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閙的民間普度會
西马来西亚半岛的华人民间,整个农历七月鬼节大事进行普度会,也就是祭拜鬼王(大士爷、普度公),并献供许多祭品施食给阴间的孤魂野鬼们饱餐一顿。
与东马抢孤不同的,西马已经改变为“会员制”了。古早时代,西马许多地方也是以抢孤来施食给好兄弟公(孤魂野鬼)的。不过有些地方则不同,是自由膜拜方式,即大家取来祭品,祭拜之后各自拿回去,像这样的自由膜拜,如今在一些地方还可以见到。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马曾经有过抢中元纸旗的风俗。当祭品摆上祭桌后,即被插上许多庆赞中元或盂兰胜会的小纸旗,在僧道念经完毕,大家就争先恐后抢纸旗,有养猪鸭鸡等牲口禽兽的人家更加注重,把抢来的纸旗插在牲口的寮棚子里,据说会保庇牲口禽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六畜兴旺。而小孩子们抢了这些纸旗就拿来玩耍,不过它不耐玩,没两下子,就被丢弃了。
北马一带的普度会在二战后开始盛行会员制,即招收会员,每人每个月缴纳会钱若干,七月祭拜当天,会员们各获得一份祭品。80年代还有按月在收会钱,过后没人去收,就演变成为一次过交完整年的会钱,这样就省下了收月钱的麻烦工作,一方面也是时代进步,大家都比较有钱了,一次过付清已经不是问题。
北马各地的普度会会钱不一而定,有些一年300令吉、有些200令吉,有些只有100或数十元不等。大山脚甚至有半份的,即只交会钱的一半,祭品当然也只分到半份。这些会钱除了用来购买祭品,也用在买金银纸钱、纸糊的神像如普度公等,还有搭棚、租桌椅、请僧道、歌台或传统戏剧表演等等。所以一些普度会的会钱定得比较高,以应付一切开销。当不敷时,则以标福品来筹钱,盈余的或捐给教育慈善等团体。
中马八打灵东南亚花园的普度会,则不是会员制的,它虽然也有理事会,不过只负责搭棚,请僧道、歌台等工作。祭品由会员们或公众自由取来膜拜,过后自己取回家去。另外一部分祭品则由理事会购买或公众报效,这些祭品在祭拜完毕后,就当场分给公众们食用,如水果、糕粿等等。另外的一包包白米,则另日送给福利团体如孤儿院等等。这个方式的普度会,则比较少见。
农历七月十五,是道教中元节,乃地官赦罪的圣诞日,根据道经所言,当天以百味饮食、奇珍异物作玄都大献,敬献予道教大罗天众圣及道士,可令囚徒饿鬼当得解脱,一俱饱满,免于众苦,得还人中,并可救赎先祖亡灵。它也是佛教的盂兰盆节,佛经记载云,七月十五是解夏日,也是佛欢喜日,亦是众僧自恣日,当日设斋供僧,功德殊胜,可祈福消灾,增长智慧,先亡超度。
大约一两百年前,民间信仰吸收了道教中元节与佛教盂兰节的习俗,加上儒家的祭祖要素,终于衍变成为独特的鬼节。而且是闹足整个七月,从七月初一阴间鬼门打开,直到月底晦日众鬼回阴,鬼门关闭为止,。
鬼节与中元节、盂兰节有何不同呢?其一,鬼节是施食给孤魂野鬼并祭祖的节日,有些也聘请僧道来超度它们。与佛道二教的供养僧道获得功德之说迥然不同。其二,鬼节注重祭拜,通过祭拜人们认为能获得好兄弟公的庇佑,合境平安,一切顺利。而鬼节的意义在于给整个社区带来了联谊关系,人们通过鬼节而增加联系情谊。一方面也促进了经济活动,商贩们都因为大量祭拜食品用品而赚钱啊!
经常有人以佛道教立场来抨击鬼节的劳民伤财,迷信浪费时,其实是不应该的,因为鬼节虽然是从佛道吸取养分,但它与佛道毫无瓜葛。鬼节是鬼节,不是中元节也不是盂兰节,请问凭什么资格去抨击它呢?
光明日報·副刊·觀風問俗専欄。圖文:李永球。(2016.9.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