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日 星期日

三牲與五牲

三牲與五牲

五牲“獻生”的豬牲。(圖:李永球)
“獻生”的羊牲。(圖:李永球)
三牲的以“鴨蛋”代一牲。(圖:李永球)
五牲的以“麵乾”代替一牲。(圖:李永球)
五牲的豬鴨雞蟹蝦。(圖:李永球)

有一年,我將正月初九天公誕祭祀的照片放上網,桌上擺著一副牲禮(三牲),即一塊豬肉、一隻雞和一隻鴨。有朋友問三牲不是豬、雞和魚嗎?
祭祀神明和祖先,一般上會有“三牲”這個祭品。所謂三牲,《現代漢語詞典》指是牛、羊、豬。《普通話閩南方言詞典》的“三牲”則分大三牲與小三牲,前者指牛、羊、豬;後者為雞、鴨、魚。
三牲與古代帝王諸侯祭祀時的“太牢”(大牢)與“少牢”息息相關,太牢即是牛、羊、豕(豬),少牢僅有二牲,即豕和羊。
民俗是會演變的,我國民間裡的“三牲”,再演變出三牲及五牲,無論是三或五牲,通稱為“牲禮”。通常所見的三牲為豬、雞、魚;五牲則為豬、鴨、雞、魚、蟹。這當然不是絕對的,三牲也可以是豬、雞、鴨或其他牲物等等,一般所見的三牲,人們喜愛分別採用一種山珍(陸地的牲畜如豬、羊等)、一種海味(水裡的魚、魷魚、螃蟹等)和一種飛禽(雞、鴨、鵝等)。由於鴨屬於雙棲動物,可以當做飛禽,也可以當做海味。
至於五牲,可以從豬、羊、鵝、鴨、雞、魚、蟹、蝦等選取5樣。在民俗裡,有時候在找或買不到牲畜的情況下,是可以一些物品代替的,最常見的是以雞蛋或鴨蛋代一牲,也可以用熟面(黃面)或面干(現在的快熟面)代一牲,因為面是用來祝壽的,屬於“大禮”的祭品,可以代替牲禮。
以上均是民間人家的小三牲及小五牲,民間牲禮的牲畜極少採用羊,通常是豬,而且不是整頭,而是買一塊肉水煮或是一塊燒肉即可。至於廟宇、鄉會或宗祠的大型祭祀禮,則採用大五牲,豬羊是整頭的。大與小的不同點在於數量,小牲禮採用的豬羊肉僅是一塊,大牲禮則為整頭的豬或羊,雞鴨等也是一大堆數十隻。大五牲的整頭豬與羊,必須先“獻生”(宰殺後未煮的生豬羊),連同牲血及內臟一起祭拜,再切割其頭及尾部拿去水煮熟拿來祭祀,方合祭禮。
我國華人民間的牲禮,罕見到牛,為甚麼呢?主要是道教及福建民俗文化所影響,道教認為老子騎青牛出關,有說祂的坐騎是“板角青牛”,乃古代的瑞獸,樣子很像水牛,所以忌食牛肉。而福建民俗認為拜觀音不可食牛肉,所以戒之,尤其後者,是我國華人民俗裡戒食牛肉之根源。可是即使在今日的中國,以太牢之禮即牛羊豬,來祭祀祖先神明如老子等比比皆是,我國的不用牛牲則顯得特別。
閩潮籍貫在大節日家裡祭祀時,採用多副三牲,一般是天公一副、大廳眾神一副、司命灶君一副,然後這些三牲加上煮好的菜餚飯糕等,全部一起拿來祭祀祖先。
而客粵則十分簡單,太平黃則成君指出,客粵人只準備一副三牲(豬肉、雞、鴨或其他等)加上一棵生菜,先祭拜天神,拜好了以刀子割一劃或換一棵新的生菜,表示天神已經享用,再取去祭拜眾神,同樣的割一劃或換新生菜,接著是祭祀灶君、地主公,最後是拿來祭拜祖先,真的方便簡單極了。
閩潮人不允許祭祀了神明的祭品,再拿去祭拜其他神明。客粵人則不同,只以一副三牲祭祀完所有神明。閩潮客粵如此迥異風俗,真的耐人尋味。有人說閩潮人經濟能力好,所以準備多副牲禮,其實這是地方風俗問題,還得深入去探討一番!
星洲日報/副刊‧文:李永球‧(2016.01.1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