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3日 星期六

頭牙和尾牙

頭牙和尾牙

每屆農歷十二月,商家們多有舉辦“收工宴”來慰勞伙計們一年辛勤的奉獻。其實這就是“尾牙”的遺風。有尾牙當然也有頭牙,它們源自中國古代的“牙祭”。《辭海》“牙祭”條云︰一說古代官衙朔望祭祀,第二天供事人員分吃祭余的肉,叫“衙祭肉”。“衙”本作“牙”。在《儒林外史》第十八回,有關于牙祭的情節︰“平常每日就是小飯菜,初二、十六跟著店里吃牙祭肉。”顯然,頭牙與尾牙的由來,即古代官衙的朔(初一)和望(十五)祭祀。待第二天,就將祭祀的“胙”(肉)分給下屬。民間裡,尤其商界仿效之,每月的初二、十六祭祀福德正神(土地公、大伯公),祭祀後與伙計們分饗胙食。蓋因以前的農業社會,平常每餐多以蔬菜為主,每月兩次添加肉類,讓大家高興及嘗嘗葷肉,換換口味,工作也更有勁!其實,古人這種菜多肉少的食法,十分有益健康。
除了初二、十六的“牙祭”,民間也規定二月初二為“頭牙”及十二月十六為“尾牙”。在以前,受雇的長期工人(奴才),他們在吃尾牙宴時,是高興的,因為吃後可以回家與家人團聚過年,待過了年,又趕回來吃頭牙宴,這時他們就很悲傷,又得面對長期的辛苦工作了。若伙計呢,則相反。他們在吃尾牙時,面對豐盛的宴席也無歡顏喜色,反而是提心吊膽,因為擔心被解雇,而在吃頭牙時,就高高興興地狼吞虎咽。
原來,以前的尾牙宴除了是老板宴待及酬謝伙計外,也是解雇伙計的時候。他要解雇某個伙計,有的以斟酒為準,當他的酒壺倒向某個伙計的杯,就表示這個伙計被解雇了。有的以雞頭為準,即在捧出一道“金雞”菜肴時,將雞頭對準著誰,就表示解雇誰了。這名被雞頭對準的伙計已心知肚明,在吃了尾牙宴後,就收拾行李回家,明年就不用來上班。所以伙計們在尾牙宴時,不僅毫無欣喜之情,反而個個惴惴不安。被解雇者垂頭喪氣,有的淚如泉涌,俗云︰“尾牙無好頓”也。(陳國強主編《閩台歲時節日風俗》)可見我們的傳統文化是含蓄的,要辭退伙計也十分婉轉,且兼顧情、理,盡量避免以口頭傳達。
現在的工商社會,這種解雇方式已消失。但頭牙和尾牙的祭祀習俗還在,尤其是在商業界。在台灣,不僅頭牙和尾牙,每月的初二、十六,商家還是有“牙祭”之俗,祭祀福德正神。我國商界僅存有頭牙和尾牙祭祀之風,每月兩次的牙祭已不再。
不過,我國的民間信仰及道教界,尚保存著“牙祭”習俗。每月的初二、十六日,本邦神廟,尤其福建派的一定會有“拜軍”儀式,也就是祭祀天上的神軍。閩幫神廟多有供奉“五營”神兵神將,在廟里神明誕辰前,先犒賞並放出神軍守護當地環境,以使合境平安。神誕時,須常常以豐盛的祭品來犒賞這些神軍們,神誕後又再犒賞及將神軍收回廟中。平時每月的初二及十六日,就得“拜軍”,那只是簡單小型的犒賞儀式。有些神廟在年底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也會舉行大型的“犒軍”,顯然受到尾牙習俗之影響。
古時候官衙每月兩次的“牙祭”風俗,今天已經消失。所幸為道教及民間信仰吸收保存下來。魯迅曾說︰“中華文化根底全在道教”,這句話並沒錯!
星洲日報·星洲廣場‧田野行腳。文:李永球。(2006.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