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2日 星期五

《礼记》里的婚礼

《礼记》里的婚礼

我國華人的婚俗,早在上世紀初期就面對了“文化衝突”,那時候,一小部分人士開始認同西方的“文明”婚禮,鄙視自己的傳統“上頭”婚禮。1941年底日本南侵,我國淪陷3年8個月,上頭婚遭到嚴重摧殘,戰後文明婚開始盛行迄今。
所謂文明婚,其實就是抄襲自西方的婚禮,整個婚禮雖然還是以華人傳統婚俗為本,但淘汰了上頭婚的重要元素,加進了許多西方的婚俗。
我們來看看古代的人是怎樣看待婚禮的,《禮記》云:“婚禮,是結兩姓之間的歡好,上靠它從事宗廟祭祀,下靠它接續後代的禮儀。所以,君子非常重視它。因此,婚禮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的日子……這樣做是為了使婚禮恭敬、謹慎、隆重而正大光明。”
“男方的父親親自向兒子敬酒,並吩咐他去迎娶新婦……新婿捧雁走進去,互相揖讓而登堂,再拜,獻雁,這是奉父母之命。下堂出來,把新婦乘的車備好。然後新婿綏將上車時挽手所用的繩索授給新婦,讓她登車。新婿駕車,車輪轉過三周之後,再交給御者。回到家,新婿先下車等候在大門外。新婦來到,新婿向新婦作揖,一同進門。然後共食一牲,合飲一個酒杯。這是為了表示夫婦共為一體,尊卑一致而相親相愛。”
“經過恭敬、謹慎、隆重而又正大光明的婚禮以後才去愛她,是禮的原則,並以此顯示男女之別……”
“早晨起來,新婦梳妝打扮,等待拜見公婆……新婦捧裝棗栗和乾肉的竹筐上前拜見,把棗栗獻給公公,乾肉獻給婆婆……新婦獻上一隻小豬,表示做媳婦的貞順……公婆從西階下堂,新婦從主人下堂的阼階下堂,表明新婦將取代婆婆做主婦了。”
“完成了做媳婦的禮儀,表明了做媳婦的貞順,又重申表示她取代婆婆做主婦,是為了鄭重地要求她做媳婦要貞,媳婦貞順,就是順從公公婆婆,與家人和睦相處,這樣才適合丈夫。”
傳統習俗離不開“禮”。《禮記》說:“禮之所以尊貴,是尊禮中所蘊含的意義……禮的形式容易照樣擺出來,它的義理卻是難以瞭解的。瞭解禮所蘊含的義理,而且恭敬地維護禮,這就是天子用來治理天下的原則和方法。”(以上資料引自《評析本白話三禮》)
《禮記》記載的是兩千多年前的傳統婚禮,經過長久時間的輾轉流傳,當然會出現不同的演變。演變到今天,我國華人的婚俗到底是怎麼一個模樣?其實,華人是一個具有民俗文化自卑感的民族,對自己的傳統也很鄙視,更喜歡簡單方便的形式,所以,傳統婚禮的味道愈來愈淡,人們一味接收及認同西方的習俗,把自己的民俗文化當作糟粕。
這種觀念固然不對,比較可以接受的,是大家不妨先認識自己的傳統,傳統有優秀,有糟粕,它們會隨時間演變而自然淘汰,或自身發生衍變而傳承迄今。將本身的民俗拋棄,全盤接受西方的作風也不應該。古代的良好習俗應該發揚,西方的適合文明可以吸取。
下期開始,我將以多個篇幅與大家分享我國的華人婚俗。
星洲日报·文化空间·田野行脚。文:李永球。(2008.7.27)

1 則留言:

  1. 谢谢您的分享,感谢您为了保留本土华人文化而四处奔走,让年轻一代的大马华人不至于成为失根的一代。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