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日 星期日

峇峇國安


峇峇國安


文西阿都拉(Munshi Abdullah) 著,杨贵谊译:《阿都拉游记一一吉兰丹篇》,讲述的是作者于1838年到吉兰丹去的游记。当时因为吉兰丹发生内战,他受到新加坡华裔峇峇文中等人的委托,与英国人格兰德普雷及峇峇国安一齐赴吉兰丹呈交书信与马来拉惹。
阿都拉在书中,针对当时的马来社会作出了不客气的鞭挞。他看到好多地方都贫穷与荒凉,人们懒散、吸食鸦片和赌博,而且文盲多,文化水平低及居住环境十分恶劣。尤有更甚的乃地方统治者,强抢民间物品与民女,更纵容奴仆为非作歹。因此,他对自己在英国旗帜下长大而感谢真主。
阿都拉略提及当时华人的生活状况,引起我最大兴趣的,是“峇峇国安"这个 人物。其笔下描述的峇峇国安有以下几个缺点:
1、懦弱贪生——“峇峇国安听到那个消息(彭亨海上有海盗),心惊胆战,脸色苍白,船上的人见了都笑起来……”(页5);“峇峇国安建议:‘我们还是返回石叻去。’其他船员却说:‘我们不要,我们宁可死在大海里……’”(页6);“有一 个人建议:‘我们最好还是继续前进。’峇峇国安却说:‘要是这样我们是死定了,你要把生命交给海盗,我可不愿意;他们只不过担心失掉八十块钱,结果连命都不要 了。’ ” (页7);“那时彭亨有一艘渔船……峇峇国安找上那艘渔船,他想乘搭该船回返石叻。过后他回到船上,收拾被单和其他用具。我对他说:‘峇峇国安,别相信那些人的话,那是假的……’他回答:‘我要跟着那艘渔船回石叻……你们勇敢,你们去好了,我可害怕,我不愿白白送掉性命。’ 他对这件事始终心神不安,长吁短叹。含着眼泪,过了一会,他说:‘我生病,所以我要回去。’……”(页15-16)
2、迷信——“我再三劝峇峇国安同行,他还是不接受。他不知所措,不断流泪。然后他说‘上天不是给我们暗示过两三次,叫我们回去。第一次,有两三条支索 断折:第二次,船在浮罗峇比捡到破船,最后是关于瓜拉彭亨海盗的传闻,那又是一个迹 象……我做的梦也不好。我用抛钱的方式问过神明,神说:“不能去吉兰丹”,后来我再求问,神笑起来,还是叫我回石叻……” (页 16)
3、出尔反尔一一 “峇峇国安说:‘……好吧,让我们到吉兰丹去!’ 因为他做了那项决定,我们都很高兴。隔天,他又说昨晚做了恶梦,他的心里又动摇了。 就在那个时刻,格兰德普雷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峇峇国安已经反反复复好几次了, 一下说要去,一下又说要打回头,这次他签字为据,表示要到吉兰丹去,再也不能反反复复了。写完后,拿给他打手印,他不肯。他说:‘你们两个要压制我,欺负我一个人……将来我要告你们的!’ 大家听了都笑起 来。”(页17)
设使将阿都拉的游记拍成电影,那峇峇国安会是一名令人笑破肚皮的丑角。上述提到他用抛钱的方式问神明,在民间这叫做 “卜杯”(杯珓卜),珓用蚌壳或用竹木砍削成蚌壳形为之,有两具,外突内平,外称阳,内称阴。可以鞋或钱币代之。峇峇国安抛钱卜杯两次,首次神明说不能去吉兰丹,显然他抛获“阴杯"(两个钱币花面向上)或称“怒珓”,表示神明不批准或怒斥,凶多吉少。第二次“神笑起来”,此为"笑杯"(钱币全公向上)或称"笑珓”,表示神笑了,吉凶未明,可以再卜之。
阿都拉在完成任务后回到新加坡,岂料峇峇文中等人竟食言,不发酬劳给他及格兰德普雷,后来他们寻求法庭援助才解决。
虽然这些事情皆发生在160多年前,但 是而今读来却似曾相识。
《星洲日报•以笔为眼》五人联合专栏,文:李永球。(2003•8•3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