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0日 星期六

菜碗和七式粿

菜碗和七式粿

现在的十二道菜碗、饭、酒、茶及七式粿。传统得在每一样祭品上插上竹叶,象征逝者有气节,子孙长盛不衰。佛化丧礼改插鲜花,不知有何喻意?(圗:李永球)
蓝龟、米糕、红龟。(圗:李永球)
面头白龟。(圗:李永球)
北馬福建人的喪禮,必祭以豐富的菜肴和糕粿。菜肴和糕粿,必須分開來談。
菜肴︰24碗“菜碗”、24碗飯、24杯酒、24杯茶、配與24雙筷子及24枝湯匙。糕粿︰七式粿(或五式粿)。
菜碗,就是菜肴,即煮上有魚、肉、蝦、雞等24道的菜肴。以前做的較精細美觀,現在的較小碗簡單,甚至簡化剩下12碗而已,連飯、酒、茶、湯匙也跟只有12個。
七式粿,或稱七色粿,就是七樣的糕粿,通常是面頭白龜、白龜、白麵龜(或白發粿)、枕頭粿、米糕、粿哥芝及紅龜。采用七式粿者,至少必須是祖父或祖母級的身分,不然只可用五式粿,未婚早夭者則不可享用。下面是簡單的七式粿介紹︰
面頭白龜︰與紅龜的做法一樣,不過是白色的,成分為糯米,有餡。我國的面頭白龜在台灣被稱為面頭粿,相傳為孔明發明。《光華》雜志1996年1月份之〈黃合發糕餅店〉指出︰“頭旬時,拜‘白粿’,稱‘面頭粿’,典故來自孔明祭江,不願殺頭祭拜,以做粿取代,故稱‘面頭’。”它是喪事最重要的糕粿,民間認為膽小的小孩吃了膽子會變大。閩南話的“面”及“麵”不同音,面頭白龜是面部的“面(bbn)”,不是簡體字面粉的“面(麵bbn)”,不可不察。
白龜︰即白色的紅龜。
白麵龜︰即白色的麵龜。(白發粿︰就是白色的發粿)
枕頭粿︰以香蕉葉包裹的一種形似枕頭的糕粿,其實抄襲自馬來糕粿。
米糕︰即馬來糕之一的糕點。傳統福建米糕是不加椰漿的,它是喪事重要糕粿之一。米糕性黏,希望逝者子孫團結黏在一起;其二,逝者靈魂吃了米糕後,因為手黏黏而到河邊洗手,洗了手後看到手發黑,這時候方知道自己已經死去了,他才會舍得離開親人而去。
粿哥芝︰即馬來糕之一的糕點,以香蕉葉包裹,呈尖形金字塔狀。
紅龜︰眾所周知的福建糕點,糯米磨粉包餡,下墊香蕉葉。
以上七式粿,只有紅龜是紅色的,其他都是白色或為香蕉葉包裹。喪事尚白,故以白色為主。為什麼華人喪事竟然有用馬來同胞的糕呢?這是福建與馬來文化交流的特色,顯見北馬福建文化有著濃厚的峇峇娘惹文化色彩,非常的本土化。
馬六甲喪事有用菜碗,卻沒有七式粿,目前只在北馬有。然而,北馬文化堡壘的檳城,也少見七式粿了,反而在太平有頑強的七式粿民俗。此外,在大型的功德喪事法事上,除了七式粿,尚有五種不同顏色的“五色龜”,就是紅龜(代表親友)、黃龜(代表女死者)、藍龜(代表男死者)、青龜(代表孫輩),紫龜(代表曾孫輩)。
以前出殯前的法事上要一整套的祭品,出殯當天又要另外一套。菜碗須24碗,80年代開始減少到只有12碗。七式粿以前每樣24個,現在只用12個。蓋因以前的農業社會物質貧乏,鄰居親友可以幫助吃掉這些奠品,現代工商社會則沒人要吃這些東西了。由于這些奠品祭拜後多數丟掉,因此也就愈做愈少,這種做法是順應時代轉變,可避免浪費。
《星洲日报·文化空间·田野行脚》。图文:李永球。(2007.04.0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