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5日 星期一

已消失的“火柴”業

已消失的“火柴”業

“火柴”店在太平烟消云散,从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可以见到堆垒的火柴及破柴的老汉张水年,惟日月依旧,人物已非。(圖:李永球)
一談及“火柴”,大家都會聯想到取火作用的安全火柴,其實不然。本文的火柴,是福建話,所說的即是作燃料用的木柴。
古早的時候,凡是炊事生火所用的燃料,唯有木柴最便宜省錢,幾千年來為人們所采用。後來衍生出“火炭”(木炭),它較木柴高級,價格也貴些,且少烏煙及污染。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盛行一種“煤油爐”,它的確搶去一部分木柴的市場。直到煤氣爐的出現,才完完全全地擊垮了木柴而稱霸天下。
以木柴作炊事,又分“咸芭柴”與“淡芭柴”(福建話)。前者為沿海生長的咸水紅樹木柴,後者為內陸生長的淡水木柴,兩者間又以前者質硬耐燒,火力強大且持久,故也最受歡迎及價錢昂貴。後者一般是到木板廠撿取,或向錫克同胞買一牛車才一、二塊錢。
霹靂太平沿海的峇東紅樹林,面積4萬零151公頃,占馬來半島紅樹林的一半。故以前太平市有多間售賣紅樹的“火柴”店,紅樹也幫助一些頭家靠它發達。
當年家家戶戶自築一個洋灰泥灶頭,以方便燒火柴。而小風爐則是燒火炭用的,如煎藥、燉肉、補品等等。
火柴面對生火、曬乾及阻礙空間的麻煩,最後終于被火炭、煤油、煤氣淘汰出局。1990年代,太平市僅剩一間火柴商在苟延殘喘!
1994年3月,我向該商作田野。它位于柯仕街(Jalan Kwa Su),沒有商號,頭家姓黃,潮籍人。
一位女職員稱,近年生意不好,民家已不燒柴了,故打算結束經營。以前小販小商都燒柴,現在多數用煤油或煤氣了。目前主要是供應予印度、錫克同胞及佛教徒之火葬場,其次是印度及華人廟宇之“過火”或煮食用,還有是小販蒸年糕、肉粽及粿角,馬來同胞的“滾柳里”(Kenduri,祭禮宴會)等等。除紅樹的咸芭柴,也供應廉價的淡芭柴──樹膠柴。當羅里載貨來,就聘請幾位老年人“破柴”(劈柴),這種工作年輕人皆不做。
我也專訪一位破柴老漢張水年(客家人,74歲),他說破一車(5噸)工資60元,咸柴、淡柴一樣價。須用8斤半(13磅左右)的斧頭,遇到有“木節”的柴,還須以鐵枝強加逼開。3天可破兩車的柴,快的話一天一車,不過必須是瘦小的柴方可。瘦柴一枝破成4塊,肥大的,須破開成5或6塊。
張水年說,一擔咸芭柴頭家賣140元,破開的賣160元,樹膠柴一擔只賣50元,破開的賣65元,價錢相距蠻大,因為咸芭柴比樹膠柴更有“火子”耐燒。除了這裡,他也受本市萬全、瓊發興咖啡廠及做包的小販家等請去破柴。他本身也用火柴燒飯菜,原因是火柴便宜,而且也認為用煤氣爐煮的食物會有“毒”。
幾年之後,當我經過柯仕街時,火柴店已不在,這個夕陽行業真的“光榮退休”了!連火葬場也改用柴油燃燒,時代巨輪一直在前進著,又有誰可阻擋住呢?
每天早晨,朝陽從東方升起,象征著新興的東西從大地冒現;每天黃昏,夕陽自西方落下,象征著衰敗的東西從大地消失。道家云萬物有陰有陽、有靜有動,有興有衰……,這是自然、正常之道也。
星洲日報·星洲廣場/田野行腳。圖文:李永球。(03/04/200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