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0日 星期六

二次葬奇俗

二次葬奇俗

棺材摆放在地面上,再以亚答遮围起来,待数年后尸体腐化才捡骨崇葬。
捡骨入陶瓮后,再重葬于此,墓地极小,仅容得下陶瓮。图:李永球
難得來到印尼峇眼亞比觀看燒王船,當然不會錯過對當地的風土人情做一番田野行腳。峇眼亞比居民的熱情令人感動,雖是首次到來,卻常被人請吃又送禮。當地有很多宗親會,我姓李,可以在李氏宗祠免費住宿,他們對宗親很熱情,倘若又是祖籍福建的宗親,他們更備感親切。最後一天時,有位李氏宗祠的宗親找上我,我以為發生了什麼事?他說騎摩托找我半天,他們李氏宗祠準備了豐富的晚餐請我們去吃,真令人感動之至。
當地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與我國70年代很接近;有三多︰廟宇多,食店多,燕屋多。
走在大街小巷,可謂五間一小廟,十間一大廟。在前總統蘇哈多執政時期,取締華校及華人組織,唯有神廟允許活動。于是神廟成為華人聚集活動的場所,姓氏宗祠也以祭祀始祖為主,從外觀來看,宗祠與神廟別無二致。神廟多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福建人多之故。
在永福宮慶祝紀府王爺聖誕之際,我見識了當地的“操營”儀式,與我國的“犒軍”儀式很不一樣,由白衣白褲的神職人員持令旗跳起文武步伐,乃此處僅見,真是增廣見聞。所謂操營,就是犒賞神兵神將,命令他們消除地方上的癘疫鬼怪災禍,保護地方平安。
峇眼亞比屬于漁村經濟型,住家經營小食店多,幾乎是每隔數間就有一間。當地的美食有咖哩飯、粥、炒麵、雲吞麵、豬腳飯、咖哩米粉、炒粿條等。他們的茶冷、咖啡冷,就是我們的茶烏冰、咖啡烏冰。在那里我們找不到一間有規模的餐廳,海鮮煮炒僅見到一間。
百年前,峇眼亞比以豐富的漁產聞名于世,隨泥土的淤積,造成本來是沿海的漁村,竟然多出兩三英里的土地來,而且海的對面浮出一個海島,使到漁船出入不便,海產銳減,本來是蝦米及湯屑煎的主要生產地,現在數量極少。漁產的減少使到當地經濟嚴重蕭條,年輕人紛紛外流到椰加達、棉蘭等地另覓出路。人口一批批遠走他鄉,昔日風光早已蕩然無存。十餘年前,有人開始改造屋子,于是養燕子采燕窩成為新興行業,現在觸目所及幾乎都是燕屋,養燕業已經成為當地華裔的主要經濟來源。
最特別的是當地的葬俗。由于那里屬于沼澤地帶,土地低窪四周無山,特殊環境造成了特別的葬俗。
他們采取二次葬(也叫二重葬)處理埋葬問題。首先將棺材擺放在墓地上,然後以亞答葉包裹整個棺材,避免日曬雨淋,待三五年後尸體腐化,再撿骨入“黃金”(陶甕)重葬。埋葬的地方極小,僅容得下陶甕。當我走在墓地時,發現土地鬆軟含有大量的水,原來這是不宜土葬的因素。即使是陶甕葬也是用洋灰把墓地築高後,再把陶甕擺放在洋灰地上。
二次葬在中國南方十分常見,我國早期也是二次葬為主,後來逐漸淘汰。二次葬是很普遍的葬俗,峇眼亞比的特別處是不埋在地下,那是土質關系。而且加蓋亞答葉顯得很有東南亞風格。棺材皆是傳統梅花棺,有些年久破洞,可見到穿運動鞋的長長大腿骨。
將骨骸撿入陶甕後,多數寄放在當地華山亭的內室里,因為墓地貴或待擇日重葬,導致華山亭的陶甕數不勝數。來到峇眼亞比,記得往華山亭參觀當地奇特的葬俗。
《星洲日报·文化空间·田野行脚》图文:李永球。(2007.08.1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