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8日 星期二

尋找澳洲土著的足跡

尋找澳洲土著的足跡

澳洲土著製做极为特别的树皮舟,馆里有纪录片讲述製做方法。(圗:李永球)
土著丧礼上带孝的服饰。(圗:李永球)
博物館裡展示的土著手工藝品。(圗:李永球)
7月炎炎夏天,馬來西亞炎暑酷熱。我特地往南半球的澳洲飛去,去到冰冷寒冬的墨爾本。澳洲海關之嚴格已是眾所周知,所有動植物及食物和泥土等,一律禁止帶入。
兩百多年前,英國人佔據了澳洲大地,並開始了移民政策,英國人紛紛移居此地。他們發現澳洲如此之大,竟然沒有白兔,便自作聰明地將白兔帶到這裡,誰料卻成為大患。因為澳洲沒有老虎,也沒有獅子,飛禽走獸的天敵極少,於是乎白兔愈生愈多,多到氾濫成災,青草被它們啃完,導致牛羊沒了青草而餓死,這時候才察覺養兔為患,便展開射殺行動,才將局勢控制下來。在自然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一個地方的“生物鏈”或“文化鏈”,不適宜去干擾破壞,任何一種動植物或民俗文化,從一個地方移殖到另外一個地方,有些對某個地方會起到輔助或協調作用,有些則會帶來強大的災害,導致當地的生物或文化被消滅,不可小覷!
澳洲本來屬於在當地生活數萬年的土著樂園,土著皮膚黝黑,頭髮曲捲,過著原始生活,幸福又快樂。自從英國航海家詹姆士庫克於1770年抵達澳洲大陸後,美麗的澳洲大陸就被英國佔據。從此以後,土著就墜入水深火熱的地獄之中。英國於1788年流放第一批犯人到澳洲,當時估計約有三十多萬土著。1791年英國政府開始剝奪土著的土地,雙方起了衝突造成數萬土著死於動亂中。1825年,英國政府下令可以射殺手無寸鐵的土著,長達百餘年,直到20世紀初才停止,導致土著剩下數萬人。
最悲慘的是,是進行不民主的同化政策,最先是在1815年,白人統治者建立了一所土著寄宿學校,教導土著孩子英文知識與信仰基督教,但不成功,學生們會了讀寫知識,依然回到自己的部落去。隨後政府允許搶奪土著兒童,將他們從其父母身邊帶走,交到白人的培訓中心,不允許其父母看望他們,不讓他們回家,使到他們與自己的族群部落完全脫離,徹底融入白人的主流社會裡去,並強迫他們做低賤的工作。
來到澳洲,很想看看土著的民俗文化,誰料已經被白人政府破壞到幾乎殆盡。只好走到博物館去瞭解。土著展示廳裡有著土著文化歷史及藝術品的介紹,諸如舞蹈、音樂、繪畫、獨木舟、樹皮舟、工藝品等等。澳洲社會言論自由,博物館裡展覽著土著們對白人的控訴,指責侵略他們的領土,土著以原始武器無法對抗英國侵略軍,大量土著死於衝突之中,英國人將他們趕到貧瘠的地區,騙他們不懂得英文,逼他們簽署不平等的條約,將澳洲大陸侵佔而去。失去了土地,他們就失去了包括最重要的文化與一切。
直到20世紀,澳洲政府逐漸改變政策,開始改善與土著的關係,1962年土著才擁有投票權,政府並將部份土地歸還給他們,給他們受教育,給他們發出土著特有的福利金,但這也製造一些社會問題,比如土著有了錢而酗酒不工作等等。
一個國家的原住民,竟然遭遇如此悲慘,被逼迫同化,淪落社會邊緣,甚至失去投票權,受到種種不平等的對待,不過如今的政府已經對他們作出坦誠的道歉。
閒步在寬闊宏偉的博物館裡,享受著館裡舒適設備,讚歎先進的設施,欣賞著琳琅滿目的展覽品,令人感慨不已。澳洲已經是個很西方化的國家,土著文化在部落裡苟延殘喘。文化鏈就如生物鏈,很多時候不適宜將外來的東西帶到另一個地方去,那可能會起到破壞,甚至對當地的生物文化造成毀滅性的傷害。
星洲日報/文化空間‧田野行脚。文、圖:李永球。(2015.08.1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