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的百年舞龍
金龍博物館文物極多,館藏的一些從中國購買來的現代新文物,誠然吸引不到我。不過當地華裔留存下來的文物則不一樣,那才是真正具有價值的物件。好比致公堂的文物如開幕的賀幛、三軍司命旗幟、洪門會廿一例等等。此外,尚有許多當地的舊黑白照片與文物,彌足珍貴。
所謂金龍博物館,即指館裡存放著數條巨大的“龍”。這些龍乃當地游境踩街所用的,如今都保存在館裡。根據館藏資料顯示,1869年,當地居民首次發起節慶同樂活動,同時為醫院、養老院與療養院籌募基金。嗣後,復活節慶活動成為年度大事,華人社區於1871年首次參與節慶遊行,僅穿著特製的綵衣及手持大小不一的旗幟參加遊行。迨1879年,參加的人數忽然下降,華社於是發動以一英里長的古裝歷史化妝隊伍,近1000人精心裝扮以支持遊行,還演戲3天。而且捐款3英鎊予醫院,獲得了排行在遊行隊伍的前頭位置,之前都是排在後頭的。
1882年從中國訂製了儀仗綵衣,1892年,華社首次派出舞龍參加遊行,龍長約30公尺,由廣東佛山訂製過來,它在遊行中服務多年後就退下,目前由一條100公尺的皇家新龍取代,這些龍及其他的龍都在此保存著。根據當地的華人傳統,在復活節前一個星期,必須先“旺龍”,復活節後的星期日為龍點睛,星期一才將巨龍抬出來遊行。古裝打扮與舞龍者包括了許多洋人。
館藏的遊行舊照片,顯示了以舞龍為主角,也有洋人及華人做中華古代人物打扮,手持各種傳統旗幟遊行,這些文物也都在這裡保存著。
廣府人擅長舞獅,澳洲的廣府人卻以舞龍著名於世,舞獅反而普普通通。他們從中國佛山訂製了巨大的長龍來沿街舞動,這些龍特別精緻美觀,因為均是刺繡品,尤其龍身的鱗片,一般所見均是繪畫的,館藏的龍鱗片卻為精美的藝術品,一片一片繡上。龍頭巨大,龍身布幔極長,遮蓋著舞者。像這樣的龍身設計,頗為大方美觀且得體。佛山龍的設計,真的叫人讚歎不已!
館藏文物尚有舊文獻如政府告示、民間契約、民國政府發給的執照等等,也有仿造當年華人南來生活的情景模型,物件人物擺設全照早期情況而做。由於金礦的產量日益減少,最後許多華人回去中國,留下來的就不多,他們改為經營菜園,供應水果和蔬菜,有些開雜貨店、洗衣店、飲食店、中藥中醫等等,或當勞工、裁縫、傭人、小販穿梭於大街小巷,甚至當清潔工人,清理糞便充作田園肥料用途。但是華人受到排華法案的限制,所有華人製造的傢俱必須標明“華人製”。只要有一位華工受雇就視為工廠,洋人公司4個工人以上才定為工廠,工廠必須支付工廠費,導致華人難與洋人競爭。雖然遭遇白澳政策的欺壓,不平等條約的對待,然而華人對於澳洲維多利亞州的貢獻良多,是有目共睹的。雖然遭受欺壓,華人還是積極參與遊行,捐款慈善基金,逆境求生。
華人舞龍從遊行隊伍中排行在後頭,演變成排在前頭;華人移民從遭遇排華法案欺壓,到完全獲得公平對待;華人舞龍終於飛龍在天,華人後裔終於吐氣揚眉,這全賴澳洲政府懸崖勒馬,停止極端種族政策,這樣開明公正的國家,前途一定光明!
星洲日報`文化空间·田野行脚。文、圖:李永球。(2015.09.2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