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4日 星期日

Ketchup是福建話



Ketchup是福建話



Cincalok,福建人稱為“蝦仔膎”,屬于膎類食品。(圖:李永球)

英文的Ketchup,也就是我們所謂的番茄醬。有人說,它是英語的廣府話(粵語)借詞,即從粵語茄汁借來的外來詞。不過這個說法卻欠說服力,難道說英國人發現了番茄醬,卻不知其叫何名,最後由廣東人來為之命名?根據台灣學者的研究,原來Ketchup乃借自閩南語“膎互聯網上的《佳禮中文論壇方言鄉語閩南語》有黃居仁君寫了篇〈catchup(或ketchup,另有幾種拼法)來自閩南語〉,稱有幾本辭典說catchup來自廣東話或(東)印度,但都欠缺證據支持;根據《牛津大辭典》(OED)及《大英百科全書》,詞的來源是中文的ke-tsiap。《牛津大辭典》甚至指出詞源是福建話(閩南語)。原來catchup即腌魚類產生的鹵汁,烹飪時用于調味,而且是經由馬來亞借入的。黃君指出,它解釋了為什麼有來自(東)印度之說法,因為彼時英國籍東印度公司控制了亞洲殖民地,由馬來亞回英國的路途必經印度之故也。英文在1690年就有了catchup這個詞,catchup廣為流傳後,到不同的地方就因地取材,使用了不同的原料制造(如磨茹、核桃)。到了19世紀番茄制造的catchup隨工業技術的成熟,取代了所有其它的catchup,又以番茄醬的面貌經日本傳回了台灣。台灣人把番茄醬稱作ke-jia-pu,來自日文的音譯,而日文借自英文。所以,黃君認為catchup在英文裡使用,最早的記載是1690年,但它的主要原料改用番茄,大概是19世紀末工業技術發達以後的事。也就是說借用時,這個詞匯根本與番茄無關,源自廣東話茄汁的說法也只好存疑了。〈catchup源自閩南語〉是他參考任韶堂(Dan Jurafsky)教授的研究結果,並由楊秀芳、蘇以文兩位教授提供的數據而撰寫出來。根據《漢語大字典》,膎音xie(陽平),其義有三:一、乾肉。二、肉;肉食。三、熟食。閩南語“膎”,泉州音(流行于中南馬、新加坡、汶萊)gue;漳州音(流行于北馬、東馬、泰南、緬甸、印尼)ge(皆陽平)。林寶卿著《閩南方言與古漢語同源詞典》說,膎是腌制的水產品,如魚膎(higue)、麥螺膎(bbehlegue。一種鹽漬薄殼小螺,做早菜用)。《集韻》:吳人謂腌魚為膎。《南史孔靖傳》:孔靖飲宋高祖酒,無膎。若重疊式,則比喻稀爛狀,如路膎膎。麥螺膎是一種鹽漬薄殼小螺,以前在我國有出售,打開就可當菜餚吃,可加上辣椒及酸柑汁等。至于“膎,應該是魚膎,用于烹調。好像我們現在用魚露烹飪一樣。英國人吸收的是漳州音的膎汁geziap今天,我們看不到膎汁(魚膎),也找不到麥螺膎。“膎”類食品是否消失了呢?不!還有,還有。市面上土產店售賣的cincalok就是了,福建人就把它稱作蝦仔膎。它由小蝦鹽漬而成,打開後即可當醬類食用,若加上切碎的辣椒和小蔥,再擠一粒酸柑汁會更加美味。在檳城,一些販商會把cincalok寫成蝦仔鮭,其實是蝦仔膎才對。

星洲廣場星洲日報/田野行腳.圖文:李永球.(0307200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