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日 星期六

怡保巖洞寺觀

怡保巖洞寺觀

道觀佛化的無極庵。(圖:李永球)
南龍古洞已經佛化成為密宗寺廟。(圖:李永球)
近來無事,赴怡保一趟遊走於當地的巖洞寺觀,怡保多石灰山巖,洞穴特多,早在百年前,華人先賢移民來怡保淘洗錫米,一些僧道隨著到此建立寺院道觀,他們喜歡選擇巖洞作為寺觀,這麼多的寺觀裡,一部份已經消失,一部份仍興盛發展,成為旅遊勝地,洞穴裡的自然山巖鐘乳石,宛如鬼斧神工的雕刻,形成一幕幕美景,美不勝收,遊人紛至沓來,流連忘返。
大乘巖,是一座歷史悠久的佛教巖寺,1974年附近錫礦場發生嚴重的土崩,山泥傾瀉,頃刻間大乘巖被深埋10英尺之泥下,從此不見天日。2006年初,沉睡地下32年的大乘巖被人發現,經過信徒們的致力重建之下,巖寺終於再度大發光彩,成為一個新的巖寺景點。寺內巖洞不大,不過寺外佔地頗廣,新塑造的佛像很多,令人目不暇給。
不遠處有座無極庵,本屬道教巖觀,由一位鍾姓道長所建立。可是道長仙逝了,後繼無人,漸漸地就由佛教徒來管理,如今已經完全佛化,成為一座佛教巖寺了。該巖寺不大,被一潭湖水隔開,必須靠著小橋步入巖洞裡去,大殿供奉觀音菩薩,釋迦牟尼及彌勒佛,完全找不到關於道教的一丁點蛛絲馬跡。雖然不大,卻有著奇巖異石,湖水清澈,涼風習習,真是個好地方。
再前往東華洞,這裡乃先天齋教的巖堂,步行數百級的梯級上到百餘公尺高的巖洞裡,大殿供奉玉皇大帝、孔聖先師、太上老君、李(呂)祖仙師等等儒釋道三教神明。經過洞裡的一條小徑,可通達後面的一個天然洞穴,綠樹成林,岩石突出,風涼水冷,真可謂別有洞天。以前這裡有著許多齋教的儒門修道之士在此修行。可是斗轉星移,這些修行人逐一作古仙去,留下巖堂,幸虧有一班熱心善信到來襄助,重新規劃管理。不過這裡偏離市區,人蹤罕至。從高處鳥瞰山腳市區,風景美不勝收啊!
步下東華洞,山腳下附近有座南龍古洞,原為道教巖觀,如今名存實亡,成為密宗寺廟完全佛化。洞內道教文物幸虧被保留下來,如光緒年間的古牌匾,神像如玉皇大帝、海龍王、齊天大聖、太上老君、福德正神等等。不過與新造密宗佛像一比,這些神像就顯得極為小尊了。洞內石壁有留下一些文人道士的墨跡,可惜有些逐漸模糊,再不抄錄,將來一定看不清楚。
特抄錄數首以饗大家,“居住青山曠野中,最靈巖宙曉雲濃。潛身避世裝癡口,隱姓藏名作啞聾。本院道人提”、“明月清風不用錢,醒來歌舞醉時眠。古巖仙洞長春在,今壺樂飲敘談言。甲辰歲季秋。(甲辰年應該是1904或1964年)。明鏡台草稿”
南龍古洞外旁邊有三個神主龕位,以洋灰塑造。文字寫著“開山祖師神位”、“張至連之神位”、“廖理藏長生祿位,一九八一年二月廿五日”、“了願之墓”。從這些道人神位文字來觀察,這裡應該屬於道教全真龍門派的宮觀,“至”、“理”字輩,在全真派裡屬於第廿一、廿二代的傳人。
道觀佛占情況在中國層出不窮,馬來西亞也有面對這種情況。
主要因素是道教較佛教衰弱,道士比僧尼少很多,當面對沒有徒弟來繼承時,往往就被僧尼進來管理,就這樣逐漸佛化了。
(光明日報/副刊。觀風問俗專欄.圖文:李永球。2016.4.8)
(註:光明日报将本篇拙文作者誤置为郑丹瑞。特此更正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