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2日 星期五

当唢呐寂静时

当唢呐寂静时

峇其舌 (Baba Kecil) 是位民間樂師,擅長吹嗩吶,他在太平組織了一個職業性的福建鼓吹隊。所謂福建鼓吹隊,就是閩南的敲擊樂隊,以鼓,鑼,鈸,嗩吶等組成。這種鼓吹隊也盛行於以前的峇峇社會,故亦稱做“峇峇鑼鼓”。
太平得天獨厚,當許多地方的傳統民間音樂消泯時,福建鼓吹隊卻在這裡流傳了近50年。峇其舌的民樂隊盛行於民間紅白事及廟會,最常見於喪事的出殯隊伍中,次為和尚或道士的法事或廟宇神誕,至於壽誕與婚禮“上頭”儀式上,則因少人聘請而較少見。
當嗩吶聲一響起時,給逝者送殯的眷屬,尤其年老一輩的均會聞樂而泣,因為嗩吶的哀樂會觸動他們的情緒,在面對生離死別的最後一場告別儀式上,令他們號啕大哭。至於年輕一代,已經對傳統民俗音樂失去了認同感,他們喜愛的是流行音樂與西方音樂,所以嗩吶聲對他們而言,不但不會觸動悲慟的情,反而令毛發直立,“可栗”(geli) 萬分。
峇其舌是專業的民間樂師,他告訴我,福建鼓吹隊演奏時,聽起來好像都是一樣的曲子,其實卻是“紅白”分明。如廟會神誕,壽誕,婚禮上頭等紅喜事,吹奏的樂曲為‘百家春′,‘相對鏡′,‘粉妝樓′,‘北上小樓′,‘半中臺′。若是喪百事,家奠時奏‘昭君悶′,抬動棺材時奏‘哭皇天′,抬棺入壙時奏‘鬼仔操沙′,其他尚有‘二錦′,‘九柳點′ 。
我發現這是極珍貴的文化遺產,因該把它們錄音下來,但錄音的費用我卻付不起,於是退而求其次,找峇其舌要求提供樂譜資料,供收集保存,豈料他竟誤會我要向他學習,在征求友人的意見後,他很坦誠地告訴我,多數人勸他別教導我,不然待我學會後將會搶去其飯碗。我聞言怔住了,想解釋乃純粹收集資料而已,但有恐怕越描越黑,就在這種患得患失的情況之下,他僅提供了‘百家春′,‘二錦′,‘九柳點′及‘昭君悶′4首曲子之樂譜予我。全是工尺譜。
1992年2月間,峇其舌患病逝世。雖然目前太平尚有2隊福建鼓吹隊,但一問起‘鬼仔操沙′,‘相對鏡′等,竟是完全不懂。
馮驥才在‘手下留情 — 現代都市文化的憂患′裡說:“舊,只是一種過時,一種多餘,一種廢置 — 人們總是站在相反的立場來看待舊事物,排斥舊事物,並予拋棄。”這句話拿來形容青少年對舊傳統音樂已喪失感情,卻是最佳寫照。
傳統民俗音樂文化不僅難引起年輕人的共鳴與認同,也漸漸遭受人們的忽略,甚至好多人都不知道有它的存在。在這個人們追逐物質享受的時代,文化又值多少錢呢?
一個民間樂師去了,帶走了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
我沒有搶救到這個音樂文化遺產,實在愧對老祖宗,更對不起後代子孫。諸位,對不起!
星洲日报·文化空间·以笔为眼。文:李永球(2003.6.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