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0日 星期六

花豆薄烧粿粽香

花豆薄烧粿粽香








太平花龟。(圗:李永球)
豆水、豆花。(圗:李永球)
三不五時帶領外地朋友參觀太平名勝古跡,觀賞之餘,當然少不了品嘗太平道地美食。一般上,外地朋友會問太平有什麼美食特產?根據多年的經驗,終於找出幾樣被公認的,我為之編成一句詩“花豆薄燒粿粽香”(排名不分先後)!
    花,指花龜,請參看上一篇的傳説介紹。它於1983年在太平被創造出來後,馬上風靡,成為外地游客喜愛的土產小食品。事實上,花龜乃楊吉良(Yeoh Kiat Leong1946-1994)創造出來,始祖楊吉良祖籍福建閩南,在太平古打區長大,於華聯中學高中二畢業,極為興趣化學,有意前往台灣深造,無奈父親不答應,他也有意從軍從警,父親更是不應允。於是任職於太平電石廠,八十年代初因健康原因,辭職出來創業,在太平露天小販市集裡擺攤賣糕粿,為了學習做糕粿,親身深入研究,初期研究失敗浪費了許多原料,最後成功創新,創造出花龜等造型新穎的糕粿,尤其花龜乃太平市特有的著名土產。當時糕粿販是將糕粿直接擺在攤子販賣,往往受到灰塵及蒼蠅等的玷髒,他是最先把糕粿以塑料袋包裝起來,一包包販賣的第一人,講究衛生清潔,其生意因此特別好。他逝世後,其夫人杜蓮葉繼承其糕粿生意迄今。
豆,指豆水(豆漿)及豆花(豆腐腦)。著名的豆水攤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左右,在太平戲院街小販市集裡售卖,攤主魏松漢(1926-2011)先生,祖籍潮州揭陽。七歲時父親逝世,十二歲時母親逝世,遺下他和大姊及小弟,十八歲時南渡馬來亞辛勤謀生,最後在太平戲院街擺攤當小販。他煮出來的豆水和豆花特別香濃潤滑,每天的光顧者雲集排滿攤前,生意非常興隆,共聘有六名工人在攤子工作。稅收局為了調查其興旺的營業額,特地派人到攤子坐著計算。曾有某大集團開出優厚的條件,欲與他合作生産包裝豆水,由於他們將會添加防腐劑,魏松漢在道義上無法接受而取消合作。他也熱心華文教育,1969年特為獨立大學義賣。1986年他於戲院街開啓“太平豆水茶室”,目前由其女婿李創業接手經營。
薄,指薄餅。薄餅是閩南小食。太平大千茶室的薄餅馳名馬新各地,幾乎無人不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外地遊人到太平一定要吃上薄餅才甘願回去。薄餅的攤主林木松(1907-2003)先生,從中國潮州潮陽南來,大約上世紀三十年代,他即以扁擔沿街叫賣薄餅,後來於大千茶室旁邊樹下經營,由於沒有執照經常面對執法官員的干擾,幸虧獲得一位印裔地牛(市議會衛生官)發出營業執照,方得繼續在此做生意,最後市議會不允許街邊小販經營,才直接搬進大千茶室裡。他逝世後,其子明光繼續在太平豆水店售賣出名的薄餅迄今,父子經營已近八十年之久。他表示,兒女對此不感興趣,當他不做了,就將薄餅小販生意結束了。

    燒,指燒肉(豬肉)。有幾家太平燒肉的確可口,可不是每一家哦。燒肉是太平美食,還是一班來自柔佛導游協會中文組的導游朋友相告,他們說嘗過多處,覺得太平的特别好,香味極佳,故投下燒肉神聖一票。

太平鱼丸粿條。(圗:李永球)
娘惹粿。(圗:李永球)
粿,指魚丸粿條、豆芽粿條和糕粿。前二者乃潮州小食。太平綜合公市(通稱菜市,或叫拉律峇東樓下)裡有四攤魚丸粿條及幾攤豆芽粿條,經營者祖籍多數為潮州揭陽。
    魚丸粿條為太平僅有,始祖為已故黃亞序(1901-1988),潮州揭陽人,1928年南渡太平當伐木工人,不久後改做小販,挑攤子在太平大安茶室 前擺賣魚丸粿條湯,一碗售價1分錢。三十年代,路邊小販被集中於綜合公市經營,他在這時候才改變,除了煮魚丸粿條湯外,也炒魚丸粿條。價格是炒的一碟5 分,煮湯一碗3分。這些都是他自創的,魚丸粿條的佐料是叉燒、魚丸、魚餅、菜心、赤肉,曾經一陣子有加放蟹肉及小蝦。目前的售價,以其子黃瑞慶賣的最便宜,即炒的RM2.50,煮湯RM2.20(註:2007年的價格)
    黃亞序創出魚丸粿條後,其弟也南來協助並開分攤,目前全世界的四攤全集中於此處,經營者都是第二代的堂兄弟們。打包炒魚丸粿條,包裹是採用一種大葉 子,民間閩潮語俗稱為“大葉婆”(tua-hioh-po)或“肉葉”(bah-hioh),也就是“simpoh”葉子。它擁有一股大自然的葉子味道,份外芬芳。旅居外地的太平人每當想念魚丸粿條,就要求回太平的友人代為炒幾包給他,通常指定要 大葉婆包裹的,人們就是喜歡這種味道。有些太平人一回到太平,第一件事情就是吃魚丸粿條。
    至於豆芽粿條,在綜合公市裡潮州人炒的,別有一番風味,佐料為豆芽、韭菜、蚶及蛋。以前是坐在矮凳子上炒的,那是因為昔時是挑著攤子到處販賣之故。

太平的糕粿聞名遐邇,除了娘惹粿馳名外,還有菜頭(蘿卜)粿等等,都是遊人的心愛。菜頭粿經油炸後,沾甜辣醬吃,很棒啊!

香饼(马蹄酥)。(圗:李永球)

粽,即閩南的肉粽。太平的“三六九”肉粽馳名遐邇,首位東主施依河與甘媄媄夫婦,原為福建福州閩侯人,上世紀初南渡本邦,胼手胝足打拼,先於霹靂瓜拉古樓開啟咖啡店,隨後遷居太平經營咖啡店,最後於三十年代開辦“三六九”茶室。肉粽由甘媄媄最先做起,初期只是少量生產。1975年,甘媄媄的兒子施則寶之妻舅在怡保的“中央”咖啡店,要求代售三六九肉粽,於是開始銷往怡保,同時銷往吉隆坡同鄉經營的“新海景”咖啡店。當時怡保錫礦業發達,礦主每於“清溝”時,就買下許多的肉粽請工人吃,工人也獲得休假數天。所以特別暢銷。三六九肉粽在怡保一炮而紅,當時的價格,一粒售價是11角。
甘媄媄逝世後,由兒子施則寶繼承肉粽事業,1983年三六九咖啡店結束營業,便將肉粽生意轉移到位於甘榜謀緣善鄰花園裡的住家繼續營業。
 如今生意由則寶的兒子施金發在延續,同樣除了在住家售賣外,也在太平百齡咖啡店、怡保中央咖啡店和吉隆坡新海景咖啡店寄賣。
 金發說,一切原料漲價,如今肉粽的售價是6·20令吉,不久後將會提高至6·50令吉。他說,近年的生意不好做,現在也做不多了。他們製作的是閩南肉粽,成分為糯米、蝦米、豬肉、香菇、栗子、鹹蛋。芳香的傳統肉粽味道,內餡豐富飽滿。使到三六九肉粽繼續流芳下去,迄今不衰。他們一直低調地做肉粽,不曾打過什麽廣告,均是靠著口碑而馳名。曾經有電視臺美食節目欲做採訪等等,都被他們一一拒絕了。
    香,指香餅。香餅原名馬蹄酥,形似馬蹄。相傳是明朝萬歷年間,福建同安人馬開山所創,為閩南馳名糕餅,馬蹄酥又香又脆,人們給它起了一個雅號“食香餅”,清代詩人方珪讚美它:“乍經而起還留蹟,不踏花歸亦自香”。(林其泉著《八閩山水的民俗與旅游》73頁,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1月)
馬蹄酥以麵粉、奶油(以前用豬油)做皮,麥芽為餡,包裹成半圓形,貼在火爐壁內烘烤。太平的馬蹄酥被叫做香餅,其實在檳城、南馬等地,香餅可不是馬蹄酥哦,那是兩種不一樣的餅乾。
百年前,太平“德發”餅家的香餅名馳遠近,接著是“新利發”、“永珍”等餅家。目前太平有十餘家在生產,經銷全馬及新、泰等國。遊人來到太平,總會買一些回去做伴手禮送親人。

本篇原名<花豆薄燒粿粿香>《星洲日報·文化空間·田野行腳》2007325日。<肉粽·花龜·薄餅>《星洲日報·文化空間·田野行腳》20151213日。兩篇合成本篇。
修訂於201563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