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5日 星期三

跟“債弟仔”借錢

跟“債弟仔”借錢

太平馬結律的債弟仔傳統店舖。(圖:李永球)
債弟仔店的大門與裝饰。(圖:李永球)

債弟仔,是我國印度裔的放債商人。通稱“債弟"(ceti),不過北馬華人,尤其福建人則俗稱為“債弟仔"。他們屬於富有階級,以前的社會,跟債弟仔借錢乃普遍的事。債弟商人盤腿坐在店裡,身穿印度民族服裝,前端有個矮幾,借貸合約就在這裡簽署。
太平的甲君(71歲),受訪談起昔年跟債弟仔借錢的經過。1958年左右,當時年輕的他與母親和兄長在菜市裡做小販賣麵食。70年代初期,方獨立經營個人麵攤,直到1980年結束生意。昔年一碗麵的價格是3角錢,大碗5角錢。也有兩角錢一碗的,那是學生以及一些窮人家的特惠消費價格。
甲君非常好賭,小販生意晚上一結束,就到“東發"(此商店已經不存在,建築物也拆除消失了,即在加冕遊藝場旁邊)的後部賭“12支"(一種賭博遊戲,即以12枝黑紅兩色的帥仕相車馬炮為賭器,每次開出一支,押中者一賠十)。有時候賭到天亮,回家睡不到幾個小時,又趕出來開攤賣面。那時候江沙每年會有一次賭博活動,他也是常客,每天赴場去賭。
他承認自己是“珓豬"(賭豬),閩潮語的珓豬,即指爛賭的人,而且是不輸不走,贏了也不走,一直想不停地賭的賭鬼。所以,他一坐下賭桌,就馬上下賭,一直賭到輸光為止。錢輸了,生意還得做下去,可是本錢已經輸去了,只好向債弟仔借錢。借100元,還120元,債期30天,每天還4元。債弟仔每天都會到攤口來收錢,雙方各持一本小簿子,收了錢債弟仔就在簿子上記錄。有時候沒錢還,就跟債弟仔打個眼色,他很識趣地靜靜離開,明天再來。
甲君指出,跟債弟仔借錢好處多,沒錢還可以拖延多日,不會增收利息。他們也不會在攤口大吵大鬧,更不會潑漆喊打喊殺,有時候反而被欠債人大聲責罵驅趕。除非是大筆錢的,他們才會採取法律行動,告到法庭上查封對方的產業。
小錢如果賴賬不還,通常是坐在欠債人的攤口或門口等還錢,坐久了還是收不到,就不再來。
曾經有一個炒粿條小販欠錢不還,債弟仔每天到攤口吃炒粿條抵賬,該小販當然得炒給他吃,不過故意在接近炒好時加入清水,這樣粿條就涼了一半,使之吃了“漏屎"(瀉肚子)。吃了幾次這樣亂炒的粿條,債弟仔就不再來。因此一些“臭腳"(賴賬不還者)被列入黑名單,不再借錢給他們。還有一些經常拖延債期的,比如一個月債期拖到兩個月還清,這也被列入黑名單。但是這些人就跟他們鬥智,通常還剩數十元時又再借。比如剩下30元,再借100,扣除舊賬的30元,只得70元,又繼續每天還債。
甲君曾經跟一位“孟加裡"(旁遮普族)借錢,借100元只拿取90元,還得開一瓶啤酒請他喝,同樣還120元,債期30天,每天還4元,太不劃算了。
由於甲君好賭,導致他潦倒,70年代初期,太平的排屋一間才七八千元,他當時好賭而沒想到買屋子,至今後悔不已。當年的生意很好,幾角錢一碗麵,一天裡收入有六七十元,大假日裡則有百餘元,這在當年是個不錯的收入,可惜全輸在賭博裡去了。
近30歲時,有人介紹一位女人給他認識,希望他成家後認真工作。誰料婚後他依然嗜賭如命,經常賭到袋子空空。有一次他輸光後,見到妻子流著眼淚,這時候他終於覺醒,覺得再這麼爛賭下去,妻子肯定會離他而去。於是向她保證不再賭,他說到做到,真的不再爛賭。只不過偶爾會買些小錢的萬字票。如今退休的他生活幸福。
星洲日報/文化空间·田野行脚。‧文、圖:李永球。(2015.10.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