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4日 星期日

鬼节的民间普渡会

鬼节的民间普渡会

每年的農曆七月“鬼節”,幾乎都有人在報章上批評民間普渡會之不是。將之歸納起來,離不開以下幾項:一、焚化大龍香及金銀紙,污染環境及浪費金錢,應將錢捐給慈善教育團體;二、祭品有豬雞等動物,大量殺害生靈;三、民間普渡會不符佛教盂蘭盆會及道教中元節之本意,是迷信的祭鬼大會。
龍香及金銀紙是我們民俗傳統的產物,它們具有悠久的歷史。燒香可通神,燒金銀紙則源于古代靈魂不死觀念(請參閱3月20日及27日之本欄拙文),批評它們污染環境及浪費金錢是極無聊之事。好像佛教有寫血經及三步一拜之神聖傳統,我們可以批評及指示他們將血捐給病人,及將充沛的精力去協助不幸的一群嗎?還有,西方的名人(如戴安娜)逝世,人們致送千千萬萬的鮮花;西方的番茄節,千千萬萬的番茄倒在街道任人踐踏,這些浪費應如何解釋?
我認為,大家都有不同的風格與傳統,應該尊重人家才是。張木欽先生在《流花亭‧奉陪一炷香》說:“至于所花的錢(按:指中元節)即使省下來也不會送到華校去,反而是大拜拜之後用剩的餘錢會捐給慈善教育。”我十分認同他說的話。
從另一個角度看,民間普渡會是超度陰間亡魂,包括動物界的亡靈。民間信仰並不主張素食,所以祭以葷品並沒有不對之處。況且,這些被殺的眾生在普渡會上也一起被超度,總好過在平常日子被殺時沒被超度。
佛教的盂蘭盆節源自《佛說盂蘭盆經》,即佛陀教導目犍連設盂蘭盆供養出家人,就可救出其墮在餓鬼道的母親。道教的中元節則為地官大帝赦罪救贖亡靈之日,若以清膳飲食獻諸聖眾,可使囚徒餓鬼俱飽滿,免于眾苦,得還人中。
至于民間鬼節普渡會,則是在盂蘭盆節及中元節的基礎上演變而來。它吸收了它們的養分,尤其受到道教極大的影響。
它以道教的救贖餓鬼眾生為中心思想,再加上祭祖的成分,成為中國漢民族的祭祀節日。《中華道教大辭典》的《鬼節》條目,就說明清明上墳、中元祭祖或上墳、十月初一送寒衣,是為民間固定祭亡靈的日子,明朝將3個節日定制後,遂使祭亡靈和野鬼的日期制度化。民國後此制不行,但民間仍于清明,中元上墳祭祖和賑濟孤魂。
民間普渡會已脫離佛道而自成一格,它走的是自己的一套,當然是歪離了佛教的盂蘭盆節和道教的中元節本意。它既然已自成一家,我們只有認同、尊重及包容它,而不是站在我們的立場來糾正及批評之。去年中元節時,我人在台灣,從當地報章報導方面來看,發現學者們都給民間普渡會正面的評語,台灣的民俗學者深入研究傳統文化的東西,往往皆肯定民間的民俗傳統有其正面的價值!
對我來說,民間普渡會具有聯系各社區裡居民感情的積極價值,它的祭祖和拜鬼,也有著孝親報恩和賑濟孤魂的優點,最後當餓鬼受施食而飽後,就將之超渡脫離地獄苦海,這不正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博愛精神的體現嗎?它的背面,其實寄托著人們施食超渡孤魂野鬼後,希望給地方上帶來平安的互利願望,這不是一般人所嚮往的安寧生活環境條件嗎?
人有人世界,鬼有鬼世界。鬼是不幸的一群,須要我們的援手相助。所以民間普渡會是人與鬼之間的媒介,它受到佛道影響的施食超渡儀式,具有布施與博愛的意義!
民間普渡會不是盂蘭盆節,所以它燒香焚紙,殺生祭葷。

星洲廣場‧星洲日報/田野行腳。文:李永球。(28/08/200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