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日 星期六

太平的福建話

太平的福建話

太平的福建話(閩南語)接近檳城福建話,屬於北馬福建話區。根據中台專家學者們的考證,這種福建話屬於漳州音閩南話。與南馬泉州音福建話有差別。南北馬福建話的分別,在於部分韻母有不同之處。
將北馬福建話規定為漳州音,南馬為泉州音,那是籠統的說法,南北馬福建話多多少少都混有漳州與泉州音,即一般所謂的漳泉爛。比較具體明確的分析是北馬偏漳,南馬偏泉。
檳城與太平的福建話又有何不同呢?基本上大同小異,不過檳城有一部分講較純漳州福建話的,這種福建話在太平逐漸少人講了。比如漳州音的“是誰”(tsih-tsui/tsui-tsui),以前在太平是個常被人講的詞彙,如今被“啥物儂”(ha-mih-lang/ha-miang/ha-mang)取而代之。“現在”這個詞彙,檳城漳州福建話多講作“旦仔(than-a)”,旦仔已經被太平人所遺忘,而被“當今(tong-kim)”攻陷了。福建話文讀音的香、相等,檳城多數偏漳念作iang的韻母。太平的偏泉為iong。所以“香港”,檳城是讀成hiang-kang;太平為hiong-kang。由此可見,檳城太平距離不遠,雖然均屬於北馬福建話,可是地方性方言肯定是有差別的。
近年來,北馬特有的一些福建話詞彙,漸漸地在太平少被人採用了,諸如“萬山(ban-san)”(菜市場。借自馬來話的bangsal),逐漸被“巴剎(pa-sat)”(借自馬來話的pasar)取代;“米篩目(bi-thai-bak)”(一種食品),被“老鼠粉(niau-tshu-hun)”(借自廣府話的老鼠粉)取代;“設使(siat-su)”(如果、假如),被“若是(na-si)”、“但是(tan-si)”取代;“送配(sang-phue)”(菜餚),被“寀(tshai)”取代。
漁村福建話漸失泉州音
太平福建話雖然也是偏漳,但偏漳的情況較檳城來得少,應該有百分之六七十屬於漳州音,其餘被泉州、潮州等語言混雜了。舉個例子,飯、卵、遠、酸、方、軟、光、磚,漳州音的韻母是uinn,泉州韻母為ng。太平福建話在這個韻母上雖然偏向漳州音,不過在磚、光等一些字方面,多數會轉音為泉州音的ng。
太平乃泉州人居多,漳州人居少的地方。尤其福建泉州的南安、同安、晉江較多,漳州人以海澄居多。因為受到檳城漳州福建話的影響,所以福建話也跟着偏漳,即使老一輩從中國福建泉州南來者,多數在語音方面逐漸地偏向漳州音去,其兒孫們的口音更是完全被本地漳州音同化。
最特別的是,太平獨有的一個韻母,這個韻母盛行於太平、北海等北馬地區。就是——香、羊、張、娘、想等,檳城漳州韻母為ionn,南馬泉州系iunn,太平獨有的韻母是iaunn。2000年,台灣師範大學張屏生教授南來太平調查福建話時,就是在訪問我錄音時,聽到這個iaunn韻母,即刻興奮地將麥克風拿向他自己的嘴巴說,這是新發現的韻母。為何會產生這個韻母呢?個人的推測是泉州或潮州等各籍貫華人,在學講漳州音的ionn時可能學不來,而演變成新的韻母。
太平福建話屬於北馬漳州音,郊區的漁村(峇東、十八丁、班台、瓜拉牛拉、大直弄、雙溪吉隆、雙禮佛等)則盛行泉州(同安)音的福建話,以前交通不方便,郊區保留着當地的純正福建話。近廿年來,交通方便了,城鎮郊區來往頻密,漸漸地漁村福建話被太平市的福建話同化。如今郊區漁村的泉州音逐年消失中,相信不需要多久,漁村的福建話將會消失殆盡,這是殊為可惜的事情!
(光明日報/副刊觀風問俗專欄。作者:李永球。2016.5.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