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0日 星期六

吉兰丹的混血风俗

吉兰丹的混血风俗

皮影师正在举行“净台‘的神圣仪式,氛围扣人心弦!
5月間,邱涌耀導演為拍攝皮影戲,帶領羅偉義錄像師赴丹州一趟,而我則隨行,順道看看當地華人的民俗風情。
我們拜訪了數位皮影師(Tok Dalang),其中一位是華人楊福成,並跟他去一個鄉下表演皮影戲而來到馬打愛(Mata Ayer,舊譯馬打亞逸)。這里是個小村落,有60餘戶華人,多務農。當地沒有神廟,卻有閩南的朱府王爺神祗信仰,由每年選出的爐主(Tuan Kerja)負責神誕事宜,神誕慶典可選在爐主家或借馬華公會舉辦,今年的爐主選擇在馬華公會會所。
大家把神明請到馬華公會去,搭個臨時棚帳,馬路對面的橡膠園里也搭起臨時小戲台,供表演皮影戲。還有一個臨時咖啡攤,販賣茶水、熟雞蛋、玉蜀黍、炸香蕉。攤主以一塊白色長塑料布將咖啡攤與戲台隔開,我問為什麼?她說避免觀眾點一杯茶趁機霸位看戲不走,那麼就因為沒位子而少賺錢了。這種情況在西海岸肯定不會發生,因為擺的桌椅極多,不怕你霸位不走,而是怕你不來交關喝茶。此方為賺錢之道啊!
還有一個棚不是賣東西,而是幸運抽獎。桌子上的獎品琳瑯滿目,前方吊3千粒的包裝糖果,每抽一粒收費50仙。打開糖果里的紙條,根據拉丁字母獲取獎品,很多只是“謝謝”沒獎的。3千粒可獲1千500令吉,所獲款額涓滴歸公(廟),獎品總價值應該須要數百令吉吧。參與者包括各民族,這是幸運抽獎,並不違反宗教信仰。原來這種玩意源自泰國。
一連3天的慶典,每天都有豐富的泰國及福建菜肴款待村民,遠方來者便是客,我們獲得他們的熱情招待,人們友善且好客。每晚有皮影戲表演,團員是華、巫、泰同胞組成,觀眾以馬來同胞為主。整個廟會與西海岸的一些地方不一樣。
楊皮影師收有幾名馬來徒弟,當晚的“淨台”(開台)儀式由徒弟主持,然後才輪到他表演全場的皮影戲劇。戲劇表演前必須先淨台,我們守候在後台,乃為了看這個神聖的儀式。只見皮影師雙手伸向盛滿白米、黃姜及錢幣的碗里,各抓了一把然後默念咒語,這時候整個後台鴉雀無聲,大家等待皮影師的指揮。而他以大腿猛力橫擊拍板(以發出的聲響指揮音樂的開始或結束),雙手的米用力撒向神聖的皮偶,鼓樂即刻配合齊奏敲打,他又抓了米撒向周圍灑淨。身為皮影師必須學習巫術,並成為巫師(bomoh)才有資格擔任之。
淨台儀式很有感染力,涌耀很感動,我則全身起疙瘩,激動得眼淚幾乎要流下來,他也表示有此感覺。其實每當參與廟會或民俗活動,時常均會有類似扣人心弦的感覺。倘若讀者們也有的話,那麼我要恭喜你了,因為你與民俗傳統有認同感,能夠產生共鳴。
皮影戲的淨台,與我們的傳統戲劇很接近,如福建提線木偶的“踏棚”,就是淨台儀式。只是我們的已漸漸消失,而這里尚保存完整。
乩童在念福建話的《太陽經》下跳起來了,他書了3道符貼在皮影戲台前。在丹州,我見到民俗文化的交融,各民族文化在這里雜交。華人廟會聘請馬來皮影戲,皮影戲台貼華人神符,“混血”──才是我們祖國的文化。
《星洲日报·文化空间·田野行脚·》图文:李永球。(2007.07.0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