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3日 星期六

梨园戏:南戏活化石

梨园戏:南戏活化石

太平仁爱音乐社今年会庆时演出梨园戏。《陈三五娘》,由李玉英饰演陈三,陈秀碹饰演五娘,黄静思饰演益春。
流傳至我國的中國地方戲,計有福建戲劇(閩南)、粵劇、潮劇、漢劇(流行于客語地區)、閩劇(福州)、瓊劇(海南)、京劇等等。經過斗轉星移,有些劇種式微了,有些消失了,目前剩下的僅為福建戲劇、粵劇及潮劇。
這裡所謂的福建戲劇,是指盛行于福建南部操閩南語的劇種。具體地說,主要是三大劇種──梨園戲、高甲戲、薌劇(歌仔戲)。其中的梨園和高甲戲乃發源自福建泉州;薌劇發源于漳州的錦歌(閩南曲種),清末民初在台灣形成完備,即成“歌仔戲”新劇種,後又回儥s州原鄉傳播,經過發展改良形成“薌劇”。
高甲戲產生于清代中葉。福建省的高甲戲班“金福興”,于道光年間(1834─1844)來到南洋各國演出,是最早傳入我國的福建劇種。至于梨園戲,相信在20世紀前後即傳播本邦,將它帶入者主要為泉州的晉江人。誰料得到二戰前後時期,台灣的歌仔戲南傳本邦,由于歌仔戲的說白及唱詞口語化,通俗易懂,曲調優美自由,委婉動聽,簡單易學,結果戰后形成一陣旋風,將同屬閩南劇種的高甲戲和梨園戲連根拔起,取而代之,導致它們紛紛改組為歌仔戲班。換句話說,目前我國的福建戲劇,僅存歌仔戲一脈相傳。
廣東的粵劇是吸納了外來的戈陽腔、昆山腔、西皮、二黃等而形成,時為明末清初。至于潮劇則由南戲(浙江戲劇)發展而來,大約明朝間發展完備。唯有福建的梨園戲是道地的南戲,它在泉州大地誕生,主奏樂器為唐代的“南琶”、“洞蕭”(尺八);曲譜仍按唐譜寫法。
梨園戲的傳統劇目幾乎全是明代以上的,其中宋元南戲多達幾十個,因此它擁有“宋元南戲活化石”之稱。
太平仁愛音樂社應為我國碩果僅存發揚梨園戲的劇社。它成立于1964年1月1日,由泉州晉江人所創辦。除了梨園戲,該社也推動高甲戲與福建南音活動。所謂南音,系中國之中原古雅樂,西晉末年永嘉(307-312)之亂後居于河南、山西的晉人衣冠南渡,聚居泉州一帶,中原古樂就在這片土地上扎了根。
由于面對學員流動性高及青少年對傳統文化不感興趣,仁愛音樂社的南音組已停頓多年,僅存戲劇組在活動,組員都是業餘性質,水平當然不會很高,但是他們都很認真學習排練,讓梨園戲這棵古老巨樹繼續生存下去。
該社排練的梨園戲劇目,計有《陳三五娘》、《桃花過渡》、《陳世美》、……。該社不遺餘力地推動梨園戲,使到這個南戲瑰寶不至于泯沒,誠然叫人激賞。
號稱南戲活化石的梨園戲,經引起外國專家學者對它的研究,更有攻修中國南戲的法國、英國、日本、澳洲、比利時、蘇聯等國的留學生,視梨園戲為必修課目。
福建省的梨園戲團于1954年參加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以一出《陳三五娘》榮獲一等劇本獎、導演獎、優秀演出獎、音樂演出獎、樂師獎、舞台美術獎,4位主要演員均獲一等演員獎。1988年,《節婦吟》的女主角曾靜萍,更奪取全國戲劇最高獎──梅花獎。
星洲日報·星洲廣場‧田野行腳。图文:李永球。(2004.4.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