文化習俗,其中一篇談到恭喜發財的來源,內容生動有趣。
有人死守傳統,也有人急于創新,不變的宇宙定律往往這樣。有華人不懂得珍惜民族歷史,也有人因為明白失去的滋味,而極力維護。
對民間習俗甚有研究的李永球,覺得峇峇娘惹在華人新年習俗方面的維持做得最好。“峇峇娘惹族的日常生活充滿巫族色彩,但在各大華人節日中則堅持依足華人傳統,因為他們知道只有死抱這些民俗傳統,那一刻他們才會覺得自己活得像個華人。”
“至今,峇峇娘惹仍然堅持在新年時要小輩給長輩跪拜請安,他們尊重傳統文化,也尊重新年。”
雖然,我們常在抱怨現代的孩子越來越不注重過年回家團圓的深層意義,其實最大原因是做父母的原來也不會教,不知該怎么跟孩子說明新年典故。由此,李永球建議做父母的可多收集這方面的資料,讓孩子們覺得有趣。不過,傳統會逐漸流失,另外一個原因也能是人們把傳統習俗與封建相提並論,而不想維護!
傳統文化的傳承歷來是家庭、社會,以及學校教育結合一起推動的,所以這三方都應該努力,我們的傳統文化才能傳揚得更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