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3日 星期六

太平的榴莲埔

太平的榴莲埔

1955年马来亚联合邦议会首次大选,马华派出谢启全医生出征告捷。图为谢氏与东姑在榴莲埔与群众的庆功宴。
在太平,以“埔”為地名的,共有3個──榴槤埔,跑馬埔、摒屎埔。
福建話的“埔”(po,往往被訛寫成“坡”),即平地之義。榴槤埔顧名思義讓人想到與榴槤有關係,在古早的時候,榴槤販子都在這里的草埔大樹下售賣榴槤,久而久之就產生這個地名。跑馬埔以前是洋人賽馬的地方,後來跑馬場遷到拉律山腳下(今太平華聯國中),這里變成住宅區,地名沿用迄今。至于摒屎埔,也是顧名思義,“摒”的福建話為傾倒的意思,摒屎就是指傾倒大便,在80年代之前,抽水馬桶未普及之時,家家戶戶的馬桶皆由倒屎工人取去倒掉,這些一桶桶的“夜香”即取到這里附近的河邊清理,使到這里的地名也變成如此不雅!
榴槤埔位于市中心,以前榴槤季節時,大樹下就聚集了小販售賣榴槤,即使在晚上,小販們也點了電石燈火營業。白天時,可見到孩童們在踢球游戲。每當風箏季節,這里是人們競賽風箏的地方,當時的“風箏王”是“其鴻”寵物店的頭家,其制作的風箏是一級棒的!風箏比賽時,“其鴻”的風箏一上天空,就會有其他的線斷風箏亡,引起人們(包括孩童)搶拾。由于他們只顧追搶風箏,不顧及馬路上的汽車,險象環生,令人捏一把冷汗!
對于人們來說,每逢馬戲團或游樂場(Funfair)在這里搭棚開場時,是個使人興奮的時刻,那個年代非常缺少娛樂節目與活動。50至60年代期間,政府當局每周一次晚上,在這里播放免費電影,包括華、巫、印、英語片,甚至無聲電影等。那時候的人多數貧窮,買票到戲院看戲雖然不是很貴,但是好多人還是看不起,于是免費電影往往吸引很多人來觀賞。
除此以外,50至60年代,榴槤埔曾是一個著名的政治活動場所。
東姑阿都拉曼在推動獨立運動時,曾來到榴槤埔向廣大的群眾講話,出席者眾,鼓樂喧天。1957年8月31日我國獨立日,一連幾天在這里主辦游樂場及歌舞節目。獨立後,執政與在野兩方常在這里舉行群眾大會,群雄逐鹿,唇槍舌劍,每晚都引來頗多的群眾聆聽。
在野反對黨的群眾大會最吸引人,演講者大力攻訐執政黨,語言煽動性強兼幽默詼諧,引人發噱!其中有位曾經叱吒風雲的人物上台演講時,一手持一個椰子,另一手執一個瓶子,人們一時不知他葫蘆里賣什麼藥?他這時操福建話演說,批評敵對黨的人在議會里,只會講兩句話,一句是“椰”(福建話的椰與馬來話的“ya”〔是〕諧音);一句是“某多”(瓶子的本地福建話。它是從馬來語借來的外來詞──botol,“某多”與馬來的“betul”〔對〕諧音)。以椰子及瓶子的諧音諷刺這些應聲蟲在議會里,只會“是”、“對”的隨聲附和,簡直是只哈巴狗!這些故事即使在今日聽起來,不僅生動傳神,也令人拍案叫絕,更好像似曾相識。
群眾大會于70年代被禁止後,榴槤埔就頓失魅力。80年代這里改建成“太平小販中心”,于是搖身一變成為小食天堂,使到馬戲團與遊樂場失去這一塊市中心的黃金地區。
斗轉星移,事過境遷,榴槤埔已找不到榴槤販子;跑馬埔已看不到馬兒賽跑,摒屎埔雖然依舊是個足球場,但再也聞不到“夜香”了。
星洲日報·星洲廣場‧田野行腳。图文:李永球。(2004.4.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