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9日 星期三

開年飯‧接火

開年飯‧接火

檳城娘惹煮的潤巴真。(照片由T君提供)
峇峇人家的銅油燈,有個兩面玻璃的“遮燈”遮風。(照片由T君提供)
檳城峇峇娘惹博物館裡的“石寶”玻璃燈,下有精美的木雕獅座。(照片由T君提供)
“石寶”玻璃燈,將蓋子倒轉放就成了油燈。(照片由T君提供)

檳城峇峇娘惹的過年習俗,與馬六甲的峇峇娘惹有些不同,今天專訪了檳城年輕峇峇後裔T君(姓名不願公開),讓他來述說峇峇的特別年俗。
除夕之前一日(祭祖之前一日),大門掛起紅彩、大燈,大廳神案桌子綁上桌圍,直到年十六後除下。在眾多節日的祭祖習俗裡,只有新年的除夕祭祖是不燒紙錢(也有人家有燒的),俗謂“拜歡喜”。菜肴中有道“潤巴真”(rempah chin),主料是豬腳,煮法是以蒜頭、蔥頭、朱國(cekur,沙姜)、芫荽籽搗碎後,慢火“都糜”(tumis,油炒爆香),再加入豆醬和椰糖(或烏糖、白糖、冰糖都行。以前是採用切塊的甘蔗),直炒到香為止,最後才加入切塊的豬腳、香菇、竹筍(現在多不放。倘若有筍就得加“老孝籽”,即豆蔻籽以驅風寒),慢火煮熟。北馬的潤巴真類似馬六甲的pong teh。潤巴真與福建佳肴“封肉”很接近,只是封肉不放朱國和芫荽籽,其他材料與煮法就一樣了。峇峇福建話雲:“潤巴真,食了子孫會親”(吃了潤巴真,子孫才會親)。
除夕祭祖後,祖先處須擺放一碗蔥水,直到年初四才收起。晚上“圍爐”(吃團圓飯)後就不開門,然後就“箍果子”,即以紅紙剪了布滿齒狀的長條子,給每個水果的圓周糊成一圈,最上面的一個則剪個美觀圖案黏上。待到子夜十一二點就進行“接年”(以前是在清晨四五點接年的),這時候才開門祭祀,燒香敬“龍眼干茶”(有加紅棗和冰糖)。由於現今時代已提早在十一二點接年,因此翌日早上天亮了還得再祭祀敬龍眼干茶一次。
除夕祭祖後,拜過祖先的飯裝在一個大碗裡,上面插上一朵石榴花或大紅花,稱為“開年飯”(春飯),旁有一碗水,裡面放一根小棵芥菜或青菜或青蔥,除夕接年後,將之擱置於灶腳(廚房)處,年初四則去看看開年飯上面長的霉菌顏色,假如是紅色或橙色則為好彩頭,若是青色、灰色或黑色則為不祥,最不好是黑色。
年初一燒香敬茶祭祀祖先神明後,晚輩就給長輩行跪拜禮拜年,捧茶孝敬道聲“恭”(恭喜的縮略語),長輩則派送紅包給晚輩們。以前是每個長輩都得跪拜捧茶拜年,而今僅是祖父母及父母的至親而已,其餘叔伯舅姨就省略了。初一早上得吃素,然後出發到多處廟宇去燒香敬神,如觀音亭、佛樂社等等,祭祀完畢才到親友家拜年。
年初七則吃應節食品“生魚”,年初九拜天公。
元宵節十五暝早上煮了“噴岳”(pengat),祭祖拜神全家品嘗後,下午有“接火”習俗。選在下午是因為寶福社大伯公在正月十五日凌晨請火後,早上就到各地大伯公廟去分送香火,通常人們都在分送香火後,才到附近的大伯公廟去接火,先以三枝香繫上“ribbon”(彩帶或紅線)做個記號避免被人拿去,燃燒後插在廟裡香爐,並作出祈求如平安、賺錢、順利等等,拜完燒金後才拔起拿回家,插進家外的天公爐裡,再以火柴放在香上的燃燒點引火,著火後馬上引進家裡神案處的油燈點燃起來。油燈在之前已經先熄火,並弄好裝上新燈芯備用。
峇峇家庭的神明油燈是銅制的,有個兩面玻璃的木架“遮燈”遮著,避免被風吹熄。不過年初一及年初九兩天,則另外加兩盞稱為“石寶”的玻璃油燈,那是紅毛(西方)國家生產的玻璃糖果罐,其面有簡單的彩繪花卉,將其蓋子拿出,放進水並以紅紙將水染成紅色(如今已採用紅色染粉),把蓋子倒轉覆蓋在上成為油燈,放進一些水,染紅它,添上油,放上燈芯就成為油燈。年初九拜天公時,兩盞玻璃油燈擺放在供桌上,祭拜完畢取進家裡神案處擺放。石寶油燈都有木制托子,通常以獅子為造型。
峇峇娘惹的年俗不一般,特別精致講究,而且堅持傳統。
星洲日報/文化空間‧田野行脚。文:李永球。(2015.02.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