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菜籃神轎
印尼山口洋元宵節3天的遊行慶典,細分的話,年十三是“洗街”,那是以五月初五端午節儲存下來的水來洗街,灑淨街道掃蕩污穢;年十四是各宮廟互相進香參訪;年十五才是盛大的“行街”大遊行。
3天的遊行陣頭裡,除了乩童與神轎外,還有一個值得提及的是“菜籃神轎”。訪問的當地人士,他們告知那原是八月十五中秋節時,大家玩的“菜籃神”,即以一個竹制菜籃,籃底繫上一支筆,由兩個或4個人不等手扶著,旁人以客家話或印尼等話念咒請神,菜籃神降臨時籃子就會晃動,人們就可以開始問事,菜籃神則以筆寫出答案。扶菜籃神者性別不拘,男女都行,必須有緣份,無緣者扶不動。許多扶者最後會成為乩童,蓋因開始是扶菜籃神,漸漸地通靈,最後被神明選中而附身跳起神來。
原來菜籃神轎源自八月十五的扶“菜籃”。3月8日拙文〈元宵聽香與關籃姑〉提到關於正月十五或八月十五等日子,民間有“關籃姑”神的習俗,那是婦女們以“籃子”請來籃姑問事。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一書提到的廁神紫姑,就是民間的籃姑,書中提及紫姑姓何名媚字麗,萊陽縣人,自幼讀書,唐垂拱三年壽陽刺史李景納為妾,其妻姤之,遂陰殺之於廁,死於正月十五日。
而山口洋當地的風俗,則將八月十五當天所扶的菜籃神,進而提昇成為平時都可以扶動的通神神器,甚至用在遊行街頭上,實在非常特殊。而且請來的“菜籃神轎”的神明,不僅僅是傳統的廁神紫姑,而是任何神明均可降臨,甚至連達雅土著的神明也一樣可以請到來。
這些菜籃神轎分大轎與小轎,所謂轎子其實是竹制的菜籃子,通常均會給菜籃神轎穿上特制的“衣服”,衣服也分華族傳統服裝及達雅族傳統服裝,甚至有些會有盔帽或頭像,不同的服裝代表著不同民族的神明,籃子兩邊各有布條讓扶者手持著,神明降臨時,籃子便激烈晃動,特別不一般。這種菜籃神轎,還是第一次見到,乃山口洋元宵節行街的一大特色!
久聞山口洋元宵節“行街”的傳統特色,直到今年才有機會見識,果然不虛此行。如果要我介紹東南亞值得一看的傳統華族遊行,個人是非常推薦山口洋的行街。不過,將來的趨勢會是傳統特色逐漸消失,還有外來的民俗逐漸被引進,比如有跳“大二伯爺”的乩童等等,相信是近年從外引進的。我是希望不要引進太多外來的東西,最好是保持原來的傳統特色,那就顯得與其他地方來的不一樣了。
另外,年十五大遊行當天,在市中心街頭有搭起一個大棚,桌上滿是供品用以膜拜游境的眾神明,其中以生豬最引人注目,數十只生豬,皮膚塗上紅色,祭拜後就切開,再切割成小塊,分與人們。這種分派祭祀後的祭品,叫做“分胙”,人們必須憑卡牌來領取豬肉,有肉同享。現場也有福品投標,包括酒及各類民俗藝術品等等,只見司儀以河婆客家話報告激烈競爭的投標款項,氛圍刺激。
由於,參與遊行必須花費一筆不貲的款項,比如用於印製T恤,抬轎打鼓工作人員的紅包等等,近年來,一些單位基於經費不足而無法參與遊行。而慶委會獲得政府的撥款有限,在翌日逐一分發予參與單位,這些款項也不多,今年幸虧有位坤甸的金商,以個人身份再捐獻給各單位一筆錢。
星洲日報/文化空間‧田野行脚。圗文:李永球‧(2015.04.1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