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發現光緒古墓
上個月,太平一班爬山隊友,在太平甘文丁的安娜武吉(Anak Bukit)山上,發現了一個清朝光緒古墓,迅速轟動太平華人社會,大家議論紛紛,深感費解,怎麼高山上會有一座古墓呢?更有朋友通過臉書等叫我過去調查看看,恭敬不如從命,於是約好爬山朋友便隨他們上山了。
那天下午細雨紛飛,爬山隊友即吳家傑、黃振華、葉劍鋒、林淑真、王俊偉、吳伸豪,帶領我及一位媒體工作者一起爬上山。可是,那不是開闊的山路,而是鑽進樹林裡,在樹底下行走,上不見天日,下全是泥石草木,沿路上水蛭蚊子在路旁恭候大駕,大部份隊友都受到水蛭的吸血,以及蚊子的炮轟。
爬到山頂處,一片較為寬闊的地方,就看到那塊光緒古墓碑橫躺在地面大石頭之上,不過碑石已經斷為兩截。我馬上以粉筆塗之,再以手掌抹掃,吹一吹粉塵,字體馬上湧現出來了。查看墓碑文字,上款為“光緒十六年仲冬月吉旦”,仲冬為農曆十一月,光緒十六年仲冬即1890年12月,但是過了農曆十一月廿一日,即邁入了1891年1月1日,比較正確的公歷日期推算是1890年12月/1891年1月。上款旁有一行小字“金角嶺地乙假葬山坐甲向庚”,這一行主要是關係到風水的術語,不過對於此處地名“金角嶺”,則不曾聽聞。
中款(中榜)為“清陳考謚勤直諱家聰三公墓”,那是墓主的名字,他姓陳,名叫家聰,謚號勤直,至於“三公”則不清楚是何指了。中款之旁也有一行小字“世居瓊州文邑囗五圖深田村”,此為墓主的籍貫,瓊州文邑即今中國海南省文昌。下款只有數個字即“男鑨聲立”,顯示墓主育有一子名為鑨聲。
此墓長約5英尺,刻字不淺,可見其經濟並不錯的。但是有墓碑,卻找不到其墓,可能是墳墓已塌,附近也找不到其他墳墓,不過草叢裡可能尚有其他墳墓也不一定。
人們好奇的是,為何山上會獨有一座墳墓?為何沒有其他墳墓?墓碑如此之重如何搬上來?
10年前,即2006年5月3日,太平一位金商麥啟光先生,便向我說安娜武吉半山處印度廟再上去,有兩座清朝光緒年間的古墓,昔年他年紀小,曾經親眼見過碑文有光緒等字,他叫我過去調查,可是我上山卻屢尋不獲。而在2012年,這裡山上發現了張氏總墓。其實尚有一座古墓,那是福建幫的領袖之一王開邦之墓,他逝世於1896年,葬在這裡本身的園坵裡,數十年前才移葬太平福建公塚。上述點點滴滴的墳墓相加起來,安娜武吉山至少擁有5個華人古墓。至於墓碑之重如何搬上來,這個問題不難回答,以前有開路上山,只要4個大漢,以麻繩木棍就能搬上山了。
我們下山時走另外一條路下去,才發現原來這條路是這麼好走的,怎麼之前不帶我走此路上山呢?真的走了一段崎嶇不平的冤枉路。沿路有著許多野生的蘭花(胡姬花),吳家傑說太平只有此山有蘭花,倘若組織以觀賞蘭花為主的爬山團,那會是一個吸引人們的活動。希望此山不會被發展而獲得保留,讓大家有個賞野生蘭花的好所在。
這個光緒古墓只是個普通的古墓,歷史價值不是很重要,太平擁有數百個光緒墳墓,它不過是其中之一。祖籍海南的古墓,我調查得到最早的是同治十年(1871年)。個人建議太平海南會館應該給這個古墓重修及重新豎立,或者搬遷到廣東義山去,總之將它保存下來,不讓它遺失就好了。
星洲日報/文化空间:圖‧文:李永球。(2015.12.0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