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日 星期六

古羅馬的風俗

古羅馬的風俗

信徒排队触摸圣伯多禄铜像的足部。(圖:李永球)

到了罗马岂可不走梵蒂冈,那里是天主教教宗的所在。那天顶着大太阳,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为了一睹梵蒂冈的天主教堂。1929年教廷与意大利签署拉特朗条约,梵蒂冈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面积仅44公顷,教宗是天主教的领袖,也是梵蒂冈的元首。
梵蒂冈城的圣伯多禄广场占地广阔,周围建筑宏伟夺目。圣伯多禄大殿更是灿烂辉煌,无论是殿内殿外,每一处均是金碧辉煌。这座天主教大殿历史悠久,乃为了纪念于公元67年被尼禄皇帝钉死的主教伯多禄。
殿内人潮络绎不绝,精雕细刻的石雕、木雕,彩绘神话人物、彩色地砖等等工艺,布满整个大殿,可谓鬼斧神工,令人赞叹不已。许多来自国内外的天主教团体信徒集合在大殿内祈祷,虔诚祷告,神情庄严。令人崇敬不已。有人排队为了触摸圣伯多禄铜像的足部,其铜像头顶着一个金圈,耐人寻味的,其右手作“剑指”状,左手持着数枝大钥匙。足部已经被众多的信徒触摸到严重腐蚀了。我也趁热闹去摸摸,奇怪的是,触摸后马上有着毛孔悚然的感觉,共有三次,真的怪事!
在梵蒂冈与罗马参观了无数的教堂,每一间都是精美华丽的,叫人目不暇给啊。
古罗马帝国,崇拜多神信仰,后来天主教及基督教的进入而消失殆尽。然而,古罗马的文化影响深远,整个欧洲均受到巨大的影响,包括建筑物、服装、军事、武器、政治、风俗、文化、饮食等等。
古罗马的丧礼是怎样的呢?《罗马帝国时代之风土人情》一书记载:“在罗马,葬礼同样严格取决于社会阶层。显赫家庭的仪式交由专业丧葬人员处理,其主持葬礼的费用由家庭承担。在死者的舌头下放置钱币以向‘无常’Caronte支付通往阴间的费用,然后被置放在住宅前厅数日。由此葬礼队开拔,由哑剧演员。舞者和乐人开道;还有巫女,这些妇女受雇哭丧。直到到达城墙外的墓地。经济稍逊的阶层组织成群体办丧葬会,其目的正在于借助成员支付的共同资金保证墓穴的品位。不论死者的地位如何,火葬都是普遍的选择。骨灰放置于丧葬盒中,集中安放在称为columbarium的集体墓穴中。土葬为穷人和奴隶专有,在天主教受认可后成为普遍选择。”
原来古罗马的丧礼与我们的大同小异,就如在遗体舌头下放置钱币以向无常支付通往阴间的费用。无巧不成书,这个风俗目前在我国客家人士的丧礼上尚保存着。客家人士在遗体嘴巴里放置钱币,而福建人则放置珍珠。不过这是送给逝者,希望他荣华富贵。而我们支付给阴间无常阴差的,是在灵前的陶缸里焚烧的纸钱,也叫买路钱,通过焚烧付给了阴差,希望他们让先人通往阴间。这种付买路钱给阴差的风俗,原来古罗马时代就有了,真的耐人寻味!
古罗马停丧数日,然后以哑剧、舞者、乐队,以及受雇哭丧的巫女开道出殡。我们的丧礼也是停丧数日,然后才发引还山,我们早期的丧礼也是聘请乐队、戏剧演员、舞者、甚至哭丧队来送殡出葬。如今这类的丧葬风俗在台湾及中国某些地方还可以见到。古代罗马风俗盛行火葬,土葬是穷人及奴隶所属。后来天主教进入罗马并被接受后,土葬才逐渐盛行迄今。
光明日報·副刊·觀風問俗。圖文:李永球。(2016.8.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