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都亞是華人嗎?
在網上搜索馬來民族英雄漢都亞資料,近年有人提出他實為華人,而非馬來族。這些新發現曾經引起一些爭議,各家以證據來證明本身的考據是對的,因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根據黃元煥譯《杭‧杜阿傳奇》(Hikayat HangTuah,杭‧杜阿在我國通譯為漢都亞。學林書局出版)的描述,漢都亞的父母住在杜榮河,父親是杭瑪穆德,母親唐默爾杜瓦蒂。有一天,杭瑪穆德聽聞賓丹國有了國王,便與妻子說:“賓丹是個大京城,較易謀生,我們遷居到那裡吧。我們一家三口都去。"到了賓丹,杭杜阿認識了4個都以“杭"為家族姓氏的朋友,即杭茲巴特、杭加斯杜利、杭勒基爾和杭勒久。5個朋友親如兄弟,均是印尼人。他們知悉安渣盧庫山有位修道長老阿迪普特臘,於是便一起前往拜師學藝,長老傳授給他們各種知識,如將帥統兵之術、未卜先知之術及勇士武藝等等,由於他們武功好,勇敢善戰,被賓丹國王收為內臣,後來賓丹國王決定遷都,另覓地方建立新京城,國王選中了利棠島,建立的新京城命名為滿剌加國(今馬六甲)。
從上面敘述中,讓人瞭解了漢都亞5兄弟均是印尼的馬來族人。
近年來,經常跑東南亞的馬、新、印尼各地民間,關於漢都亞兄弟的故事,多多少少有些聽聞,一些人指出漢都亞5兄弟原是來自中國的華人。這裡就將這些零星資料整理出來,大家不妨當做茶餘飯後的傳說故事來聽,畢竟民間傳說與史實有很大的差別,而且可靠性不高。
話說明朝初年,朱元璋的皇太子早逝,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元璋駕崩後,朱允炆登基為建文帝,由於藩王們擁兵自重,各據一方成為他的心腹大患,於是逐個削除藩王勢力,位於北京的皇叔燕王朱棣趁機起兵攻打南京,建文帝戰敗而逃。朱棣遷都北京登基為永樂大帝。下令搜尋建文帝,可是遍尋不獲,建文帝的下落成為一個難以解開的歷史之謎。關於建文帝下落的版本,約有4個:一、焚死說,即在朱棣攻打南京皇宮時被火焚死;二、出亡說,民間傳說建文帝沒被焚死,而是從地道逃跑了;三、為僧說,傳說建文帝逃出皇宮後出家為僧;四、出海說,傳說建文帝逃亡時泛舟出海去了南洋。
民間傳說建文帝出海逃到南洋,永樂帝為了消除心腹大患,便派出武功高強的錦衣衛,這些錦衣衛分佈在南洋的印尼、婆羅洲、菲律賓、泰國、越南、馬來土邦等地。而來到馬六甲的約有5名,他們被訓練講當地土語,穿當地服裝,取當地土著名字,衣食住行完全當地化,以掩人耳目,使到建文帝等人以為他們是土著而失去戒備之心。
明朝時的海外華人以福建人為主,所以錦衣衛也以福建人為多。馬六甲5位錦衣衛改了當地土著名字,即Hang Tuah、Hang Jebat、Hang Kasturi、Hang Lekir、Hang Lekiu。若以福建話來譯音,他們的名字音近:漢大仔、漢則捌、漢巧斯都理、漢禮基、漢禮球。他們的名字裡,除了Kasturi為馬來語外,其餘音近福建話。Kasturi取自馬來語的麝貓,據說他本身喜歡麝貓,所以才取了這個名字。而他們的姓氏“漢",有可能是取自福建話的韓或樊姓。
5位錦衣衛隱蔽身份,改頭換面,衣食住行完全當地化。他們武功高強,受蘇丹邀請當內臣,忠心耿耿為蘇丹效命疆場,無人可敵,成為絕代英雄。他們暗中奉命尋找建文帝,生要見人,死要見屍,尋不到就不必回去。結果當然尋不到建文帝,因而終老於馬六甲。
以上只不過是民間流傳的傳說,不可當真。大家泡了咖啡或茶,一面品飲,一面閱讀,讀完這個傳說故事,或許帶給你一個愉快的週日哦!
根據黃元煥譯《杭‧杜阿傳奇》(Hikayat HangTuah,杭‧杜阿在我國通譯為漢都亞。學林書局出版)的描述,漢都亞的父母住在杜榮河,父親是杭瑪穆德,母親唐默爾杜瓦蒂。有一天,杭瑪穆德聽聞賓丹國有了國王,便與妻子說:“賓丹是個大京城,較易謀生,我們遷居到那裡吧。我們一家三口都去。"到了賓丹,杭杜阿認識了4個都以“杭"為家族姓氏的朋友,即杭茲巴特、杭加斯杜利、杭勒基爾和杭勒久。5個朋友親如兄弟,均是印尼人。他們知悉安渣盧庫山有位修道長老阿迪普特臘,於是便一起前往拜師學藝,長老傳授給他們各種知識,如將帥統兵之術、未卜先知之術及勇士武藝等等,由於他們武功好,勇敢善戰,被賓丹國王收為內臣,後來賓丹國王決定遷都,另覓地方建立新京城,國王選中了利棠島,建立的新京城命名為滿剌加國(今馬六甲)。
從上面敘述中,讓人瞭解了漢都亞5兄弟均是印尼的馬來族人。
近年來,經常跑東南亞的馬、新、印尼各地民間,關於漢都亞兄弟的故事,多多少少有些聽聞,一些人指出漢都亞5兄弟原是來自中國的華人。這裡就將這些零星資料整理出來,大家不妨當做茶餘飯後的傳說故事來聽,畢竟民間傳說與史實有很大的差別,而且可靠性不高。
話說明朝初年,朱元璋的皇太子早逝,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元璋駕崩後,朱允炆登基為建文帝,由於藩王們擁兵自重,各據一方成為他的心腹大患,於是逐個削除藩王勢力,位於北京的皇叔燕王朱棣趁機起兵攻打南京,建文帝戰敗而逃。朱棣遷都北京登基為永樂大帝。下令搜尋建文帝,可是遍尋不獲,建文帝的下落成為一個難以解開的歷史之謎。關於建文帝下落的版本,約有4個:一、焚死說,即在朱棣攻打南京皇宮時被火焚死;二、出亡說,民間傳說建文帝沒被焚死,而是從地道逃跑了;三、為僧說,傳說建文帝逃出皇宮後出家為僧;四、出海說,傳說建文帝逃亡時泛舟出海去了南洋。
民間傳說建文帝出海逃到南洋,永樂帝為了消除心腹大患,便派出武功高強的錦衣衛,這些錦衣衛分佈在南洋的印尼、婆羅洲、菲律賓、泰國、越南、馬來土邦等地。而來到馬六甲的約有5名,他們被訓練講當地土語,穿當地服裝,取當地土著名字,衣食住行完全當地化,以掩人耳目,使到建文帝等人以為他們是土著而失去戒備之心。
明朝時的海外華人以福建人為主,所以錦衣衛也以福建人為多。馬六甲5位錦衣衛改了當地土著名字,即Hang Tuah、Hang Jebat、Hang Kasturi、Hang Lekir、Hang Lekiu。若以福建話來譯音,他們的名字音近:漢大仔、漢則捌、漢巧斯都理、漢禮基、漢禮球。他們的名字裡,除了Kasturi為馬來語外,其餘音近福建話。Kasturi取自馬來語的麝貓,據說他本身喜歡麝貓,所以才取了這個名字。而他們的姓氏“漢",有可能是取自福建話的韓或樊姓。
5位錦衣衛隱蔽身份,改頭換面,衣食住行完全當地化。他們武功高強,受蘇丹邀請當內臣,忠心耿耿為蘇丹效命疆場,無人可敵,成為絕代英雄。他們暗中奉命尋找建文帝,生要見人,死要見屍,尋不到就不必回去。結果當然尋不到建文帝,因而終老於馬六甲。
以上只不過是民間流傳的傳說,不可當真。大家泡了咖啡或茶,一面品飲,一面閱讀,讀完這個傳說故事,或許帶給你一個愉快的週日哦!
星洲日報/文化空间·田野行脚。‧文:李永球。(2015.11.0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