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3日 星期六

1930年经济大萧条

1930年经济大萧条

1930年世界經濟大蕭條,在當時英殖民政府統治下的我國也不能幸免于難。現在,讓當年身歷其難的李秀青來講述昔時的情況吧。
昔年李秀青年方10歲,因為經濟大蕭條,使到剛念半年書的他,因為家貧而輟學,祖父年邁,他就在祖父的私人園地裡協助務農,割橡膠、採檳榔等。農產品跌價且滯銷,使到他們的生活困苦。原本膠價一擔大約20元,竟跌至剩下4元。檳榔一斤大約五六分錢,跌至三、四分錢。
當時經濟不景氣,華人勞工紛紛失業,在太平廣東會館的大廳走廊,他親眼目睹住滿了失業的勞工們。勞工沒錢買煙,就撿取人家丟掉的香煙頭,取出裡面的煙絲再以煙葉卷起來抽。或撿取牛奶罐,制成割膠用的“班足”(馬來語,深凹的小鐵片,供膠汁流下的器物)售賣。或到外面向人家討食物等等。為了遏制經濟不景氣危機,英政府提供免費船票給失業的勞工回去中國。
除了遣返勞工,英政府也限制移民進入我國。1929年是自由入境的最後一年,進入本邦的華人成年勞工是19萬5千613人。1930年,人數降至15萬1千693人;1931年為4萬9千723人。移民限制法令實施幾達4年之久,迨後由1933年4月1日頒布的外僑法令(Aliens Ordinance)更替。(巴素博士︰《馬來亞華僑史》)
根據太平已故頭家黃務美的曾孫黃定興說,其曾祖母尤卻娘在當時曾經提供免費飯粥給失業者飽食,因為失業者頗眾,最先面對的問題,當然是三餐溫飽之事。她在其“瑞美”商號前賑濟人們,來吃免費餐者排的人龍非常之長。
李秀青說,最後英政府采取“固本”制度,才令農產品起死回生。因為當時的農產品以橡膠為主,所以固本制針對橡膠而發。假如一個園主每個月出產20擔膠片,那麼政府就給他一半的固本,允許他每個月只生產10擔膠片。這樣限制橡膠產量,馬上使到膠價穩定在1擔30元左右,也使到勞工有工作做。園主根據固本賣膠片,產量過多者就向人家買固本,有些人因為產量少時,就把固本賣給人家。如此幾年後,終于制止了經濟大蕭條困境。
他說,昔年的人比較老實,雖然許多人失業,卻沒有偷搶事件發生。不像現在的失業者常有偷搶等不法勾當,攫奪傷人,令人髮指,也令人寢食不安,憂心忡忡。而且英政府的“固本”制達到一定的效果,果然令經濟情況穩定,生活馬上好轉。
面對經濟困境危機,政治家的運籌帷幄與決定事關重大,審時度勢的萬全之計,才會使人民高枕無憂,心中充滿美好的希望。否則一步差錯,則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民不聊生矣!
星洲日报·文化空间·田野行脚。文:李永球。(2008.1.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