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2日 星期五

子孫釘•掀紅毯

子孫釘•掀紅毯


馬六甲的子孫釘,以金紙及紅紙墊著,在下葬時取下來。
喪禮上的蓋棺封釘儀式,是家眷看望逝者面容的最後一次,隨著封釘就不能再見到逝者之容貌了。當然,現代的透明棺木就沒有這個問題的存在。以前的封釘是在出殡之前進行,以讓家眷依依難舍地多望幾眼逝者。我國酷熱的天氣,當然不允許多日才封釘,而冷氣和透明棺木的産生,就解決了這個問題。封釘一般采用五支鐵釘,棺木四角各一支外,另一支釘在棺木之頭,稱爲“子孫釘”。釘諧音丁,含有“添丁”、“出釘”之意義。
林明義主編《台灣冠婚葬祭家禮全書》雲:“和尚或道士于讀經後,在棺材上釘上釘子,稱之‘封釘’,把棺材的四角釘上四只長鐵釘。如果死者爲母親,就要由外戚來打釘,打釘的時候要說好話……‘封釘’的人可得到一個紅包。如果死者是父親,就由同姓且是好命人或同輩來說好話和打釘,同樣有禮金,最後釘下的一支釘爲‘子孫釘’,要輕輕的釘下,再由喪主咬下來,並削下棺木的一點點,一同放在靈桌的香爐裏保存,等到第二天才丟棄。現在舉封釘時說的好話一例。一點東方甲乙木,子孫代代居福祿。二點南方丙丁火,子孫代代發家夥。三點西方庚辛金,子孫代代發萬金。四點北方壬癸水,子孫代代大富貴。五點中央戊己土,子孫壽元如彭祖。”
太平的福建人不用子孫釘,以前的客粵人士有,而且在下葬時才拔下來收藏。
馬六甲的子孫釘是釘在棺木旁邊,也是在下葬落圹時由殡儀工人以手拔出,倘若釘得過緊,就以鉗子拔之。一般拔與否,得由道士和尚安排。客家、海南和福建南安人士,以及道士主持的喪事都會拔出,並放在逝者香爐裏,直到拆除靈桌時,與香爐一起焚化。不拔出的爲峇峇等其他籍貫人士,以及觀音亭和尚主持的。現在只要不安靈桌的,也一樣不拔出了。(真真長生店東主林炳耀,馬六甲,2008)
太平的紅布也是掀起一角,却沒有在紅布下鋪放白布。
星洲廣場主編黃俊麟轉發一封讀者電郵給我,這位女讀者問爲何在奠祭逝者時,地上的紅地毯要掀起一角?
喪事上的奠祭,凡外人奠祭,諸如女婿(半子,被當非孝眷的外人)、親家、朋友及社團代表等,在進行奠祭時,喪家就得在地上鋪上紅地毯,因爲他們是外人,就得以外人的禮相待。而人們對于這些外人奠祭時,必須掀起地上紅地毯的一角,感到費解?
根據劉浩然著《閩南僑鄉風情錄》說:“靈前設有拜墊,拜墊之上,覆蓋二層布單,上層紅色,下層白色,吊唁賓客進門之時,帏內孝眷應立即舉哀,招待者陪來客到靈前,客人須在拜墊上掀開紅布單一角,露出下層白布方爲合禮,因喪家原不得有紅色,所以覆蓋紅布單乃爲尊重客人而設,而客人亦應尊重喪家,因此掀去紅布一角,露出下層白色……”
馬六甲的喪家會自備紅被(以被單代地毯),不然就由殡儀工人准備一塊紅布,奠祭的賓客則掀起紅布折成一半。拜畢紅布又鋪成原樣,每位賓客都得自己掀起紅布。
太平的紅被單愈來愈少見,現在幾乎都以一張紅紙代替,實在寒酸。以前,逝者是男性則掀起左角,女性掀起右角。設使夫婦俱亡,就折成一半。如今的人們都不懂得如何折法,殡儀工人也亂掀亂折,誠然失禮!
星洲日报·文化空间·田野行脚。图文:李永球。(2008.9.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