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9日 星期三

孔歷與河婆客家話

孔歷與河婆客家話

政治人物給華社拜年,布條上採用借自福建話的“Imlek”、“Cap Go Meh”。(圗:李永球)
十五暝游境的開路先鋒印尼文布條,也有福建話借詞。(圗:李永球)
Barongsai是借自福建話的“舞弄獅"。(圗:李永球)
山口洋河婆客家話把跳神叫做“tatung”。(圗:李永球)

來到西加里曼丹,正逢農歷新年,官方及商界懸掛許多海報布條,其上寫著印尼文賀語,其間摻雜一些中文借詞,卻是印尼文借自福建(閩南)話的。專家們研究出,印尼文共借了四百多個中文詞彙,絕大部份是借自福建話。
Selamat Tahun Baru Imlek 2566 & Cap Go Meh2015。我國是Tahun Baru Cina(華人新年),印尼採用Tahun Baru Imlek,Imlek即福建話的“陰歷”,也就是夏歷、農歷,翻譯成中文是“陰歷新年”。Cap Go Meh就是福建話的“十五暝”,即元宵節也。至於2566年份,那是孔子紀年,孔子誕生於公元前551年,孔教均以孔子生年作為紀年,印尼華社尊崇孔教,故採用“孔歷”作為中華紀年,以別於公歷和回歷。普遍採用孔歷的情況,全世界以印尼居首,連中台也不及。沿街拜年采青的舞獅隊,其布條寫著Barongsai,這也是借自福建話的“舞弄獅”。我在三發皇宮博物館時,管理的印尼老伯就跟我說了Tiong kok,它亦是借自福建話的“中國”。
山口洋全市均講河婆客家話,河婆原屬潮州揭陽縣,後來被改屬於揭西縣管轄。當地華裔均與我講客家話,我的客家話不好,只能濫竽充數,偏偏河婆客家話與我熟悉的西馬梅縣或惠州等客家話不同,很多時候我是以馬來話跟他們溝通。
河婆客家屬於潮州客,所以他們的客家話多多少少均帶有福建或潮州話的語音。比如“感謝”念kamcia、“萬”念ban、“細”念say、“店”念tiam,這些讀音均與福建話一樣。
做了簡單的河婆話調查,幾多鐳(多少錢)kee tolui,也可以縮略為“多鐳”to lui;筷子kui;盤pan;杯pui;大tai;至於粥,近年受到潮州話的影響,念為moy;王或黃,讀bong。買賣兩字,讀音與華語一樣,不過聲調正好相反,華語的買,河婆念作賣,華語的賣,河婆讀成買。去買菜,念作hi mai choi。
至於十五暝游境的一些河婆客家詞彙,也很特別,如迎神游街叫做hang kai(行街);ta tung應該是打童,即跳童;lo ya是老爺(指神明);乩童呢?卻與閩潮語一樣,叫做tang kee(童乩);蔔杯求准的“聖杯”讀成seng kao(聖珓)、笑杯念siao pui、陰杯是jim pui。
來到坤甸,這裡是潮州區,全市盛行揭陽腔潮州話。我的潮州話還行,溝通方面問題不大。
西加的中文報紙訃告與我國的有些差別,通常都將祖籍與現籍一起列在訃告標題處。如:原籍福建晉江,蘇北棉蘭旅椰。後一句是蘇門答腊北部棉蘭旅居首都雅加達的意思。這種情況在我國也經常發生,比如經常看到吉隆坡人士把訃告刊登在北馬版,人們都不認識他們,為何刊登訃告在北馬版呢?原來他們本來是北馬人,後來旅居吉隆坡。這種情況如果是列明原居地,比如:太平旅隆、北海旅隆、亞羅士打旅隆等等,那就讓人更加理解,有關地區的讀者親友則會注意了。
他們的訃告還是保留傳統形式,採用主喪者發訃,如兒子為父母發訃告,就列明家慈或家嚴,然後“諱”字後才是逝者的名字等等。也有妻子與兒子一起發訃的:“夫君、家嚴”等等。訃告上都會注明逝世的地點如“在寓所壽終正(內)寢”或“在某某醫院壽終”。
還有列明逝者“距生於多少年,享壽積閏多少歲”等等;最後是“世友戚族,誼哀此訃聞”。倘若是基督教徒則是“教世友戚族,誼謹此訃聞”。他們的訃告傳統中也加進許多新的元素,值得我們參考!
星洲日報/文化空間·田野行脚。文/圖:李永球(2015.05.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