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日 星期日

婚禮的喜帖和謝帖

婚禮的喜帖和謝帖

傳統龍鳳請柬(喜帖)。(圖:李永球)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常見的謝帖釘在喜帖上一起呈給賓客。(圖:李永球)
謝帖已經被時代淘汰出局。(圖:李永球)
時下盛行,設計及顏色新穎的喜帖。(圖:李永球)

古早時北馬華人婚禮,尤其峇峇娘惹(土生華人)在派發喜帖時,會帶上內包有白灰的“荖葉”,分了喜帖也順便請對方吃“荖葉”,所以古時候的北馬人把派喜帖稱為“放荖葉”。放荖葉是古俗,如今已經煙消雲散。今天要談的是婚禮上的喜帖及謝帖。
早期的喜帖是紅色的,加上粉紅色的封套,供寫上賓客的名字尊稱,如“呈XXX先生或小姐、伉儷升”,再親自上門遞上邀請。至於謝帖則是一張小型粉紅色的紙片,寫上“敬領盛情,謝。XXX夫婦再鞠躬”。在賓客上門或到酒樓出席婚宴時,主人會在門口親自遞上謝帖表示感謝賓客的出席。古時候,喜帖和謝帖是分開遞上的。
大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謝帖就直接釘在喜帖上,在分喜帖請客時一起遞上,不再另外派發謝帖。再後來的發展是取消另外印刷謝帖,而將謝帖縮小印刷在喜帖之左上角。到了21世紀,謝帖幾乎被淘汰出局,在我們的社會幾近消失了。另外,如今的喜帖及封套,很多都喜愛採用金黃色。古代喪事採用白色,喜事採用紅色,紅白分明。但現在的喪事靈堂佈置採用金黃色,婚事喜帖及封套也喜愛金黃色,我們的喜與喪顏色混為一體,幾乎沒分別。
陳彥妮著《大路後的查某囡仔——阿桂姨回憶錄》裡,專訪了檳城阿桂姨,其中有一段談及早期檳城婚宴請客的記錄:“從前的人雖然早已經派了晚宴的喜帖給親朋戚友……晚上男方有請宴席的話,傍晚時分,新郎在伴郎的陪同下,還要拿著香煙一家家去拜請客人來出席晚宴……第一回去請客,還拿著香煙去,人家還會說:`才來第一回而已,不算數。’再去請第二次,人家依然說:`唉呀,才來那麼兩趟而已。’第三次再登門去請客,客人才會去換衣出來出席你晚上的喜宴……去到人家家裡,當面開香煙盒,拿出香煙給親友,幫他點火,一邊囑咐他們說:`亞狗伯呀!亞豬伯呀!亞嫂呀,今晚你們一定要來給我請哦!’”
以前請客赴宴的確是如此麻煩,從太平老一輩的口述中也是這麼說出昔年得三催四請,賓客才會赴宴。一位陳先生曾經向我說,在上世紀60年代,他住在北霹靂一個漁村,當地也是得三請親友赴宴,而且村中輩分最大的陳姓族中長輩沒赴宴,婚宴是不能開始的。某一次新郎家族與族長有些心病,族長被新郎登門請了近10次也沒赴宴。婚宴不能開,大家都很急了。當時年輕氣盛的他,怒火衝天吩咐宴席開始,並說任何後果由他一人承擔,在族長缺席下婚宴開始了。翌日一早他馬上登門向族長請罪,他說出道理,多次邀請族長都不赴宴,他不瞭解族長與新郎有甚麼不愉快的瓜葛,為了大家著想,他決定在族長缺席下開席,如果認為他這麼做不對,他願意接受處罰。從此以後,當地等族長蒞臨才開席的傳統就消失了。
謝帖被淘汰,喜帖隨著時代演變而轉為金黃色,問題是金黃色請柬是我們普通人可以採用的嗎?多次登門請客也隨著時代而淘汰,如今只一次邀請送上喜帖,賓客自動在宴席前趕到現場。
古代習俗折騰女婿,要他們多次上門邀請,真的非常辛苦。由此可見古俗注重情義及禮儀,整個地區可以為了一家娶親而忙碌,大家義務幫忙,女婿那可要多次邀請才會令人感到其誠意。如今婚禮由商家包辦,不需要鄰居的幫忙,女婿也不需要多次邀請了。我們的民俗隨著時代而一直在改變,人情世故民俗文化也跟著轉變啊!
星洲日報/副刊‧文:李永球‧(2016.02.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