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日 星期六

馬六甲晉巷三座廟

馬六甲晉巷三座廟

元天宫的新颖外观》(圖:李永球)
三堂庙内部依然古色古香。(圖:李永球)

閒來遠赴馬六甲走走,當地友人曾台成君熱情帶我到郊區晉巷區師爺巷的一些神廟去觀察,在他的帶領下,我們走訪了數座老宮廟。
第一座是“和勝宮”,也叫做“廣福廟”。主祀四師爺(甲必丹盛明利)、黃老仙師、譚公仙聖。最早的文物年份是1888年的“和勝宮”木匾,保存的文物如牌匾、木楹聯、鐵鐘、彩繪、木雕橫枋雀替、灰塑等極多,均為精緻的藝術品。廟宇保留相當古舊,屋瓦是舊式的,屋脊上的剪黏和灰塑已經斑斑駁駁。宮廟可惜有些破舊,目前正在維修中,希望古物不會被破壞,維修的同時也保護好原本的模樣。根據廟裡石碑記載,廟地乃福建人何君所捐贈,大埔客家人余觀蓮則將宮門前的地面鋪石造路,另外一碑有云,廟地乃何玉鑾捐贈。碑誌記錄着眾善信的捐緣建修廟,許多為當時的社會賢達及熱心善信。
廟為客家幫所創建,供奉客家神明。廟地乃福建人捐贈,故有廣福廟之稱,大門對聯云:“粵土昇平憑聖力,閩方隆盛藉神恩”,對閩粵兩幫都作出了稱讚。此木聯乃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之物,由和興當、源發當等人贈送。
不夠詳細年份難測歷史
第二座為“元天宮”,又名“普陀山”、“龍天庵”。普陀山木匾屬於戊戌年(1898或1958年)之物,是重修所立的牌匾。主祀玄天上帝,副祀觀音菩薩和濟公。廟內文物少,幾乎沒幾樣,廟宇經過修改,屋瓦改為大片石棉瓦,大殿內部及大門處已經改造成現代的樣式,除了它的古式地磚,其他已完全嗅不到古色古香的味道了。外圍的山門處有一塊小石碑云:“己酉年(1909或1969年)二月吉,此牆,信士陳若佳、陳思德同謝”,不夠詳細的年份,實在難以推測到它的歷史啊!
第三座是“三堂廟”,又名“萬福庵”。主祀觀音佛祖、太上老君、孫太祖師。最早的文物是宣統二年(1910年)的木門聯,乃陳歐氏貝娘所贈。其餘的文物為木牌匾、木對聯等等,多為民國五、六年之物。其中一塊木匾“求嗣敬奉”,乃民國五年(1916年)由蔡立基和妻子劉氏偕男勝福、勝開同答謝,可見他們全家虔誠禱告求嗣而成功。
三堂廟較前兩座宮廟來得大兼堂皇,保留下來的木雕神案、屏風、吊燈等文物亦不少。連牆壁上和屋簷下的橫樑的彩繪圖畫,有些註明民國四年(乙卯,1915年),可見此廟歷史之久。
此三座宮廟,以和勝宮及三堂廟保留着原本建築風貌,破壞較少。而元天宮則在屢次的修繕之中,逐漸失去了傳統味道,殊為可惜。晉師爺鄉位於甲州郊區,以客家人居多,當地人口外流嚴重,住戶逐年減少,平時白天都是關着廟門,欲入內膜拜都得叫人來開門。三間的建築風格頗為接近,類似閩南式建築。主要是一座大殿,殿前一座拜亭,四周築起圍牆,前面有座小門亭,屋脊上有剪黏灰塑,屋脊下有許多精緻的木雕彎枋、斗拱、雀替等物,也有許多彩繪灰塑,以及石雕等等,也保留着古老的水井。和勝宮外亦有旗桿石,這些皆是珍貴的文物。
(光明日報/副刊。觀風問俗專欄.圖文:李永球。2016.4.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